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一更时分,新宋门吱嘎嘎开启了,吊桥缓缓放下,三百骑兵盔甲鲜明,手执长矛列队在城门旁,这时,副都统董平亲自将和谈使张邦昌,副使马政以及十几名文官随从送到城门前,董平拱手道:“祝两位张相公旗开得胜,谈判成功!”
“多谢董将军,告辞了!”张邦昌拱拱手,调转马头向城外而去,后面随从纷纷跟上。
董平随即命令三百名亲卫骑兵秘密护卫张邦昌和马政出了新宋城,一行人很快便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之中。
次日天刚亮,太学内便闹翻了天,五千负责维持城内秩序的厢军士兵手执大盾和木棒,将太学东西两座大门封锁得水泄不通。
四千余名太学生手执反对议和的横幅正要出来太学,不料却被黑压压的士兵列队堵在大门内,大门前堆砌了一人高的泥沙袋,完全将大门堵死,使数千太学生无法出校门。
太学生愤怒了,他们推到了泥沙袋,石块如雨点般地扔向士兵,士兵们举盾抵挡,这时,数百太学生抱着一根大木头,大喊着向士兵冲来,队伍一阵大乱,但撞木最终被士兵强行拦住,士兵们挥舞粗大的木棍劈头盖脸向太学生打去,数十人被打得头破血流,跌倒在地上,被其他太学生救了回去。
“无耻!有种去打金兵!”
太学生们愤怒大吼:“你们只会镇压手无存铁的百姓,滚回去!”
五千士兵却丝毫不后退,又重新堆砌了沙袋墙。
愤怒的太学生再次用砖头石块向士兵砸来,数百名太学生纷纷翻过沙袋,冲到队伍中,和士兵们撕打起来,太学大门外乱成一团,在太学西南角,学生领袖之一的贾观借助梯子翻过了高墙,向北城方向奔去。。。。。。。。
半个时辰后,贾观在北城头上找到了李延庆,李延庆沉思良久,对贾观道:“我低估了朝廷议和的决心,为了大家安全,这次行动取消吧!”
“李都统的意思是说,议和使者已经出城了吗?”
“我刚刚得到消息,他们昨天晚上就已经出城了,相国张邦昌为正使,鸿胪少卿马政为副使,现在双方应该在金营内议和,这次责任在我,我没想到朝廷行动如此迅速果断。”
李延庆叹了口气,歉然地望着贾观,“我很抱歉!”
贾观摇摇头,“是我们低估了主和派的无耻,和李都统无关。”
李延庆想了想又道:“我估计朝廷事后会报复,这件事结束后,你和陈东立刻来找我,我会安排你们隐藏在军队中,最好今天下午就来!”
“多谢李都统的帮助!”
贾观向李延庆行一礼,转身便沿着甬道匆匆下城去了。
李延庆走到女墙前,注视着贾观远走,不知是谁给赵桓出的馊主意,居然派兵镇压太学生,这一下子就把太学生推到了朝廷的对立面,其实派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一劝太学生,晓之以情,诱之以利,也会有很好效果,偏偏用了一个最愚蠢的办法。
李延庆摇了摇头,赵桓无论智商还是情商都比他父亲赵佶差得远,难怪赵佶一心想换太子,知子莫若父,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啊!
。。。。。。。。。。。
太学生们已经有三百余人受伤,被抓捕者足有上百人,士兵们也有百余人被砖头石块砸伤,太学大门前的暴力情绪十分高涨。
这时,贾观翻墙回到了太学,找到了领袖陈东,陈东随即召集十几名太学生代表商议对策。
“贾观已得到消息,议和使者昨天晚上就离开京城了,议和已经难以避免,各位,我们这次行动失败了,大家看一看,要不要暂时停止?”
陈东比较聪明,这里人多嘴杂,他没有透露消息的来源。
一名年长太学生愤恨道:“暂停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朝廷竟然动用军队来镇压我们,太令人寒心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对朝廷的行径异常愤怒,但最终还是一致同意,暂时取消这次反对议和的游行。
中午时分,一名太学生向厢军都统姚裴平仲送去停止游行的信件,数千太学生解散返回了自己的宿舍,但姚平仲并没有率领士兵离去,官家事先给他下了旨意,必须要等到议和结束,军队才能撤离,而这时,聂山率领三百名开封府捕快也抵达了太学门口,他们的任务是在太学生解散后,进入太学抓捕组织这次游行的太学生领袖。
与此同时,陈东和贾观从太学西南角翻墙逃离了太学,向北城奔去。。。。。。。。。
张邦昌是黄昏时返回了京城,一直在新宋门等候的董平亲自率军护卫张邦昌进了大内,此时,赵桓和几名相国都在御书房等待张邦昌的消息,早在中午时分,赵桓便得到张邦昌派人送来的快报,谈判异常顺利,有望今天便达成协议,这个消息让赵桓和大臣们都充满了期待。
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禀报,“张相公从军营回来了,在宫外候见!”
