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鷽告诉杨丛义,一般到巳时太学才会开门,还得再等等。

    一会儿的时间,又来许多人,幸好太学门口不像后世大学,没有那么多商铺小贩占道,不然就没地方地方站了。

    百多人议论纷纷,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不过能看出来,几乎都跟杨丛义他们一样是来看热闹。

    小半个时辰后,当太学大门终于被禁军打开,众人准备一拥而入。

    忽只听一声高喊:“都先等等,先讲两条规矩。一进入太学不得高声喧哗,二进入太学不得携带吃喝之物。有携带的,自觉放在门口,不然拒绝进入。一个一个进来。”

    很多人不是第一次来,自然懂得规矩,进门时双臂一展,自然就能进入。

    “你是做什么的?”

    “我进去听听不行吗?”

    “先在一边等等。”

    杨丛义一看,禁军检查的十分认真,不像读书人的,一律不准进,商人书童等身份不明的,都要等待,其他头戴儒冠的直接放行,小娘子和丫鬟也不阻拦,他们都不会制造危险,当先进入。

    轮到杨丛义和汤鷽时,起初也被拦在一旁,因为他们不戴儒冠,身份不太明朗,等拿出武学铁牌,也就放行了。

    “汤兄,怎么今天要检查了,你不是说随便进?”他们跟着前边的人,一路赶往辩论目的地。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能来的人太多了吧。”汤鷽随便应付一下,然后催促道:“我们快点,慢了占不到好位置,在后边听不到。”说着就小跑起来。

    这有点夸张了,不过是辩论而已。杨丛义虽不以为意,却也跟着小跑起来。

    太学比武学大了不少,但也没多时就到了一个空荡的场地,跟武学一样,也是供学生们锻炼身体的演武场。

    演武场围坐了许多学生,正中摆放两张上课用的矮桌,相聚九尺之远,桌上放有笔墨纸砚,有一学生站在两桌之间,未有言语。

    杨丛义与汤鷽赶紧上前找了较近的位置,席地而坐。

    汤鷽低声道:“等人到的差不多,就会开始。稍等稍等。”

    杨丛义上学时过几次讲座,像这样的公开辩论倒是没有参加过。

    看着前边穿着清一色太学服侍,戴着儒冠的太学生,杨丛义还是有些羡慕,这些人中不知道将来会有多少人会授官入仕,走进朝堂,成为执宰,左右天下局势。

    而他从只能从武学一途,谋个一官半职,积累足够的功勋,再放弃武职,转成地方官,这条路不知道会有多少艰难险阻,一个失误,也许就满盘皆输,所有努力化为泡影,比如半年前被刺杀的完颜亮,如果完颜亮死了,他就得另想办法,不然不可能登上他想要的能左右天下大势的高位。

    宋太祖赵匡胤当上皇帝一统江南,就杯酒释兵权,以文御武,结果没多久,宋军的战斗力就大大下降,跟辽国的战争屡战屡败,别说收复燕云十六州,大好男儿都不知道死了多少。

    宋军兵将统帅,被套上层层枷锁,一到战时就来个将从中御,战场形势前边万化,又没有后世的电话等高科技,排兵布阵听从皇帝和朝廷的旨意,消息传来传去,战机早就消失,不吃败仗根本不可能。等到无将可用了,才想起来要建立一个跟太学一样的武学来培养军事人才。

    可朝堂上把持朝政的是文人,武学出来的武人,一无资历,二无战功,哪有资格跟他们平起平坐,就是狄青、岳飞,以军功升任枢密副使,还不是在朝堂上受尽猜忌,一个郁郁而终,一个含冤屈死。武学也许就是大宋官家想在小铁笼子里养猛虎,最终养出来的只能是拴着链子的小猫三两只。

    因此在明眼人眼里,这武学只能是谋一官半职的跳板,不会有人妄想在武学里学一身本事,建功立业,那不可能。

    杨丛义此时看着眼前的这些太学生就很羡慕,他们不用那么多波折,只要学的好,再考的好,就能进入仕途,而他的前途,充满未知,漫漫不可期。

第129章 太学辩议(二)() 
“在下学谕方腾,时间已到,今日辩论马上开始。”站在场中的太学生忽然开口,围坐的太学生与进来围观的外人顿时安静下来。

    学谕方腾扫视一圈,见无人说话,接着说道:“我等诸生未能授官,需得参加明年初春省试。经义、论、策都要考试,前两次已分别进行经义辩论、诗赋论对,今天要进行的是策论策议。参加辩论者还与前次一样,自愿报名,随时上场,一题两人,先论后议,每题半个时辰,参加次数不限。可有异议?”

