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方位,到了无边大海也能随时随地辨别方向,只要有海图,在海上就不会迷失。在大海上航行除了要具备随时随地辨别方向的能力,还需要可靠的航海船只,也就是三四千料以上能抗风浪的大船。末将随船队走过许多沿海国家,他们的船虽多,但全都不能跟大宋海船相比,最大的船也不及大宋海船一半,更是不能抗风浪,稍有风浪便会倾覆,所以他们的船不能横穿大洋,只能贴着海岸慢慢航行,大宋船队去一趟西洋再回来,用不到两年时间,而西洋诸国要想来一趟大宋,少说也要五年时间,一来一去便要十年,十年时间,大宋船队都五个来回了,他们船只又小,还能赚几个钱?只要大宋愿意,大宋能把整个世界的金银全都赚回大宋,包括北边的金人和西夏。”

    “我大宋在海上果真如此厉害?”

    赵瑗似是不太相信,毕竟刚才听杨丛义所说,这个世界除了大宋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大宋连西夏和辽国、金国都打不赢,让他如何相信大宋在海上竟是这般强大。

    杨丛义点头道:“确实如此。我们的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臣民无不争相前往海边观望,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几丈高、几十丈长的大船,在他们眼里,大宋的船只每一艘都是神舟,甚至有一个国家想用十万两黄金换我们一艘海船,因为我们的海船在海上风帆一张,跑的又快又稳,承载量还比他们的船只大了数十倍。记得我们从西洋塞尔柱国返回南洋三佛齐国时,整个船队横跨大洋,用一个多月时间走完了他们的船只要用两三年才能走完的路,随船的塞尔柱国使节和商旅根本不敢相信,直到来到大宋他们还是不能相信,一再跟我们确认这里是不是曾经是大汉又是大唐的那个东方国家。大宋的造船技术西洋国家短时间内还学不会,但如果我们不趁这个时间多赚点钱,怕是几十年后,他们便要来赚大宋的钱。”

    “西洋家国离大宋很远,他们来一趟就要五年,何须担心他们。杨副使方才说大宋可以赚金国和西夏国的金银,不知如何赚法?”

    杨丛义答道:“回易船队从南洋、天竺、西洋带回来无数香料,这些香料来到大宋,我们做出了更多的美味佳肴。民以食为天,任何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不能不吃饭,没吃上饭的想吃上饭,吃上饭的想吃饱,吃饱了的想吃好,而想吃好的人,几乎都是非富即贵,大宋如此,南洋、西洋如此,金国、西夏亦是如此。既然香料能在大宋卖出高价,一两香料十贯百贯,若是卖到更为稀缺的西夏和金国,一两香料十金百金,也未尝不可。我们都知道,金国和西夏人多食牛羊肉,而牛羊肉膻气非常重,平常难以下咽,但若加上香料就能变成绝妙的美味,只要尝过一次,就决然不会忘记,这种香料只需在金国和西夏贵族之中稍加传播,他们的臣民马上就会追捧,香料立刻价比千金。前年船队带回来无数香料,也许现在就已经传到金国了。”

    说起香料,赵瑗不由得吞咽了一下口水,在选将营这些天的伙食实在是不敢恭维,但加了香料的菜肴好像也没有杨丛义说的那般神奇。

    “前年船队带回来的香料,据小王所知早就被抢购一空,虽然珍贵,但满足的是口腹之欲,上不得台面,朝廷未曾拿来赠送金国和西夏的使臣,是否有商贾拿香料在泗州与金人交换就不知了。不过,听杨副使所言,若香料确实能改变牛羊肉的气味,香料在金国当能价值千金。只是船队带回来的香料恐怕不多了,大宋臣民自己享用都还不够,哪有多余的去跟金国西夏交换。”

    赵瑗忍不住轻轻叹息一声。

    “金国看似强大,其实也已经腐败不堪,高官权贵人人都想着享受,他们的钱很好赚。当初金国初建,便以雷霆之势扫灭强大的辽国,不久又南下夺走大宋淮河以北的广阔领土,甚至跨过长江,兵进福建,但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们多次挥军南下,但再也没有到过长江边,金国君臣大部分都开始享乐了,尤其是这十年,金国君臣上下享乐之风更胜从前,要赚他们的钱很容易。只要把他们的钱都赚过来,金国再想发动战争都难了,没钱没粮,他们拿什么打仗,而到时候大宋国库丰盈,民间积钱无数,朝廷想做什么都行,扩建驿道,治理水患,开垦良田,兴修水利,整军备武,曾经被抢走的土地,一点点都会回来,甚至不用多大的战争,天下就能归于大宋。”

    杨丛义最终还是不由自主的将话头带回宋金之间,不论如何发展,大宋都不能撇开北方的金国,除非金国亡了,不然只要金国存在,大宋永远就有威胁,至少目前大宋臣民几乎都是这么想的。

    不管说什么,最终都绕不开宋金这个话题,除非隐居深山,不问世事。

    “杨副使此言有理。”

