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在占城。

    国王首先感谢大宋朝廷设立总官府,对南洋诸国的重视,其次希望总官府一直留在占城,不要搬往他处,为此占城可以为总官府提供所需的便利。

    一场宴会之后,“南海总官府”在占城的地位,得到占城国认可,总管代表大宋,身份几乎与占城国王齐平。

    张彪对“南海总官府”有所顾虑,杨丛义告诉他,南洋天高地远,在大宋朝廷看来是蛮荒之地,然而此地大有可为,现在朝廷设置了总官府,给了官职,授予了权力,正是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

    杨丛义还告诉他,总官府的兵力编制没有限制,但大宋朝廷不会出钱,当然必要的时候,回易处会出一部分钱,供总官府日常开支或是支付粮饷,一切钱粮需要他们自己筹集,只要总官府在南洋站稳,南下回易的商队必然增加,到时候租税,会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其他部分他们还可以通过回易补足,积蓄钱粮,壮大实力,将南洋沿海一带控制在总官府手里,为大宋回易提供便利。

    张彪在占城好多年了,跟不少人打过交道,见的人多了,脑子也越来越好用,大宋在南洋设立总官府多半是杨丛义自己的意思,至于为要设立,还要让他在南洋执掌大权,他多少有些猜测和预感,但没有直接问出来,给他权力是对他的信任和勉励,全力以赴,做好就够了,至于其他的,暂时可以不必考虑。

    临离开前,船队在占城找了几个通晓汉语的天竺人、塞尔柱人作为向导,让他们上了神舟和引航战船。

    正月十五,船队从占城起航,经万里石塘,南下三佛齐国,偶遇几场小风浪,船队无损,一路通畅。

    二月初,船队顺利抵达三佛齐国沿岸,登岸拜访国王之后,船队全部靠岸,全体船员登岸扎营休整,等待季风到来。

    三佛齐国也有旧人,当年宣威军协助夺回权力的国王如今依然在位,在那之后几年,三大家族与王室虽然还有利益纠葛,但在大宋留守在此地的宣威军居中调停,倒也平安无事,始终没有大动干戈,但关系也没有多少缓和。

    随着大宋船队再次到来,杨丛义代表大宋朝廷宴请国王和三大家族的主事人,一番畅谈后,直接向他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大宋打算在南洋设置一个外事机构,南洋总官府。

    看着他们一脸疑惑,杨丛义告诉他们,前一次回易船队经南洋到天竺,在海上遭遇风暴,损失极为惨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船队对南洋以及海峡西面的海洋缺乏了解,没有掌握周边海况。大宋朝廷对回易很重视,遇难的不论是朝廷船队,还是大宋百姓的商船,都对大宋朝廷产生不利影响,为避免此类灾难发生,朝廷必须在南洋设立一个熟悉周边海况的机构,对大宋过往商船加以管理,还希望他们加以协助,大宋朝廷也不会忘了对他们的恩裳。

    杨丛义还告诉他们,如果介意,大宋的外事机构就不会设置在他们的国土上,他们会在北边寻找一处海岸。

    一听此言,国王和三大家族主事人这才心下一轻,随即假惺惺表示他们不介意,如果需要,他们愿意给几个海岛,作为大宋外事机构驻地。

    驻地设在何处,杨丛义早有构想,当场委婉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直言驻地已经选好,若有需要,他们只需提供一些支持即可。

    一场欢聚,趁兴而散。

    然而三大家族和国王都感受到了远在万里之外强大的大宋国的强大压力,不说别的,就船队这一艘二十几丈长,四五丈宽,两三丈高的神舟,就不是他们可以比拟的,更别说还有数百艘坚固的大船,满载的衣甲鲜明、着装统一的近万强军,而所有这些都只是一支回易船队,真正的大宋军队到底有多么强大,他们想象不出来,一想就莫名的心悸。

    薛望再次见到了宣威军一众熟人,顿时热泪盈眶,多年来在南洋的苦,一并诉与众人听。

    一番叙旧之后,杨丛义当众宣布代表大宋朝廷在南洋设立一个外事机构,管理大宋过往船只,维护大宋朝廷和百姓在南洋的利益,并建立大宋自己的港口,未过往船只提供便利,机构名称为“南洋总官府”,薛望任职第一任南洋总管,不足的兵力可以自己招募,回易船队也会给他留下一指挥护卫军,供他调遣使用。

    接到杨丛义亲自递来的任命官凭,薛望一个粗狂的汉子,感激涕零,他这么些年的付出,朝廷没有忘记,杨丛义没有忘记,于是当即表示,一定继续努力,带领兄弟们扎根南洋,不让朝廷失望,不让杨大人失望。

    除薛望外,留守的宣威军中另一名将校同样被赐予官职,作为他的副手,共同镇守南洋。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南洋总官府”在回易船队三千护卫军鼎力协助下,在海峡和南海交接处的北部海岸修建港口和驻地。

