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延庆大怒,“王黼派来的人在哪里?”

    “就在县衙内喝茶。”

    李延庆喝令左右,“给我揪出来!”

    十几名亲兵如狼似虎般冲进了县衙,片刻,揪出一名中年男子,中年男子吓得面如土色,但依旧硬着头皮大喊:“我是知政堂从事,是王相公派来的,李延庆,你休要猖狂!”

    李延庆回头问知县,“他说他是相国王黼派来的,可有证据?”

    “他有王相国的银牌。”

    李延庆使个眼色,立刻冲上去几名士兵,从男子怀中搜出一面银牌,呈给李延庆,李延庆看了看这面制作古朴的银牌,正面是个‘王’字,背后是王黼的官名,中书令知政事,编号为零三。

    中年男子大急,“这是王相公的身份,李延庆,快还给我!”

    李延庆冷冷令道:“打断他一条腿,扔到街上去!”

    几名军士冲上去,乱棍齐下,中年男子惨叫不已,片刻,他左大腿被乱棍打断,士兵们将他扔到街上。

    知县蒋奇吓的面如土色,李延庆哼了一声道:“若想保住你的官帽,给我立刻赈济难民。”

    “是!是!卑职遵令。”

    蒋奇慌忙安排官员和衙役又重新去城外摆摊赈灾,李延庆又再派十几亲兵奔赴各县,监督开封府各县赈灾情况,他这才调转马头,带领其余手下返回了京城。

    李延庆先去了东宫,他需要和太子赵桓商议一下赈济难民之事,这件事不能指望知政堂,必须由军议堂来主持,而且开封府一些不得力的官员,也必须就地免职。

    “李府尹,今天下午官家召集军议堂和知政堂议事,恐怕要晚一些才能回来。”

    “在哪里议事?”

    “好像是在紫宸殿,殿下是去了紫宸殿!”

    李延庆对宦官拱拱手,“多谢了!”

    李延庆转身向紫宸殿方向走去。

    紫宸殿是宋朝天子召开小型朝会之处,今天是应相国王黼之请,赵佶临时举行了这次朝议,包括知政堂和军议堂在内的数十名重要官员参加了这次朝议。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举行朝议了,军议堂和知政堂矛盾尖锐,尤其王黼和蔡攸为了阻击赵桓上位,不遗余力地破坏军议堂颁布的各项监国令,王黼和蔡攸又不断向天子赵佶告状,指责军议堂所出政令绕过知政堂,严重架空相权,使天下州县只知有东宫,而不知朝廷。

    为此,赵佶已经出面调和了两次,但最终却没有任何效果,而今天这次朝议的导火线是梓州路和成都府路解来五百万贯税钱,军议堂准备将它拨付河北用作募军的军费,但王黼主张将它拨付内库,用来建造天子南巡的龙船,双方互不相让,王黼便请求发起这次朝议。

    紫宸殿上,李纲和王黼争锋相对,他们的争论已经超过了这笔钱的本身,而在于权力归属。

    王黼声嘶力竭道:“太子监国已是定论,知政堂并不否认,但知政堂代表相权,如果事事都由军议堂做主,知政堂反而成了摆设,那置相权于何地?那就不如解散知政堂,把我们这些相国统统罢官免职!”

    李纲冷笑一声,反驳道:“军议堂从来没有想过替代知政堂,军议堂的作用只是加强战备,防止金国再次入侵大宋,它只是监国宫下面一个临时官衙而已,相国依旧是相国,没有人会架空相权,但我想问王相公,太子监国两个月来,作为右相,你什么时候来监国宫向太子请示过政务?什么时候汇报过朝务?一次也没有,相反,太子下的监国政令你却百般阻挠,以至于十三项战备令只落实了两项,正好陛下也在,请你向陛下解释一下,你屡屡破坏监国令,阻挠战备,到底是何居心?”

    王黼被问得张口结舌,这时,赵佶有些不耐烦地摆摆手道:“有什么话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谈,都是为大宋效力,不必这样针锋相对,这件事先放一放,说说别的事情。”

    李纲行一礼,返回位子坐下,王黼狠狠瞪了李纲一眼,他也坐了下来,殿内一片寂静,太子赵桓依旧如老僧坐定,他虽然都参加朝议,但在这种公开场合,他却从来不表态,赵佶也不会问他,父子二人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就在这时,一名宦官小步跑到赵佶身后,对他附耳说了几句,赵佶点点头,“让他进来!”

    宦官飞奔而去,赵佶对百官道:“开封府李府尹说有急事禀报,朕让他进来,大家都听一听。”

    不多时,李延庆快步走进了偏殿,他躬身行一礼,“微臣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赵桓只微微点了点头,赵佶却笑道:“李府尹这么快就进入状态了,说吧!有什么急事?”

