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有毒-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要把这九座寨堡统统围困起来,西夏真没那么多军队,总不能其它边关都放弃。北宋在永兴军路一线安置了二十多万战兵和三十多万厢役,任何一处的空虚都会导致满盘皆输,这个道理夏人还是能看懂的。

    于是两军又恢复到了之前的对峙状态,只是战略优势略微向北宋这边倾斜了。失去了这部分横山天堑,宋军随时都可以顺坡而下攻入西夏境内。而西夏就变成了原来的宋人,时时刻刻要防备着北上的宋军且无险可守,防御压力骤然增大了不少。

    但游牧民族的兵力动员能力确实比农耕民族强,饶是要加强祥佑军司、神勇军司的兵力不足,西夏朝廷依旧用最快的速度向卓啰和南军司派遣了新的援兵,人数在两万人左右。

    是否还有更多、新任军司统兵是谁还不知晓。这些消息全都是蒋二郎在西夏境内袭扰时零散搜集来的,可靠性上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洪涛也不急于知道对方将领是谁,不管是谁对自己而言都是个陌生人,半点了解也谈不上,何必去操那个心呢。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这句兵法有时候并没啥用。洪涛相信,只要给新军足够的训练时间、新式钢板弩能如期装备到新军手中、罐头厂能如数交付订购的罐头和压缩饼干、改进的箱车能顺利抵达马尾城。不管知不知彼,谁碰见自己这支新式军队谁都得跪。

    除非对方能聚集十倍于自己的数量,还得全部是不怕死的悍卒,才有可能用围困的战术慢慢耗死自己。

    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因为自己和新军一直都躲在暗处,就算拿下了马尾城、诱杀了嵬名阿吴上万人,目前知道自己和这支新军的夏人几乎没有。

    从逻辑上讲,不会有任何一位夏人将领头一次和自己接触就如此重视,真正需要知己知彼的反倒是夏人。至少在头几次的遭遇战上,他们会吃不了解敌情的大亏。

    另外就是洪涛根本没打算单独出击,或者说已经无法单独出击了。神宗皇帝到底还是没忍住诱惑,再被种鄂和自己的大捷一刺激,那颗本来就不甘平庸的心又有些蠢蠢欲动了。

    年初的时候从湟州城传来了一封朝廷公文,种鄂和沈括升官了,实职未变,依旧镇守鄜延路。这个决定很正确,他们俩一文一武、一内一外配合的挺好,刚刚弄出点成绩就调职太不合算。

    同时也证明徐禧白死了,皇帝和朝臣们并没简单的依靠刺客甲胄就把屎盆子扣在种鄂头上。另一方面也说明种家在朝野上下还是很有势力的,否则依王安石的性子,白白丢了一员改革派大将,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公文里还有另一份东西,作者叫李宪,现任熙河路经略安抚使。那他写了什么呢?洪涛也没太看懂,经过莲儿的翻译才明白。就一个意思,建议神宗皇帝趁着西夏国内不稳、失去横山天堑的机会大举讨伐。

    这个主意有点激进,但也不是言之无物,还有一份详细计划。李宪建议兵分五路大举北伐,他本人带领熙河路和唃廝罗部族内附蕃兵共计七万从兰州北上进攻卓啰和南军司;

    秦凤路边军四万由会州北上进攻西寿保泰军司;永兴军路五万边军由环州北上进攻静塞军司;鄜延路边军十万出横山主攻祥佑军司;而西夏的另一支边防主力神勇军司就交给河东路来牵制。

    此战总计需动员大约三十万战兵,厢役和民伕倍之,可谓是大总攻。那么战略目标是什么呢?很出乎洪涛的意料,李宪居然选择了凉州。

    另外四路其实都是佯攻,只为了牵制西夏军队无法随意调动,而熙河路与唃廝罗的吐蕃兵才是主力。前者与卓啰和南军司在卓啰城激战,后者的三万吐蕃兵则趁机从青塘以西下高原直插西凉府。

    一旦凉州城陷落,西夏的麻烦可就大了。这里是河西走廊的东端,北面是茫茫的阿拉善三大沙漠,南边是连绵的祁连山脉,只有中间这么一条路可以贯通东西且适宜人类生活,要不怎么叫走廊呢。

    这条走廊如果被宋朝截断,西夏实际上就会被分成两瓣。东边和西边无法再轻易连通,还失去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和草场。

    损失大麻烦更大,一旦西夏调兵西进攻打凉州,宋军就可以从兰州北出进行拦截,还可以在永兴军路用兵,让西夏首尾不得顾。

    而且西夏在西部地区并没有太多兵力部署,仅在瓜州有西平军司的二万多人。要是得不到后方支援,光西域回鹘和黄头回鹘就会蚕食东进,搞不好会一直打到甘肃军司。

    李宪这个计划不可谓不准,也非常隐蔽。宋朝和西夏打了几十年仗,从来没有一次针对过凉州的行动,很具有欺骗性。

318 致命缺点(180票加更)() 
那么这个李宪是谁呢?他和王中正、黄蜂一样是宦官出身。最初只是在边关各路担任走马承受一类的监军,但见多了、经历多了,作战经验和眼光也自然就增多了。真正让他的作战能力有质的飞跃,还是王韶。

