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光说的没错儿,这是大宋朝的死规定,是要宰相或者副相被御史或者谏台弹劾,不管对错都要引咎辞职。
神宗皇帝恐怕就是在等自己和司马光情急失策,然后拿出这个杀手锏。到时候别说什么新党旧党,全得被皇帝一招扫平,换上两位比较听话的宰相之后皇权基本就稳了。
不过在这件事儿里有个人比较重要,他就是苏轼。别看这个人当官水平不咋地,但他名声比较响亮,做事又比较认真,有点认理不认人的劲儿,反而获得了不错的风评,皇帝好像也不再讨厌他。
这一年多像坐火箭般蹭蹭的往上涨,现在已经是谏台的正职了。要是他真的抓到了把柄向自己发难,还真不好弄,因为苏轼已经被旧党疏远,又不被新党接纳,成了个局外人。
“你不觉得他和王诜很像吗?”司马光笑了笑,把问题又扔给了王安石,完后腆着鼓鼓的肚子迈上了台阶。
散朝是散朝了,但像他这样的肱股之臣还得来后殿继续和皇帝商议国家大事。这些事一商量往往就是多半天甚至几天,都羡慕当大官的风光,殊不知大官也累,搞不好还得身败名裂,风险很大。
朝堂里是如何折腾的洪涛不知道也不关心,有时候长公主会有家书送来,但上面丝毫不会提这些事,讲的大多是女儿,甚至还找人给小丫头画了一张像。
看完这张画像洪涛很想去问问那位画家,你画个人物肖像还尼玛瞎渲染个毛线啊,留个屁的白,照着原样画不就得了。现在倒好,把自己闺女画得和寺庙里的观世音差不多,难道自己是观世音他爹!
一生气,洪涛干脆给自己做了一根炭笔。素描他是没学过,但照猫画虎总也能凑合。
画啥呢?新凉州城呗,效果嘛,据彭大说比例尺啥的挺精准,若是带回去找个学过驸马几何的工匠,肯定能复制出来一座分毫不差的凉州城。
391 羊要吃人了()
“合算本官废了一旬的力气,就画出来张图纸!”洪涛对这个评价很不满意,他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挺高的,只是走的写实风格,古代人看不懂而已。
于是这张图纸就和他的家书一起送回开封了,图上还有他的亲笔提字,塞外雪城!注意啊,都是简体字,繁体字他是既看不懂也不想学,爱咋地咋地!
说起简体字吧,现在有种观点,说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其实没那么严重,我们所用的简体字里多一半其实在古代都用,比如说草书里就有很多简体字,比简体字还简体字。
文字这个玩意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在不断进化的,总不能说繁体字才是正朔,那甲骨文咋办?篆字咋办?和它们比起来,繁体字又像是简体字了。
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没必要纠结于文字的进化,那样太肤浅太表面太形式了。文化是一种内涵,远远超出了文字的表面含义,具体啥叫中国传统文化作者本人也无权界定。
说了几句废话,并不是说洪涛打算在古代推行简体字,以他这点修养,能把字写好就算不易,哪儿闲心去玩文化。
但他也没闲着,确实在干一件大事儿,很大很大的事儿,如何漂洗羊毛!
从湟州开始洪涛就在琢磨一个问题,该如何发展当地经济呢?光靠种米囊子花不是长远之计,这玩意指不定哪天就得全面绝禁,总不能为了湟州经济就让花膏满大宋走私吧。
光靠屯田也没出路,湟州或者说凉州就算土地再肥沃,可受到气候限制,注定就不能成为粮食主产区,能做到自给自足再略有盈余就非常不错了。千万不能和江南比,人比人得死,地比地更得死。
经济作物不灵,农业也不成,湟州还有啥拿得出手的特产呢?别聊罐头,那玩意在内地弄成本更低,犯不着非在农业不发达的湟州或者凉州制作。
畜牧业,这倒是西北高原地区的特色,可是吧,受制于运输条件,除了马匹能向内地出售之外,牛羊啥的很难运输,运回去成本也会很高,没什么大力发展的前途。
但是到了凉州之后,洪涛突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那些拓荒者家里的妇女居然在天寒地冻的室外踩在大木盆里。这肯定不是在玩游戏,多冷的天气啊,木盆里也不是空的,里面还有水花四溅。
难道他们疯了?洪涛过去看了看,脑袋里豁然开朗!木盆里不光有水,还有很多羊毛和牦牛毛。
这些妇女没疯,她们不想浪费任何一点生活物资,所以在用传统的方法漂洗羊毛,晾干打散纺线,用来织造布匹。
羊毛制品!纺织业!
