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不用看图洪涛也知道什么叫十二单,他在后世的日本见过这种服装。就是把十二件刺绣单袍一层套一层全穿在身上,颜色和图案还不一样,头上再戴一顶高高的斗笠,四周垂着薄纱绢把脸遮起来。
十二件单袍,就算用后世夏天穿的薄布料叠起来也和羽绒服差不多厚度了,问题是古代能刺绣的布料通常都很厚。
一套十二单全算上有多重呢?洪涛记得后世见到的有就公斤,但王雄说有三十多斤!估计就是织造技术上的差距。
三十多斤是个啥概念呢,北宋的重装步兵全套甲胄重四十六斤多点,新军士兵的半身甲连头盔加一起才十八斤出头。
也就是说日本贵妇小姐们穿的盛装比新军士兵的盔甲还重不少,和拿着弓弩、带着个人给养铺盖,全副武装的新军士兵差不多。
“你说本王弄一支由日本贵妇组成的步兵方阵如何?有这么强的负重能力,稍加训练岂不是刀枪不入了?”
看着王雄画的人物素描,洪涛觉得日本天皇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全民皆兵怕就是从日本兴起的,把军训融于日常生活也是首创。
敢问没事儿就穿戴几十斤衣服站几个时辰不就是军事训练嘛,这些外表五彩缤纷、雍容华贵的日本女人,在厚重的十二单下面保不齐就是青筋暴起的肌肉,套上全身板甲之后丝毫不会感觉笨重。
“……奴家死也不穿,日本很冷吗?那不如把官人的羽绒服卖过去,销路肯定不错。”
西迪已经没力气放电了,眯缝着眼睛趴在男人肩上瞟了画作几眼,立刻把头扭向了另一边。以她的阅历,真无法理解干嘛要穿十二层绸缎衣服。
“你真该去日本生活几年,肯定能再苗条不少!”
如果说服装怪异只是看着新奇,那日本的饮食习惯可让王雄吃尽了苦头,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已经在信上写脏字了。
王浩他们到招提寺时正好过了中午,仓促而来错过了饭点,就用罐头食品垫补垫补。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家里来了贵客,怎么也的大摆筵席,好吃好喝。
晚上确实有宴席,据说还来了一位日本王爷,是皇帝的弟弟。可是饭菜一上来,王浩、王雄、王彬都傻眼了。
餐具都是精美的漆器,放在大宋也算得上高档,每人一份的分餐制也不陌生,可是菜品太少也太寒酸了,总不能拿盘子碗当饭吃吧。
四菜一汤外加两个粘糕团子和一碗米饭,就是宴席的全部。四个菜中包含了一条咸鱼干、一盘酱萝卜、一盘咸纳豆和几颗梅子干。
那碗汤更惨,王雄说百分百是洗酱萝卜的水煮开之后又扔进去几根萝卜缨,福建山区的小地主家都比这吃的好。
可又不便当场问,还不能把船上带的罐头拿出来,尤其是看到那位王爷吃得挺香,只能跟着一起吃。别说,米饭挺香,比江南的稻米油润。
饭后就是喝茶聊天时间,王雄饿着肚子懒得闲扯淡,根本没吃饱再喝一肚子茶水,不成刮油了,就偷偷溜出去准备找点罐头再垫补垫补。
但去之前他长了个心眼,先找到最初在码头遇到的和尚问了问,生怕人家的寺庙食素,贸然拿着肉罐头回来犯忌。
结果让他喜忧参半,喜的是日本寺庙不忌荤,忧的是日本富贵人家都吃素,谁吃肉谁就是穷人,还是穷人里很不要脸的那种,特别没面子。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习俗呢,除了日本信封佛教之外,还和他们的天皇有很大关系。不对,不是天皇,而是太上皇,他们叫法皇或者上皇。
此时是日本的平安京朝代,首都在离奈良不远的平安京,洪涛觉得很可能就是后世日本的京都市,位置差不多。
现任天皇叫堀河天皇,是位十岁多点的小皇帝,刚刚继位三年。所以真正手握大权的是天皇的父亲白河上皇,中国有太后垂帘听政,日本有太上皇院政掌握大权,除了是一女一男之外意思都差不多。
这位白河法皇为什么退位出家之后又对权利恋恋不舍,连儿子的权利都抢,王雄就不清楚了。这些事情不是他打听来的,而是蒋二郎用各种见不得光的手段从船舱里的俘虏身上获得的,不是很系统。
这位白河天皇据说特别笃信佛教,信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不光带头吃素,命令僧侣和贵族也吃素,甚至下令让全国人民都吃素。
不过这条禁令只在几个大城市里执行的比较有力,到了农村乡下,尤其是海边根本没人搭理,人都快饿死了谁管是不是肉,能吃就不错了,守着大海不能种地,不吃鱼吃啥?
