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匠们就会知道,沈大人说的都是对的。
“工所”人很多,造船的、造车的、制弓的、制箭的、铸刀的、铸剑的,还有制造震天雷和火箭的,烧制瓷器的,杨丛义从临安高价招募来的工匠全都划归“工所”,同时把从临安带来的一些物资材料也统统给了沈缙。
对于“工所”研究制造一应事务,杨丛义不干涉,也不参与,只提出了几个要求。
一是要烧制出透明的镜片来。那种东西,沈缙第一次出海回易时已经见过,当初说是帮忙研究烧制,一直没能如愿,现在成立了“工所”,有工匠也有时间,烧制出来应当不成问题。
二是烧制泥灰,最终效果是要将沙子塑形。这是新东西,谁都没见过,关于怎么烧,杨丛义只给了较为简单的方法,找到石灰石,直接烧,而后磨成粉末,再加一些石膏,大体上是这样,具体怎么烧制,可以做实验,慢慢研究。
三是要铸造火枪,杨丛义告诉沈缙和火器工匠,火枪的灵感来自烟花,既然*能飞上天变成漂亮的烟花,为何不能飞出去打人?铸造火枪分两个阶段,可以先用粗竹筒实验,后端放*,前端放弹珠货石子,等实验成功之后,可以把竹筒换成铁的,若能打出百丈远,有一定杀伤力,火枪铸造就算成功。
四是研究海船推进器,在无风或是逆风时,依然能让海船行走自如。关于这个东西,要跟沈缙说清楚并不简单,于是杨丛义邀请他观看了两个实验。
一个实验是在不足两丈长的小船尾部装上了手摇的螺旋桨,那个螺旋桨是杨丛义让木工用木头做成的,当他向右摇动螺旋桨,小船在每月滑动船桨的时候就开始往前后走,当他向左摇动螺旋桨,下船开始慢慢后退。通过这个实验向沈缙展示了螺旋桨这样一个可以代替长桨的东西,让一个船尾的螺旋桨代替船上数个长桨成为可能的选项。
另一个实验是铜壶烧水,杨丛义将壶嘴封住,而后猛火烧水,等壶中的水烧开,其中的蒸汽便将壶盖掀开,当他将壶盖盖好,上面还压了一块石头,壶中蒸汽又将石头连壶盖一起掀开,不管放上去多少次,甚至往壶盖上放了更多石头,只要大火烧着,壶中水足,依然不能将盖子压住。
对于这个实验,杨丛义向沈缙解释说,掀翻壶盖的力量来自火,只要火不灭,壶中滚烫的热气就能一直掀起壶盖,直到火灭,或是壶中的水烧干。
随后跟沈缙商量,如果把这个力量用在可以摇动的螺旋桨上,只要力量足够大,就能让大船跑起来,有风无风还是逆风,都一样,如此一来,船队就能不受风向限制,南来北往就方便多了。
这个思路对沈缙来说过于新奇,在他看来即使蒸汽掀起盖子的力量够大,一个小小的铜壶也不可能撼动海船。
当他看到杨丛义拿出一副画,他马上就明白了,因为画上的船和铜壶来看,那壶很大。那么大的壶,一旦烧起来,蒸汽的力量肯定非常大,那么推动螺旋桨就成为了可能。
可接下来,他又有了疑问,如何将掀起盖子的力量引到螺旋桨上?
对于这个问题,杨丛义接着给他演示了杠杆原理,告诉他掀起盖子的力量可以用杠杆作用到螺旋桨上,只要三者设置合理,海船推进器就能造出来。
杨丛义要求建造的这个东西,沈缙花了一阵时间才慢慢捋清楚,最后他明白了,推进器必须是个铁东西,因而修造起来会很麻烦。
但对于推进器,杨丛义也没有急着让他造出来,可以慢慢研究,先从小的造起,能推动小船,再考虑建造更大的推进器,总之,要思考,多积累经验。
杨丛义对“工所”提出的这四个要求都没有时间限制,明确告诉他们,可以慢慢研究。
然而,沈缙和众多工匠却不这么想,既然提了明确的要求,就说明这些东西对回易船队十分重要,越早造出来越好。
杨丛义拨给“工所”的钱很多,有些用钱买不到的物资,要么提前从临安带来了,要么亲自回泉州去协调调拨,沈缙能从看出来,他对这四样东西十分看重,应该也已经考虑多时。
鉴于此,沈缙将整个“工所”大部分人力都分配到烧制镜片、烧制泥灰、铸造火枪和研制推进器中,并给他们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一个月都必须要有进度和结果。
从三月开始,整个流求营地,从“造院”到精武军军营,再到营田、马场,处处热火朝天,都铆足了劲,要为下半年回易出海做准备,谁都不愿意落后,落后就会失去在流求娶新娘的机会,这个机会谁都不愿意放弃,毕竟娶妻不花钱,回易处包办!