    场下无人表示异议,倒有人催着赶紧开始。

    方腾随即宣布开始:“第一题,一县之地,遇灾年,多有流民,如何安抚?辩议开始!”之后便退下场去。

    话音刚落,就有一太学生起身上前,向众人行礼,高声自报家门:“在下滁州窦淳。”随后落座,提笔在纸上笔走龙蛇。

    立即又有一太学生上前,向众人行礼之后,也自报家门:“在下广州许垚。”报完姓名也当即落座,提起笔来,稍作思索,便落笔挥毫。

    片刻之后,两人各自收笔,破题立意完毕。

    窦淳笑道:“许兄请。”

    许垚则推辞道:“窦兄先请。”

    窦淳便道:“好,那我先献丑了。”

    许垚道一声“请”,就见窦淳讲桌上的纸拿起,面向众人展示一圈,高声道:“赈粮安民心,赊钱复农桑。”

    随后将纸放下,论道:“一县之地,人不过十万,户不过五口,地有远近,人有贫富,丰年富户有余粮,灾年亦可安身,贫者丰年可度日,一遇旱灾水灾变灾民,灾民不赈变流民,流民不顾则县治不稳,县治一乱,盗贼四起,农桑不复,则县治难治矣。是以,灾年当迅速调集府库余粮,广为赈济,不使灾民四处游荡,远离故土。水土生禾木,浮萍难充饥,灾民不离原籍,则农桑恢复有望。一遇灾年,贫者少隔夜之粮,无来年之种,心必不安,须府衙赊贷青苗,减免租赋,安民心,复农桑,不需两年,流民回溯,灾民有粮。是故,灾年当重赈粮安民心,根在奢钱恢复农桑。”

    论完之后向众人行礼,随后坐下。

    许垚起身,拿起他的题纸向众人展示一圈,高声道:“种桑织锦,回易安身。”

    放下题纸,随后论道:“人有多寡,地有肥瘦,大户田多地广,丰年灾年均无忧,贫家小户无一亩三分之田,无方寸立足之地,丰年难顾温饱,灾年亦是流民,根在贫者无地。土地多寡,不可均分,当另辟蹊径,不论丰年灾年,一县之内所有田地间隙均需种植桑树,养蚕吐丝,化无地贫者之家为织工染工,富户可租用付工钱,官府亦可常年租用,织得丝绸锦缎,便可回易换取钱粮,无地者除为工匠,亦可组织参与回易,地分南北,万物不同,江南一匹锦缎可卖钱五十贯,远洋出海便可换取百贯以上,回易所得银钱便可购粮。一县之地,肥地有禾,瘦地有桑,贫者为织工或参与回易,不种田地,获得工钱,丰年灾年俱无影响。是故,一县之地,为官者当早做准备,广植桑树,农桑相济,贫富相依,辅以回易,则灾年丰年俱无流民。”

    许垚方一坐下,就听窦淳道:“许兄广植桑树,回易致富之论,我不赞同。种植桑树必然占据农田,影响粮食收成,民无粮不安,国无粮不稳,这是致乱之策。况且,许兄所言,江南一匹锦缎售价五十贯,出海便得百贯,如此厚利诱惑,百姓哪有心思专事耕种,若全都种桑织锦,出海回易,即使赚得再多银钱,买不到粮食,一样会流民四起,招致天下大乱。为政者当重农事,轻回易,不以利诱,让百姓远离土地,否则百姓四处流动,不便管理。再者,官者以利惑民,民则为利害人,君不见,为商者俱是唯利是图,不顾道德廉耻之辈,长此以往,则百姓不复纯朴,处处钻营小利,徒令民心不安。民心不安则天下乱,县不治,则国不治。许兄当谨言慎行。”

    许垚当即反驳:“窦兄此言差矣。大宋东西南北之地何止千里,江河纵横,山脉高耸,吴地楚地言语不通,北地南国乡音不同,临安冬有雪,南国无寒冬。天下之地各不相同,北有冬麦,南有春禾,高山有木,江河有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夏着薄衫,冬穿棉袄,一日两餐,早喝粥,晚食饭,夏有荔枝秋有枣,河湖鱼跃山地牛羊跑,百姓千万众,南北西东衣食住行各不同,有人靠河,有人吃山,有人种桑,有人耕田,万物相生,相互依连,水田耕种,旱地为桑,忙时种地,闲时织纺,三百六十行,各有闲忙,辅以回易,国富民强。”

    言语方停,便赢得一众叫好之声。

    许垚再问:“此论窦兄觉得如何?可还有不足之处要在下补充?”

    窦淳回道:“许兄此策行之不易,怕是步履维艰。”

    许垚笑道:“当政者有利民之策,当排除万难,直至功成。若只求简单,只治表,不治里,今年的问题,来年一样会出现。窦兄方才说,遇灾年流民,赈粮安民心,赊钱复农桑,我想请教窦兄,粮从何来,一县府库余粮又有多少,灾民几何,需赈济几月?”

    窦淳道:“灾民一人半斤粮即可度日,纵使灾情严重,县有灾民一万,每日口粮不过五十担,一月不过一千五百担,八万人口之县,一年府库所收粮食不少于两万担,赈济半年,也绰绰有余,纵使灾年府库余粮不足,亦可从他县调拨,相互周济,使民心当无问题。”

    许垚再问:“府库存粮朝廷所有,报灾赈灾,耗费时日,凡有灾荒,必有人祸,当政者即使善心大发,大开府库周济灾民,但发放灾粮免不了要经贪官污吏之手,到时候层层盘剥,说是一日半斤粮,能到灾民嘴里有二两已属不易,二两粮食喝粥尚且不能管饱,如何便能安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