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上的雪应该很洁净,这时也不会有什么化学工业污染。但洪涛一想起可能有某个蕃人路过时尿了一泡,就不再想往嘴里塞雪了。
他背包里还有一种新鲜玩意,只是试验品,正好拿出来用用,顺便也显摆显摆。和古人显摆现代事物,看着他们迷惑、惊讶、崇拜的表情,很容易把自己和神相提并论,也很容易让人上瘾。
一个方形的小钢罐,罐口也是精致的手工螺纹,再用一层薄牛皮密封。打开之后,里面是一种说白不白、说透明不透明的块状物,有点像大块的冰糖,但又明显带着湿润状。
“大头水冻上了?”蕃人的鼻子很灵,尤其是闻酒精的味道。你在城里喝酒,他们在城外都能闻着味找过来。
“不像是冻上了,软的……苦的……”另一个蕃人胆子比较大,脱下手套伸手去罐子里捏了捏,还把手指放到嘴里嘬了嘬。
“来来来,试试本官弄的神火……”在凛冽的山风下用火绒引火很难,但洪涛有混合油。先在积雪上挖个坑把钢罐放下去,然后把火绒毫不费力的点燃,伸到钢罐上面晃了晃。
“嘶……好烫,这、这是鬼火!”黄蜂意识到这个钢罐可能是做什么用的,但没看到火焰,伸手试了试,立刻就从雪地上窜了起来,眼珠子瞪得老大,不住四下巡视。
“除了神就是鬼,你是小时候听故事听多了吧。大白天的哪儿有鬼,去把本官的套锅拿过来,再去铲点干净雪,来杯热茶喝也不错嘛。”看到黄蜂的倒霉德性,洪涛由衷高兴,往背包上一坐,真觉得自己快成神了。
在高原上烧开水是不太容易的,但烧热一点问题没有,所以沏杯茶喝真不是奢望。只可惜钢罐里没有多少燃料,烧了四锅水就消耗殆尽了。
对于这个结果不光洪涛感到满意,特种部队的队员们也非常满意。钢罐比水壶还小,刨去罐体的重量,里面的燃料并没多重,单位重量下热值已经很高了。
如果以后可以带上这种东西出行,在野外做饭真不是难事儿。最主要的是这东西烧起来不仅没有烟雾,连火苗都很难看到,不用再担心暴露行踪。真是杀人越货、隐蔽偷袭的不二之选。
“别急,神火并不太难,回去之后本官多弄出来一些大家都能用上。”洪涛当然也是这么想的,这东西原本就是给特种部队设计的,现在看来很好用。
神火是什么?吃过锅仔的人马上就能看出来,它很可能是固体酒精。没错,就是固体酒精,是洪涛用大头水、硬酸脂和火碱弄出来的。
274 情况有变()
原本以为固体酒精都是用甲醇造的,试着弄了一次这才发现,原来用纯度比较高一些乙醇同样也能做出来,只是燃烧时候的火焰更淡,淡到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
有了产于青海湖天然碱,化学实验室终于可以合成一些简单的产品了,比如氢氧化钠,也就是火碱。有了火碱,肥皂唾手可得。然后就是纯度更高的汽油、柴油、甘油、石蜡、沥青。
两碱有了,三酸还远吗?准确的答案是远!
因为洪涛只有一个人,没有帮手,充其量做一些实验室级别的试验,想大量生产没希望,离实际应用就更远了。
化学不像金属冶炼,古人原本就会,只是不精,给他们指出不足、说明方向、提供技术之后,有没有自己都会按照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可化学就不一样了,古人可以说就没有化学基础。他们可能会一些实践化学现象,但一个化学原理都不清楚。
每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每种盐、每种碱、每种酸的性质对他们来讲都是从未接触过的,全部都要从无开始一点点的学习。
所以在古代普及炼铁、炼钢、铸造、锻造行业相对容易,要想开展化工产业,没有十年都开不了头。
你得从无到有先教出一批学生,他们不光要有数学、几何基础,还得有一定的物理常识,然后再聊化学的问题。
大雪一直下到了黄昏才减弱,这大半天下了多厚呢?一尺多!
