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天色还早,离天黑还有两个时辰,考虑好的商贾立即朝交易营房走去。
汤鷽正在房里整理账目,听到外面吵闹,起身出了营房,见那些商贾蠢蠢欲动,便笑道:“实在不好意思,今天的货物已经交易完毕,诸位请明天申时再来吧。”
这番话一出,引得众商贾一阵激动,十分不解,有人便开始叫嚷,要求给个说法,天色还早为什么要等到明天再来交易。
汤鷽高声道:“船队每天出售的货物数量是确定的,今天的交易量一斤都不剩,已经完全交易出去,我们只能停止交易,这是船队的规矩。请各位明天再来吧,送客。”说完转身回房。
众商贾一见汤鷽离开,心里再不平,也只能离开,谁让他们上午考虑的太多,错过交易时机呢。
回到房里之后,汤鷽继续整理账目。
今天一共卖了多少货,收了多少银子她要清楚,还剩多少货,她更要清楚。
半个时辰之后,账目全部清楚,她自己七艘船货物,已经从船队消失了,除非把在泉州交易的商贾全部找到,不然没人会知道船队里还有多出来的七船货物,就算找到全部商贾,也不能确定在泉州到底出售了多少货物,因为商贾手里只有提货单据,等他们提货的时候,单据船队要收回,到时候按七艘的货物数量销毁一些单据,那七艘船不属于船队的货物就不存在了。
一直在房里的汤六娘几次询问今天赚了多少钱,汤鷽都没有告诉她实情,只说很多,引的她焦躁不已。
的确赚了很多,但七艘船在今天的交易量中也只占三分之一而已。
太阳快落山时,鸿运钱庄泉州分铺的苏掌柜被请进港口,带进汤鷽的交易营房。
“苏掌柜,一路辛苦,请坐。”汤鷽起身,请掌柜在一旁坐下。
坐下之后,苏掌柜道:“听说大人这里有很多鸿运钱庄的银钞流通,不知道有什么问题?”
汤鷽笑道:“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但今天收到的银钞几乎全是鸿运钱庄的,数额较大,我也难以辨别真伪,况且这么大数额的银钞流通,还是要请苏掌柜来做个鉴证。”
“大人多虑了,鸿运钱庄是大宋首屈一指的钱庄,最重信誉,银钞管理也异常严格,不管发放出去多少都有记录,回收的时候同样严苛,兑换一张销毁一张,不存在一张银钞多次兑换的情况,也绝不存在拿着鸿运钱庄的银钞在鸿运钱庄无法兑换的情况。至于银钞真伪,大人更不必担心,鸿运钱庄每张银钞都是用我们大掌柜亲自设计的印模印制,防伪标记不下数十种,等级不同的掌柜知道的防伪标记数量不同,像老夫这样的普通州府掌柜只知道三种,每路治所州府掌柜能知道五种,而中心钱庄的掌柜,据说他们能知道七种左右,全部防伪标记只有钱庄大掌柜一人知道,所以我们的银票不存在造假的可能。”
“我自己也用过贵钱庄的银钞,知道贵钱庄对银钞兑换也是有要求的,大额银钞兑换,必须要说明来历,不然不予兑换,不知道是真事假?”
“大人误会了,我们鸿运钱庄每发放一张大额银钞都有记载,所以兑换时自然要有据可查。但这些只是对普通人,若客人的存银达到一百万两,只要确认身份,便可以即时兑换,不问来历,也不会去查依据。有一百万两银子的人,基本都是生意人,生意人之间交易拆借很正常,钱庄没那精力,也不可能去查别人是不是做了什么生意。”
“原来是这样。多谢苏掌柜解惑。”
“大人客气了。”
“苏掌柜,我们船队生意有些大,今天收了鸿运钱庄许多大额银钞,不是我不相信鸿运钱庄的信誉,只是怕有些人心术不正,还请苏掌柜帮忙验看。”说着便从装满银钞的大铁箱子里抽出数百张银钞来。
苏掌柜瞟一眼铁箱子,微微一惊,船队的生意还真是大,这些银钞若都是万两大额银钞,少说也有两千万两吧。
第276章 紧闭营门()
苏掌柜接过银钞一看,见最上面的一张是一万两,稍微看一眼就知道银钞没问题,于是放在一边,继续看下一张。
不一会儿,苏掌柜便把银钞全部看完,收起递还回去:“这些银钞全是真的,确实都是鸿运钱庄的银钞,确认无疑。”
“多谢苏掌柜。冒昧问个问题,如果我拿着这些银钞去兑换银子,不知道苏掌柜能不能兑换?需要知道银钞的来历吗?”汤鷽接过银钞放好。
苏掌柜道:“大人是做船队贸易的,大额银钞的来源自然都是鸿运钱庄的老客户,老夫不会查,任何一个掌柜都不会查。不过老夫的泉州分铺不大,五十万两以内可以兑换,超过这个数额就得去福州,如果数额更大,最好去临安。不过银子携带不方便,长途贸易不建议带现银,鸿运钱庄遍布全国,只要有银钞,不管到哪都不耽误做生意,手里的银钞保留多久都没问题,想兑换随时都可以兑换。”