    李延庆凌厉的目光刺向王黼,王黼顿时有些不安,目光连忙回避,李延庆心中冷笑一声,这才不慌不忙道:“启禀陛下,启禀太子监国,微臣进京是走河北南下,一路上看见哀民遍野,到处是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难民,渡过黄河后,官道同样挤满了扶老携幼的难民,看到几个赈粥棚都是寺院和道观,却没有看见官府的身影,这是官府的严重失职,所以微臣昨天第一天商上任,就责问开封府少尹,为什么不开仓赈济难民?他告诉我,开封府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把赈济方案报给了王相国,所以微臣就想问一问王相国,为什么把开封府的赈济方案扣押了一个多月?置千千万万难民的生死于不顾?”

    这时,李纲也愤怒声讨道:“这也是太子监国令之一,两个月前就颁布了,但至今还扣在王相国手中,太子监国令出不了大内,微臣也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第七百零五章 各自站队() 
    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王黼,如果是李纲对王黼的批斗还涉及到派系之争,大家会有别的想法,但李延庆指责就不一样了,他是保卫太原的大功臣,连金国都畏惧他,不惜用撤军来换取他调离太原,更是得到了数十万京城百姓支持,这使他无形中在朝廷就有了一种常人难及的威望,对朝廷事务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所以他对王黼的当面指责使得天子赵佶也有点坐不住了,不悦问王黼,“王相国,这是怎么回事?”

    王黼满脸通红解释道:“回禀陛下,微臣只是想统筹安排救济难民,所以需要一点时间。”

    “好一个需要一点时间,一个多月过去了,朝廷和地方官府都没有任何动静,数十万难逃的难民在饥寒中苦苦煎熬,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朝廷的救济居然就在王相国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中消失了。”

    李延庆又向赵佶和太子赵桓行一礼,“陛下,太子监国,微臣今天上午遇到一群从真定府逃来的难民,他们向我哭诉,他们不愿意做金兵的奴隶,就是死也要做大宋的臣民,他千辛万苦逃过黄河,却有不少老人因病饿而死,陛下,这是您的子民,他们没有死在金人的铁蹄下,却死在王相国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中,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李延庆最后一句话声色俱厉,他终于在朝堂上发作了,震惊了朝堂上所有的人,自从拗相公后,还从来没有大臣敢在朝堂上如此发作,赵佶的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偏偏李延庆的话句句诛心,让他无言以对。

    这时,蔡京起身道:“李府尹请不必动怒,陛下,请容老臣说一句。”

    赵佶郁闷地点点头,“蔡相公请说!”

    蔡京缓缓道:“我大宋自神宗以后,便对灾难之民有了明确规定,由各官府就地赈济,其实并不需要通过朝堂批准,而且陛下在几年前对方腊之乱就明确批示,但凡兵灾难流离民众,由各地官府自行赈济,所以王相国在批复下呈方面虽然有些拖沓,但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在王相国身上,只能说地方官府不作为,也有很大的责任。”

    李延庆眉毛一挑,问道:“是这个规矩吗?官府有权自行赈济,不必通过知政堂批复。”

    “确实是这个规矩!”

    李延庆点点头,厉声问王黼道:“我相信蔡相公的论断,更相信天子体恤子民的圣意,那我就要问王相国,我作为开封府尹遵循陛下旨意向开封府十六县下达了赈济灾民之令,你堂堂的王相国却派人去开封府各县,严禁开封府各县赈济灾民,公然对抗圣旨,这是为什么?”

    朝堂中顿时一片哗然,王黼脸色变得极为难看,却一句话也说不出,赵佶坐不住了,问道:“李府尹,你可有证据?”

    李延庆取出王黼的银牌呈上,“这就是王黼派人去各县下令的信物,请陛下审视!”

    有宦官将银牌呈给了赵佶,赵佶看了看银牌,心中着实有些恼火,这面银牌除了上面文字不同外,银牌的式样,甚至上面的纹饰都和自己的天子金牌一模一样,自己可从来没有批准过亲王以外的大臣可以拥有银牌,不用说,这是王黼擅自所刻,有僭越之嫌。

    赵佶狠狠瞪了王黼一眼,王黼看得出了赵佶眼中的不满,吓得他扑通跪倒,连连磕头,“微臣知罪!”

    他所说的知罪并不是他派人去禁止赈济难民,而是他制作银牌的秘密被赵佶发现了。

    赵佶冷冷道:“你把手中的朝务都转给蔡老相国,两个月内不准你再过问朝政!”

    王黼满头大汗小声道:“微臣。。。。遵旨!”

    赵佶又对蔡京道:“关于赈济难民的方案要立刻出台,不准再拖下去,知政堂可以向太子请示,要把这件事办好了!”

    蔡京连忙起身表态,“老臣一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今天就开始处理此事。”

    赵佶点点头,看了一眼李延庆,缓缓道:“朕知道李府尹刚从军中出来,有些军队的习惯还改不了,朕也不怪你,但朝廷毕竟不是军队,希望李府尹能尽快适应文官的身份,尽力协助太子治理好京城。”

    “微臣谢陛下宽容!”

    赵佶心中十分不高兴,王黼不争气是一方面,李延庆咆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