    他曾经是王韶的副手,跟着王韶一起走过了熙河开边的上百场大大小小战役,在王韶被召回开封之后,熙和路实际上是由他在经营,且成绩不错。不仅保住了战果,还把吐蕃各族收服不少,算是一位少有的军政人才。

    当然了,人无完人。做为一名宦官,李宪再怎么有本事,也逃不出皇帝仆人的思维模式。想尽一切办法讨好皇帝是他们天然的第一选择,因为不管他们的功劳多大,一旦失去皇帝的庇护就狗屁都不是了。

    这份作战计划里就有讨好皇帝的成分,神宗皇帝想干什么、乐意干什么,这些宦官是最清楚的。皇帝刚有点念想,宦官们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

    后世里也一样,谁能走在领导前面谁才有机会升迁,事事让领导提醒、有时候提醒都不觉悟,这辈子就老老实实干活吧。

    “他比王中正如何?”为洪涛提供李宪具体信息的还是黄蜂,都不用召唤,一看到公文里有李宪的名字,黄蜂干脆也别等叫了,亲自就来了马尾城。

    “不太一样,此人多次为帅独领一军,且战功卓著,可说是陛下的爱将。只是有些骄横之气,即便如王老将军那般人物他也敢顶撞不从。”

    黄蜂对李宪的评价比王中正高多了,话语间还有些许羡慕之情。一名宦官能做到如此地步,确实也值得被同僚敬仰。

    “那你知为何唯独没有湟州军的出兵任务吗?”洪涛对黄蜂的评价不置可否,又提出一个问题。

    “……想是陛下知其秉性,不愿让帅司大人在其麾下受气。且湟州刚刚退敌万余,照理也应稍微喘息。”黄蜂现在胆子也大了起来,都敢在背后揣测上意了,这事儿放在以前是绝对不会干的。

    “那又为何要呈送公文与本官知晓呢?”接着还是问题。

    “这……下官愚钝……”黄蜂被问住了,左想右想也想不通。

    “回去转告苗魁,让他加紧练兵,守好古骨龙城到把宗城的山路,只待王大人的后勤车队一到,本官也将出征北上。学着点吧,陛下这招叫以退为进,幸好湟州军并不归属任何一路,否则本官说不定就真要抗旨不遵一次了。”洪涛并不完全反对李宪的作战计划,他只是认为如此大动干戈没有必要,或者说作战成本太高了。

    最省事省钱的办法就是照现在这样零敲碎打的和西夏耗,隔三差五就消灭对方一点兵力,有机会就占据西夏一座城寨,慢慢的挤压敌人的作战和生存空间。

    以西夏的战略纵深和国力,不出一年就得扛不住,然后只能选择孤注一掷的反攻。那才是决战时刻,宋军可以以逸待劳充分发挥善守不善攻的优势和对方大打出手,且不用担心后勤问题。

    夏军呢,由于有了明确主攻方向,也就失去了灵活机动的优势,等于被拴在了一根木桩上,再凶猛的狼到了此时也是被一棍子又一棍子慢慢敲死的命。

    然后西夏问题就解决了,至于说那些残存的西夏皇族和少数部队根本不用担心劳神,把兴庆府一带的平原占据,再逐步拿下宣化府,西夏就算亡了。

    剩余的地方会被辽国和回鹘人瓜分干净,都不用宋朝动手,到那时该想的是如何与辽国、回鹘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借着北伐成功这股劲儿,北宋国内的新政改革也会大踏步前进,因为正是新政实施之后才国力充盈打垮了宿敌又开边拓土,谁再说新政无用就有点矫情了。

    辽国国内也并不安生,他们正为立嗣暗流涌动,估计也不会马上和北宋翻脸。空出来这几年时间,完全可以把对付夏国的这套办法再在辽国身上用一遍。

    先用花膏汲取对方的营养以充盈己方国库,大力整顿军备,待时机成熟,挑个对方最弱的时机,随便找个借口就能继续北伐了。

    到底是从河东路开始,还是以河北西路或者河北东路起头,这就得看当时的情况再定。现在洪涛连辽国啥样都没见过呢,想这么详细还为时过早。

    可惜的是洪涛不能替神宗皇帝当家,也不是左右皇帝意志的重臣,这套大战略没人支持,甚至都没有机会说出来,只能被动接受命令,意见多了都不太合适。

    朝廷送来的公文就是催命符,自己要是非装傻充愣,暂时可能不会受到什么诘责,但信任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以后再想让皇帝撑腰就不那么容易了,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臣子,不管是啥妹夫也是废物。

    但对于这场大战该怎么打,洪涛并不完全同意李宪的计划,最明显的缺陷就是让吐蕃军队去攻打凉州城,这是个大纰漏。

    三万骑兵,听着挺多,战斗力好像也挺强大,但洪涛并不完全这么认为。湟州也有不少内附的吐蕃族,比如溪罗撒。他们的骑兵是挺强的,打起仗来也很勇猛,但这一切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需要划个地理范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