赵桓连忙道:“快快宣张相国觐见!”
“陛下有旨,宣张相国觐见!”
随着侍卫大喊,片刻,张邦昌步履匆匆地走进了御书房,他几乎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微臣参见陛下!”
“张相国免礼,谈判情况如何?”赵桓急切地问道。
御书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张邦昌,张邦昌颤抖着声音道:“谈判。。。。。已经结束,微臣幸不辱命!”
赵桓大喜,又问道;“那什么时候撤军?”
“金兵答应今晚连夜北撤返回黄河以北,战争今天晚上就正式结束。”
御书房内顿时一片欢呼,相国们都激动得拥抱在一起,一个半月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这时,白时中又问道:“张相国,金兵的撤军条件是什么?”
御书房内顿时又安静下来,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注点,如果是付出惨重代价才让金兵北撤,恐怕他们也会被人耻笑,甚至是得不偿失。
张邦昌躬身道:“启禀白相国,启禀陛下,这是今天下午的谈判重点,双方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完颜斜也认可我们的诚意,放弃了高额索赔,只要求我们支付二十万石马料黑豆,要求三天内送到黄河南岸。”
“什么!”
赵桓大吃了一惊,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只要二十万石马料?”
“一点没错,这是双方签署的正式退兵文本,请陛下过目。”
张邦昌将一份已经由双方签字加印的谈判文本呈给了赵桓,赵桓反复看了几遍,对方果然只要二十万石马料。
赵桓大喜过望,谁说谈判没有用,用不着惨烈的战争,和谈一样能解决问题,而且只付出极为轻微的代价,区区二十万石马料黑豆。
“张相国真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材啊!”赵桓由衷地赞叹道。
第七百五十二章 将相争功()
当天晚上,东京城楼上灯火通明,数万士兵盔甲整齐地站在城头严阵以待,而十里外的金兵大营内也同样灯火通明,所有情形都在表明,今晚将是一个难眠之夜。
李纲望着远处的金营,低低叹了口气,“果然被李都统说中了,金兵把这个功劳拱手送给了主和派,从此,朝廷要进入多事之秋了。”
李延庆却摇了摇头,肃然道:“李相国说错了,这个功劳不是金人赠与,而是我们千千万万将士浴血奋战换来的,公道自在人心,不是朝廷某些人一句话就可以抹杀掉的。”
“你说得对,公道自在人心!”
话虽这样说,李纲心情却很沉重,这次谈判,金人一改从前的强势,以一种极为卑谦的姿态与朝廷主和派达成了撤军协议,使得以白时中为首的主和派气焰大涨,竟然把金兵撤退的功劳全部揽为己有,对千千万万浴血奋战的将士不屑一顾,虽然这种嚣张的气焰外人还暂时感受不到,但官家暧昧的态度就令李纲感到了一阵阵心寒。
李纲很担心官家会不会履行之前的承诺,重赏抗金将士,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主和派抢走了至少的一半功劳,就算官家不反悔,白时中为首的主和派也必然会以种种借口全力阻挠,之前商定的赏赐方案恐怕要全面缩水了。
但这话李纲却不敢说出来,只得闷在心中,使他郁郁不乐。
就在这时,有士兵指着远处大喊:“快看,金营起火了!”
只见远处金营火光熊熊,迅速燃烧成一片,黑烟笼罩着天空,这便意味金兵真的北撤了,城头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士兵们激动得互相拥抱,很多将头盔抛上天空,城头上的欢呼声响彻了天际。
。。。。。。。。。
次日一早,一支数百人的宋军骑兵疾奔至金兵大营,金兵大营的大火已经熄灭,军营被烧成一片白地,数千根营栅被烧成了横七竖八的黑炭,还在袅袅冒着黑烟。
骑兵围绕着金兵大营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为首偏将大喊一声,四百骑兵分为四队,一队骑兵继续北上,沿着金兵北撤的车轨追行踪而去,另外两队则各向东西方向奔去,最后一队骑兵则返回了东京城。
城头上,李延庆依旧如一座雕像般地矗立着,整整一夜过去,他几乎没有休息,而李纲也早已疲惫不堪地下城去休息了。
他是军事主帅,肩负着整座城池的安危,在金兵北撤的关键时刻,他没有休息的机会,只有在确认金兵真的北撤,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报警体系后,他才能休息。
这时,一队骑兵从远处疾奔而至,在城下大喊道:“启禀都统,金兵大营已烧为白地,数万石粮食也全部烧毁,周围再无金兵,王将军率弟兄北上追踪去了。”
李延庆点点头,如果连余粮都烧毁,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金兵确实北上了,但还需要再找到金兵主力后才能确认。
“再去四周巡探!”
“遵令!”
骑兵催马向东而去,这时,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