    三月中旬,总官府驻地和港口初具规模,停泊几十艘海船不成问题,剩下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慢慢经营。

    几天后,回易船队从三佛齐国离开,慢慢进入海峡,朝西北方向飘去。

    四月初,整个船队越过海峡,进入孟加拉湾海域。

    这个季节,季风刚起,而台风尚未形成,正是迅速渡海的时机。

    船队按既定计划,风帆全张,一路朝西北方向急速飘去,昼夜不息。

    数十天后,引航战船顺利抵达海岸,登陆察看之后,确认登陆地正是天竺,只是距离第一次回易登陆的地方有上百里之遥,于是风帆一转,带领船队疾驰百里,登陆往日旧地。

    此地大宋回易船队已经先后登陆三次,当地人见到之后并不感觉陌生,然而此地并不是杨丛义和汤鷽熟悉的地方,当年他们两人因为海上遇险,耽搁了几个月时间,等他们赶到天竺,船队在此地就已经接近尾声,他们与天竺人并无多少接触。

    好在当年因为一场不光彩的骚乱,留下数百名宣威军兵将娶了当地女子,生活在本地,八年过去了,数百个家庭从当初的两百多人,如今增长到如今的六七百人,当初给他们修建的营地,隐隐变成了一个较为繁华的海边小镇。

    有他们作为向导,杨丛义很快进了城,见到了城主,向他说明来意,随后在城主亲自陪同下,大宋回易团队跋涉六天进了东亘伽国王都,递上了国书。

    当天杨丛义就见到了孟加拉湾沿岸、天竺地区东北部的东亘伽国王,那国王是个财迷,对大宋船队三次到来,深表荣幸,愿意对船队提供一切便利,但同时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大宋船队的货物可以通过他来销往天竺其他各邦各国。

    杨丛义没有拒绝,但也没有完全同意,而是对他的提法略作修改,将他拉入回易团队。

第528章 天竺回易() 
杨丛义告诉他,大宋船队货物很多很多,全部给他也吃不下,可以给他一部分,但前提是他能邀来天竺各地的国王或城主,邀来的人越多,他的代销份额越大。

    国王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于是解释道,在邀来其他人之前,船队就可以单独跟东亘伽交易十船大宋货物,此后他每邀来一国,便多一船货物交易资格。

    东亘伽国王稍一考虑,欣然同意。

    口头协议达成,国王立即开始举国之力收集能跟大宋船队交易交换的货物和珍宝,与此同时,他的使者从国都出发,向十多个天竺小国和城邦疾驰而去。

    杨丛义得国王盛情邀请,在东亘伽国都流连半月之久,期间一应吃喝住行,自是最高待遇,只是那吃喝,他着实很不习惯。

    而后,按照约定,杨丛义邀请国王同赴大宋船队停靠的沿海小城布里。

    在海边,国王第一次看到了规模庞大的大宋船队,每艘商船宽三四丈、长十几长,特别是那艘神舟,即使站在很远,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庞大和无与伦比的气势,他被大宋船队的强大实力折服,更为能跟东方大国缔结友好关系喜不自胜。

    受邀登上神舟,国王更感觉到神舟之大,一阵风来,衣衫飘起,脚下的船却纹丝不动,在甲板行走之间,如履平地。

    船上的舱室也数不胜数,获得同意后,他带着几个随行大臣一连看了多个舱室,看完之后惊叹不已,感叹大宋实力之强大远在他想象之上,若东亘伽也有这样的实力,一统天竺将不费半点力气。

    杨丛义告诉他,大宋的国土比整个天竺都大,若是统一了北方地区,地域更是大的难以想象,大宋跟东亘伽一样,也是东面临海,大宋能成东方大国,东亘伽一样能成,只要跟大宋建立长期的永久的友好关系,跟大宋多学习,假以时日,东亘伽必能一统天竺,再造孔雀王朝盛世。

    见识到大宋之强大,又听到东亘伽也能强大的话,顿时让自觉渺小的国王心思萌动,忙向见多识广的大宋使者讨教富国强兵之计。

    杨丛义告诉他四个字,交流融合。交流当然是要与东方大国大宋交流,互通有无,学*宋文化和各项富国强兵的制度,而融合则是将从大宋学来的一切东西跟东亘伽自有的进行彻底融合,形成互补,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只要政令统一,坚持下去,不出十年,必有成效。

    交流融合四字,国王听进去了,深深的记在心里,但随后他就有了疑问,东亘伽与大宋相隔万里,来去一趟就要数年之久,交流不便,如何学习?

    杨丛义马上告诉他,大宋船队数万人,能人异士颇多,若真想交流学*宋治国强兵之道,稍后派些人随他回国都,或是暂且留在东亘伽,也不是不可以。

    胸有大志向的国王一听此话,大喜。当即请求杨丛义多派遣些能人给他,他们的衣食住行,东亘伽全包,并回给他们最高礼遇,待如上宾。

    接下来,在翻译协助下,二人确定了派人入国都的细节,并签订了援助协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