    赵瑗点头,深表认同。

第495章 新建三军() 
杨丛义正待再说些什么,忽被赵瑗打断。

    只听赵瑗道:“杨副使,其实今天找你来是有几件事与你商量。”

    “请郡王吩咐便是。”

    今天杨丛义已经强行说了很多,若再说继续下去,会不会引起郡王逆反心理就难说了,是以恭声应是,等待郡王吩咐。

    “你在殿前司任职,此事也瞒不了你,小王便提前几天告诉你,你不要惊讶,也先别跟其他说起。来婺州之前,朝廷对殿前司统管的驻外禁军商讨多次,最终朝廷决定撤销遣散驻守在临安府、绍兴府和明州以外的绝大部分禁军,而前来选将营参加选将的禁军之中只有两支未被撤销,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是朝廷准备以选将营里参加选将的部队为主,重新组建几支新军,只是此事朝廷争论许久,至今未有定论。”

    赵瑗说完这两件事,便静静地看着面前坐着的杨丛义,看他有何反应。

    一听到要撤销近四十支禁军,毫无疑问,杨丛义自然震惊不已,脸上毫不掩饰的流露出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满满的惊讶与疑问。

    “为何?”

    杨丛义不敢妄议朝政,只想了解原因。

    “去年以来,朝廷对殿前司统管的驻外禁军全部巡查了一遍,发现他们疏于训练,甚至有些禁军几个月都不训练一次,军中缺额严重,在营将士不足编制十之二三,还多是老弱病残,而各军统领、统制却以满编的名义领取粮饷,巡查之后发现,他们每年吃空饷达三四百万贯。国库本就不丰盈,每年三四百万贯军费却被他们装进自己口袋,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考虑到这些军队虚有其名,没兵没将,更没战斗力,朝中群臣商议之后,便决定撤销遣散大部分驻外禁军。提前说给你听,便是让你先有心里准备,选将营里大部分将士如果在组建新军之前得知他们被撤销遣散,定会起事端。”

    赵瑗将裁军原因跟杨丛义大致讲明,没有说的太深。

    杨丛义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裁军这么大的事,怎么也得谋定而后动,如今如何安置他们都没有确定,裁撤哪些军队倒已经确定了。

    “郡王,请恕末将无礼,有句话不得不说。末将以为纵使要裁撤这几十支名不副实的旧军,也应该在裁撤之前先组新军,给其中一些可用可留之士留好退路,就比如前来参加选将的两万余将士。末将建议先组新军,而后裁撤旧军!”

    郡王点头道:“杨副使所言与小王不谋而合。几天前小王已经上书朝廷,催促朝廷尽快组建新军,如果不出意外,这两天就会有消息传来。”

    “郡王英明!”

    杨丛义心下一轻,看来郡王不是糊涂人。

    “杨副使,在你看来,朝廷会让谁来统领新军?”

    把裁军的秘密告诉杨丛义,赵瑗也心里一轻。

    “末将在军中时间不长,认识的将帅极少,不知朝廷会派何人前来统领新军。如果一定要末将说,末将以为选将营内就有两人,由他们统领新军较为合适。”

    杨丛义忽然心中一惊,莫不是朝中早就有人设计好了这一切,要在选将营内组建新军?

    赵瑗听后稍稍思索了一下,问道:“杨副使说的可是李将军和邵将军?”

    “正是。两位将军自从去年十月底来到选将营,这半年来未曾离开过,一直在选将营随军观战,对军中将士虽没有近距离接触,但多少有些了解,由他二人统领新军最适合不过。”

    杨丛义越说越觉得李、邵两位将军来选将营就是有预谋的,裁军、组建新军都在计划之中。

    赵瑗点头道:“两位将军身经百战,为大宋征战二十余年,他们确实有资格统领新军,小王也以为他们正适合统领新军。若真如此,选将营之事便好解决了。”

    杨丛义没有搭话,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似乎这一切都有人在提前布局,顿时心乱不已,恍惚间想起了他在太湖、怀宁的遭遇,似乎一切都在别人掌控之中,这种感觉很不好。

    你拼命做出的努力,你以为你改变了什么,结果却发现全都在别人的计划中,跟你的努力没有多大关系。

    杨丛义再没有心情跟郡王多说什么,有一句没一句的又聊了一会儿,郡王也发现他有些不在状态,以为他还有公事待办,便让他去退下。

    他想静一静。

    营中喧嚣,他便一人上山,站在山头远眺。

    直到日落,杨丛义才回到营中。

    清尘埋怨哪儿都找不到他,他说去山间欣赏春日风景。

    几天后最后一支挑战部队回山了,一出山就开始唱军歌,唱完一遍又一遍,一直唱到内营校场上,直至列队完毕。

    他们赢得了实战挑战,唱歌回营,校场列阵,是胜者的荣耀和权利。

    全营挑战至今,他们是第三支挑战得胜的部队,并且还是最后压场。

    按照惯例,得胜回营者由沈缙出面,先讲一通挑战不易,取胜更难,再接再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