715 不一样的日本4(1000票加更)()
“真是要钱不要命的典范啊,再给你的女王写信时别往了提醒她,谁的账都能欠,千万别欠王作头的。他挣点钱真不容易,连命都豁出去了。”
王雄在信的最后终于交待了返航的情况,这也是洪涛最关心的。蒋二郎、王雄、王敦带着各自的船都走了,只把王浩和王彬留在奈良。
不是日本和尚不让王浩走,而是他舍不得走。赚钱太容易了,生怕自己前脚走后脚就有别的大宋海商过来抢市场,宁可天天吃白米饭就咸菜也得死守在岗位上。
另外这次停靠大轮田泊在日本法律上并不合法,即便有寺庙袒护名声也不正。王浩正利用招提寺的和尚与日本官员接触,争取能贿赂他们取得合法身份。最好能和日本皇室挂上关系,为之后的贸易往来铺好路。
王雄之所以没跟着船一起来扬子镇,就是怕他族叔真素死在奈良,把蒋二郎送回济州岛之后就一路飞奔往漳州老家跑,争分夺秒组织货源准备下一次东渡。
下一次准备装什么货物去呢,王雄这部分写得最详细,还罗列出一个表格,把带去的每种货物售价和销售前景注明,不用给结论洪涛自己也能看出来。
除了经书和各种经史典籍是无价之宝,有价无市,运多少就要多少之外,瓷器、丝绸售价最高。
日本尤其喜欢吉州窑出产的黑瓷,他们称为唐瓷。还有蜀江锦和吴郡绫,在日本的售价也远远高于他们本地产的和锦、和绫,称作唐锦和唐绫。
之前说过的十二单,还有日本官员穿的朝服,讲究点的都要用唐锦和唐绫缝制,穿一身和锦、和绫服装属于土鳖。
但是这两样货物不易带太多,奈良当地的贵族和僧侣消费能力有限,整船整船的运用不了几次就得跌价。还要等与平安京的贵族和皇室搭上关系,再提高出货量。
第二种好卖的商品就是香料,或者叫香药。日本本土一点都不产这种东西,除了高丽商人之外又没有其它国家来此交易,寺庙、贵族和皇室对香料的需求都很大。
不过这玩意在大宋是禁榷品,只能从政府手中购买,价格比较贵又不太好保存,也不适合大量长途贩运。
相对而言最好卖的还是鲸油,这玩意便宜量足,不管寺庙、贵族和皇家都需要光明,富足一些的武士和小地主也乐意买点回去。
另一个就是纸张,日本人称为唐纸,不过见到鲸鱼皮纸之后就把唐纸忘了,改称宋纸。
这个民族好像和鲸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不知道鲸油、鲸鱼皮纸产自鲸鱼,也一见如故,再三请求多多益善。
其他货物就无所谓了,其实从大宋运大部分商品过去都能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日本人把来自大陆的货物统称唐货,对待唐货的态度就和后世国人对待欧美商品的态度一样,哪怕贵一些都要买。
光有货物运过去还不成,总不能空着船回来吧,那日本有什么商品可以运回宋朝售卖呢?这一点蒋二郎和王浩意见不太相同,蒋二郎喜欢粗又大……的木头,王浩则更爱砂金和珍珠。
古代日本产巨木,这一点洪涛不知道,但确实是真的。当地寺庙就采用了很多巨大的木柱,王雄随口问了问没想到有了意外收获,赶紧通知了蒋二郎。
蒋二郎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带着两个工匠从码头骑马赶来,经过仔细勘察之后得出结论,奈良附近所产的杉木和香楠木不仅材质适合,体量也够大,是造船的上好材料。
日本和尚非常乐意用木材与大宋商人交换货物,在他们看来南边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大树,砍吧,能省下金砂干嘛不呢。
至于说环保绿化问题,这时候的日本人真没那些讲究,也没有那么大人口压力,树太多反而影响耕种,就算没有大宋商人要,他们自己也得想尽办法砍树开荒。
金砂就不用仔细讲了,不光王浩喜欢洪涛也喜欢,谁不喜欢金子啊。日本正好盛产这玩意,没看在码头上人家一拿就是两袋子,好几十斤!
日本自己没有发行正是流通货币,有少量粗制滥造的金币和银币,但价值太高老百姓没法花,干脆就用中国的铜钱当货币,什么朝代的都有,混着用。
但这玩意没法和宋朝商人结算,总不能拿一堆唐朝铜钱给宋朝商人,所以一般都使用砂金做为对外贸易结算货币。当然了,还有银子,不过有了金子谁乐意要银子呢,那玩意价值没有金子稳定。
硫磺和水银也是日本特产,王浩不需要,蒋二郎没少弄。硫磺全留在济州岛上制造火药了,水银则送给洪涛几大罐子。干啥用不管,他只是在马尾城见过高俅摆弄这玩意。
除此之外就是珍珠、珊瑚、扇子、刀剑之类的小玩意了,蒋二郎看不上王浩也嫌利润低,谁都没买多少,带回去权当小礼物送人用。
还有一样东西王雄特意写了写,就是人。日本的穷人太多,男女都有,给点钱就愿意跟着你走。根本不问去哪儿,干活还挺认真负责,是不错的劳动力。
蒋二郎和王浩都没敢擅作主张,连抓带骗的弄回来这么几十人算是敲门砖,想让驸马给个章程,到底有没有用。
“在我眼里就没废物,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