洪涛差点给自己一个大嘴巴,这脑子也是太笨了,当年英国人那边也是狗屁不产,就是羊群多,然后生生用毛纺产品撬开了欧洲的大门。
自己当然不会玩纺织机,但如何漂洗羊毛还是会的。其实那些妇女木盆里装的不光是水,还有人畜尿液。她们在利用尿里所含的碱来为羊毛脱脂,这样才能纺织。
用尿脱脂太慢了,也太恶心。洪涛有更好的办法,而且特别容易。不是有火碱嘛,那玩意制作起来不难,湟州工坊里也一直都在用。拿火碱稀释溶液浸泡动物毛皮,不光脱脂干净,速度还快呢。
只要有了比较恒定的浸泡时间,那自己就能把用脚踩踏的环节也省去。火碱对皮肤有腐蚀性,干脆就改成水力驱动的木锤。脚踩、木锤打、摔打其实是一个效果,后世的洗衣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有了快速简便的漂洗工具,这些妇女就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然后呢?还用问嘛,去纺线织布呗。
有织机用织机,没织机就让王浩从南方采购,或者干脆雇几个织娘送过来,教授这里的妇女如何使用织机。要是还不成,干脆就不织毛呢之类的东西了,偷点懒直接弄毛线呗。
这玩意更容易,都不用别人教,自己就会织毛衣。设想一下,宋代人在罩衫襦裙道袍下面穿着毛衣毛裤,是不是挺有意思的。这玩意不止是美观问题,它真保暖,还比穿厚厚的棉衣轻便,肯定可以获得古人的青睐。
就算他们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那不还有自己呢。干别的可能费劲,但要是玩后世那些炒作推广的把戏,洪涛自问在古代真没有对手。用纸包上一块牛粪自己也能把它卖出去,还得是卖高价!
只要毛线有了销路,乌金行就又多了一项产品,那就是毛衣针!以后不管是皇后还是民妇,没事儿的时候必须拿着几根毛衣针织毛衣。
自己还可以写一本驸马织造经,把如何织毛衣、各种针法和花式都描绘出来,让它在大宋广为流传,保不齐这本书会比自己的算经、钱经啥的销量都高呢。
最主要的是自己控制了一部分羊毛的主产地,以后湟州、凉州、甘州就不再是收不到税的鸡肋了。
大家可以养羊,大规模圈养,然后再开办漂洗厂和毛纺厂。这些玩意必须有固定经营地点,而且还得交高税率,谁让你赚钱多还破坏生态环境呢!
其实不光是税收,由此还能带动更多上游下游产业一起发展,比如织机制造、零件提供、水力利用、漂染、运输、羊种繁育、剪羊毛的小姑娘等等。
要说纺织产业真不比钢铁产业弱,当年英国、日本、包括清朝都是靠着丝绸和棉布发展起来的。它的产品是布和线,但是被带动的是一大片行业。
搞好了用不了多少年凉州就得成为西北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因为它的位置正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和内陆联系也很紧密,东、南、西都是商路。
就算人烟稀少的北面,隔着大漠依旧是羊毛产地。洪涛就不信那些黑白花的鞑靼人不愿意拿羊毛换粮食,有了粮食他们还四处征讨个屁,也就没有蒙古帝国啥事儿了,都来给老子我织毛衣吧!
392 人民群众的智慧(白银35)()
“除了漂洗作坊建在石羊河边,纺线和织造作坊都建在城内。等王家请来的织娘来了,你们多琢磨琢磨织机该如何改进,以后这些羊毛就是咱们的吃喝了。”
想好了就干,大冬天的也没法四处跑,窝在城里闲着也没事儿干,水车有彭大的徒弟盯着,洪涛就把彭大征用了。你不是干活儿细致吗,得嘞,我给你找个最细致的活儿,织机。
具体工作原理洪涛是一窍不通,只有一本古书上画了个很抽象的图,看得彭大直咧嘴。但咧嘴也得干,驸马说了,以后的吃喝全得靠这些。那必须是真的,驸马从来不在这种问题上开玩笑。
好在驸马并没规定时限,过些日子还有熟知织机结构的织娘和织机实物送到。若是没有这些条件彭大就准备告老还乡了,研究不出来断了大家吃喝,丢不起这个人。
“大人,乌金行的作坊也定好了,就在石羊河东岸,位于凉州城下游,不会脏了这里的水源。”搞纺织业只能是远景,最少也得等到春天才能见效,目前最重要的事儿还是老本行,炼焦、炼铁、炼钢。
武家、胡家、王大头都带着得力的徒弟来了,厂址也选好了。凉州城西的石羊河就不错,水量充沛流速适中。唯一的缺点就是分丰水期和枯水期,这样一来水车的位置不太好固定。
但彭大的徒弟有办法,他们能建出可以上下挪动水轮的水车。丰水期把水轮上提,水位下降了,水轮也跟着一起下降,不影响使用。
“都是老伙计了,你们办事本官放心。但这次和以往不太一样,不光要考虑生产方便,还得兼顾安全防御。找人先在厂址里打井,有甜水井之后再定。选定就不能变了,开春还要建城墙围起来。万一西夏人来了,总不能让咱们的家当全被毁了。”
凉州附近有煤有铁,以前城里就有不小的打铁作坊,大部分原材料都不用从内地运输,虽然规模暂时大不起来,也具备冶炼和金属加工业的基础,做为渭桥镇的补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