由于白天基本都在休息,所以蒋二郎决定连夜赶路。在这种环境下,有时候走起来反倒比原地待着要舒服些。只要食物能跟上,最好别在原地停歇,越坐着越冷。
但在夜晚的雪山上行走也是个比较玩命的事情,视线并不是问题,皑皑白雪会反射有限的月光,看起来就像两极地区的白昼。
危险的是雪,有些雪是软的,有了踏雪板完全能应付。可是有些雪已经有了一层硬壳,看上去是雪踩上去却是冰,非常容易滑倒。
在山脊上滑倒只有一个可能,顺着雪坡滑下去摔死。具体哪儿是软的、哪儿是硬的,就连世代生长于此的吐蕃人也不能百分百确定。
这时候洪涛弄的冰镐就起作用了,每个人把冰镐反过来拿,用尾部当做登山杖去刺探前方积雪的硬度。
即便这样依旧不太保险,所以蒋二郎按照平时训练时得出的经验,十个人一组,用皮绳和登山钩连成一串,就算有某个人失足也不至于直接滑落。
这种方式被特种部队称为救命索,没有踏雪板依旧可以爬雪山,只是稍微累一点,但没有救命索就麻烦了,很容易摔死人。
第二天的凌晨,上百名披着白色斗篷、踩着两只大脚的特种部队提前抵达了目的地。这还得拜踏雪板所赐,有了它的帮助,人在雪地上行走的速度增加了一倍,耗费的体力反倒降低了。
“夏人可真下本儿啊,居然在冬季也不停止筑城,这些奴隶可倒霉了。”目的地就是夏人筑城山谷北侧的山峰,洪涛趴在积雪上用望远镜向下看了看。
地形和黄蜂描绘的差不多,但人员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此处筑城的军队和奴隶数量都增加了,营地沿着两侧的山坡绵延排列,粗略数一数就有二百多座。就算一座帐篷里睡十个人,也有二千多人了。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原因一目了然。城墙的主体已经有了大致轮廓,假如能在冬天赶一赶工,明年开春的时这座大型军寨就能投入使用。
再经过一两个月的储备,到了夏天西夏的军队就能以此为补给站和兵营,向几十里外的湟州发起规模稍稍大一点的进攻了,可以打宋朝一个措手不及。
就算占据不了湟州城,也会打乱秦凤路的兵力部署。一旦宋朝往湟州调兵,两边的州县就会变得空虚,会不会由此觅到合适的进攻机会,应该就是夏人在此筑城的主要原因。
他们打算再多一个进攻方向,以此来分散宋军的防御兵力。每多一个地方要守卫,宋军就得安排几倍于夏人的兵力,损耗比进攻方要大很多,看来夏人也越来越会打持久战了。
“大人,末将有个想法……”趴在洪涛旁边同样举着一架望远镜的是蒋二郎,这座城他是第二次见。
“直接说,天快亮了,我们还有很多活儿要干,得抓紧。”洪涛已经把望远镜从城堡上挪开了,正在看着身下这座山峰的雪盖,寻找合适的爆破点。
“上次来探路时末将仔细询问过讹力命族人,他们说从这里向北几十里都没有适合建城的山谷。翻过远处那道大山梁之后就该一路下坡了,再往前走就是凉州。如果不把这座城毁掉而是据为己用,将来再往北时不是就省去了几十里山路。夏人要想重新攻下此城也不是件容易事,大人的马蜂窝是守城利器,此地易守难攻又无法大军云集。”蒋二郎指着附近的山川,把他的想法一一道了出来。
“……若是有二千夏军来犯,二郎觉得多少人可守?”
在军事问题上洪涛有时候就是个棒槌,他也看不出附近的山川有什么易守难攻的,这就是没有基础军事素养的锅。另外他也不清楚夏人的具体作战方式,根本无从判断。
“三百人足矣,只要城中粮草火箭充足,夏人久攻不下必须撤走。此处冬天风雪肆虐、夏天山洪无常,每年只有春秋两季才可用兵,均不足一月。”
蒋二郎回答的很肯定,他觉得这座城的地理位置很好,离湟州的距离又不远,主要是气候原因致使夏人无法大规模长期用兵,短时间内一旦受挫就必须后撤,且进攻成本非常高。
“哦,这么一说我倒是明白夏人为何要花这么大力气来此筑城了,想来此地如为夏人占据,我们攻打起来也一样困难是吧?”让蒋二郎这么一详解,洪涛的军事素养蹭蹭的往上涨。
“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末将想不出该如何不毁掉城郭又能埋掉这些夏人兵将。大人向来足智多谋,肯定有办法。”跟洪涛待的时间长了谁都要学坏,原本木讷少言的蒋二郎现在都会拍马屁了,手法还稳准狠。
“那是必须的……你别偷着乐,我说能就必须能。但你先要回答本官一个问题,假如下面的夏军是你来带队,遇到西边那座山上发生雪崩之后,该往何处躲避?”
洪涛已经把周围的地形看得差不多了,在蒋二郎提出建议时就有了腹案,现在需要的就是去预测对方将领的反应。
“……到我们这座山的东边山坡上躲避最为稳妥,此处为缓坡,背后又有山峰相隔,西边的积雪无论如何不会冲过来。”蒋二郎举着望远镜前后左右好一顿踅摸,最终找到了一处最保险的位置。
“那就齐了,咱们先来个打草惊蛇,再来个关门打狗。这座城能不能保住,还得看老天爷的意思,试试?”
洪涛也觉得这个位置是最佳躲避地点,但雪崩这个玩意不是人力所能完全控制的,一旦千年的积雪被炸碎,到底会造成多大规模的雪崩真算不出来,只能凭运气。好在不管雪崩多大也不会危及自己这些人的性命,输了也就输了,无所谓。
“嘿嘿嘿……试试,必须的!”蒋二郎笑了,还把洪涛的口头语学了出来。
275 入套()
既然不用在敌人头顶上埋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