汤鷽听明白了,苏掌柜的意思是手里的银钞最好不要兑换,反正做生意都要用钱,完全可以用银钞流转。这么说来,其实不管是谁,只要拿着大额银钞其实都是可以去兑换现银的,只要你的银钞够多或名声够大。
“好,多谢解惑。天色不早了,苏掌柜在这儿吃顿便饭吧。”
“不了,船队有这么大宗生意,老夫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忙,如果没其他事情,就此告辞了。”苏掌柜起身。
汤鷽起身相送:“既然苏掌柜事务繁忙,那我改日登门拜访。”
“大人客气了。”
汤鷽一直将苏掌柜送出港口营地,方才回转。
银钞之事疑惑已解,她便没有好担心的了。
铁箱里的银钞重新点数之后一分为二,一部份是船队的,另一部份便是她那七条船的。
看着属于自己的银钞,汤鷽很是激动,如今她也身家百万了,就算不做官,天南海北也能生活的很好,等回易彻底结束,也许就该考虑辞官了。但目前看来,辞官也只能是想想而已,不知费了多大的力气给她争取到一个进入武学的机会,家里怎么会允许她辞官?一想到这些,那份激动,顿时消退。
“这是多少钱啊?”汤六娘拿着食物和茶水走进房间,真好见汤鷽将铁箱锁上。
“问这么多做什么,钱再多也是朝廷的。今晚你还跟我在这儿睡?”汤鷽收好钥匙,端过茶水喝。
“才不要,天这么热,这儿洗澡都不方便,我要回姐姐那里去住,明天再来帮你。”
“行,太阳快落山了,你快点回去,路上注意安全。”
“你就这么想让我走?那我走了!”汤六娘赌气似的一甩头就出了营房。
汤鷽摇头,都十八九岁了,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真幸福。
日落,月出。
月隐,天明。
从第二天开始,交易数额减少很多,单数虽然比前一天多很多,但交易量却少了一大半,收入不足一千万两。
后面几日,整个港口开始大量交割货物,而成交量则陆续开始减少。
当一天收入降到不足三百万两的时候,船队对外宣布停止交易,全力交割货物。
十三天之后,货物全部交割完毕。
船队停止交易之后,远处又闻风赶来许多商贾,市舶司以此施压,多次请求留一部分货物专营。
当初督造回易时,泉州市舶司给了很多帮助,汤鷽也记在心里,如今船队贸易还是由她做主,留下一些货物,有市舶司代为出售,也不是不可以。
于是在船队离开前,四艘装满货物的海船离开外港,被市舶司衙门带回泉州内港,随同货船被带走的还有四艘船的账目副本。市舶司跟船队约定,货物销售所得要按基本售价计算之后上交船队,多出来的收入,可以自行处置。
泉州市舶司何曾获得过这么多异域货物,兴奋之余,把四艘船货物当成了宝贝,船队不走,他们不卖。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船队离港,扬帆北上。
船队离开后,港口顿时空无一人,广阔的海岸只留下几十艘空空如也的海船。
两个给船队送行的人目送船队消失不见,这才转身离开海岸。
“既然来送行,你怎么不去见你哥呢?”
“她太忙了,哪有时间管我。等她忙完这阵子,我到临安找她去。”
“临安那么大,可不好找。”
“姐姐去过临安?”
“在那儿住过一段时间。”
“对了姐姐,你不是也来找人吗?早上怎么没去营里问问。你早跟我说,我让我哥帮你打听,一准能打听到。”
“算了吧,你哥都忙的没时间见你,哪有时间找人。既然船队回来了,他肯定也回来了,等他忙完,就会回来找我。”
“姐姐,你说的那个人不是你师兄那么简单吧,是不是你心上人啊。”
“别瞎打听,你还是在你自己的事儿多用点心吧。”
“你们都怎么了,都拿我说事,我不出嫁哪儿惹你们了。好不容易跑出来散心,也不让我省心。”
“好了,姐姐给你赔不是,你高兴就好。快点回去吧,回去给你做好吃的。”
“这还差不多。”
二人渐渐走远,港口只剩空荡荡的无人看管的几十艘船。
天朗气清,顺风顺水。
汤鷽带着剩余的将近七十艘海船,在四天之后顺利到达明州。
由于杭州湾、钱塘江水浅,尖底海船吃水线较深,到达临安之后难以靠岸,货物不能装卸,船队不得不停靠明州港。
明州港属北方大港,地处富庶的江南,又在杭州湾出海口上,从此港向东去倭国和高丽距离最近,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来自高丽和倭国的货物多数在这里交易,从长江运到江南临安一带的物资不少也在这里交割装卸,港口商船往来不断,十分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