八月底,回易处从流求拉了四千人来到泉州港口,接收六十艘全新的海船,每艘都比之前的海船大,除此之外,还有十五艘坚固的战船和一艘巨大的神舟。
陆游已经早早来到泉州,将“商所”培养的几十个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接管过去,以后船队的货物交割审核,都会交给他们来做,他们有多少本事,还得一一验看,回易不能出差错。
从九月初开始,采购回易处采购到的货物陆陆续续赶来泉州外港交割,经杨四娘亲自培养的那帮年轻人,在陆游的带领下很快投入货物接收和审核,虽然偶有差错,也没有给他们太多惩罚,按杨丛义的话说,学习阶段出错,算不得什么,现在错是为了以后不犯错。
半个月后,他们接收商贾送来的货物上已经得心应手,账目也记得清清楚楚。
船队规模小了一半,港口的繁忙程度也随之降低,由陆游、罗聪、潘诚等人在港口,杨丛义基本不用插手,只是偶尔去港口走一走看一看,解决一些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少之又少。
九月底,杨丛义带着一队精武军离开了泉州,直奔临安,船队何时可以出海,还得请示朝廷。 富品中文
第553章 协调资格()
十月中旬,一行人抵达临安,住进回易处。
此行有三个目的,一是确定行期,二是调拨随船太医和舞娘歌姬,三是领取军资武器。
按照惯例,杨丛义找到内侍黄琦,告诉他船队已经做好出海准备,而后请他协调这三件事。
这次黄琦没有再像之前一样,一手包办了,出海日期他会协调,至于去太医局调拨太医和领取军资武器,则直接回抛给杨丛义。
黄琦告诉他,如今回易处已经是常设机构,他作为回易处正使,有职责也有资格亲自协调这些事情,他不能再越俎代庖。
就这简简单单几句话,瞬间让杨丛义内心深处深受震动!
是啊,十年了,他终于有资格了!
回易处作为朝廷设置的特殊机构,以前都是临时的,现在是常设机构,除了他,还有两位副使,他是主持回易处的正官,自然就应该担起协调回易处与朝廷各部关系的责任,这是责任,同时也是权力。之前这个权力在黄琦手中,如今真正回到了回易处。
二人就回易督造之事细聊了小半个时辰,黄琦便匆匆离去。
在回易处门口,看着黄琦离开的背影,杨丛义一声叹息,转眼十年了,任谁也抵不过流逝的光阴,眼角的皱纹,头上清晰可见的白发,他老了。
这十年,他能从一个武学生走到现在,黄琦对他的帮助非常大,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杨丛义,这份恩情,这一辈子怕是报不上了,何况他深居皇宫之中,更不会有机会。
黄琦一走,调拨太医,领取军资武器,这两件事就落到回易处,杨丛义必须亲自去做了。
杨丛义身着整洁的官衣,先来到太医局。
太医局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本以为里面都是太医,进来之后才知道太医局其实跟太学差不多,主要职责不是治病开药,而是培养医官。
太医局里的学生进来之前都是身怀医术的,不然他们也不可能通过入学选拔考试,通过选拔考试,也不一定能成为太医局的学生,他们至少还得旁听一年,等待空缺,因为每科都名额限制,只有缺员了才能补入,成为太医局正式学员。
而后,开始为期三年的学习,学期满在毕业考试中获得优秀的学员,可以直接选送到翰林医官院,授予翰林医学的官职,之后就有机会一步步升为翰林医官,为朝中重臣看病,甚至是入宫为皇帝、妃子诊治。而没有被选送到翰林医官院的毕业学员,则要另谋生路,或是继续留在太医局学习,等待下一次考试。
太医局,春季招生,冬季毕业,杨丛义来的正是时候。
太医局主官原本是太医令,只是上一任太医令卸任之后,朝廷就没有再任命太医令,而是以“判太医令”主管太医局事务。
从官职来说,判太医令比回易使低了一级,但杨丛义见对方年逾六十,又是登门拜访,有事相求,故而特别客气,以后辈下官自居。
“杨大人看着面生啊,是最近才调来京城吗?”判太医令一边品茶,一边询问。
杨丛义笑道:“周大人见笑了,我来十年了,只是多数时间在外面奔波,在临安停留的时间不是很多。”
“原来如此。杨大人现今在何处供职?”判太医令周大人继续品茶,似乎没把对面坐着的同样是青色官衣的年轻人放在眼中。
“下官如今在朝廷新设机构回易处任职,担任回易使。”杨丛义微笑回应。
“回易处?远洋回易是你做的?”判太医令周大人一惊,嘴边的茶都忘了品,十分惊疑的看着杨丛义。
“不错,正是下官在负责。周大人也知道远洋回易?”
“听说过,你们弄回来的东西不便宜啊,都价比黄金了!想见识一下,都买不起。”
“没办法,船队出海很耗时间,风险又大,运气不好,不光货回不来,连人都有可能回不来。价钱高,也是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