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李延庆还在耐心等待阮氏三雄归队,他们从临安府赶来,应该就是这两天了。
“启禀都统,阮氏将军到了!”一名亲兵在门口禀报。
李延庆连忙道:“让他们进来!”
片刻,阮小二快步走进大帐,单膝跪下行礼,“卑职参见都统!”
“辛苦了,快快请起!”
李延庆请他起来,又向后看了看,笑问道:“你的两个兄弟呢?”
“他们还在大营门口!”
“为什么?”李延庆不解问道。
“我们在路上救了一人,极可能是太子殿下。”
李延庆一怔,“那个两岁的孩子吗?”
阮小二点点头,“我们在茶棚喝茶,听见几名暗哨说发现了太子的踪迹,我们便尾随跟了上去,结果救下一名宫女,她怀中抱着一个孩子,说是太子,我们不敢确认,便将她和孩子护送来平江府。”
李延庆大喜,“看看去!”
他带着阮小二快步向军营大门走去,远远的,李延庆看见阮小二和阮小五陪着一个年轻女子站在大门口,女子怀中抱着一个很小的孩子。
李延庆又问道:“就只有这个宫女?”
“原本还有一个老尼姑,是白云庵的庵主,她受了伤,确认我们身份后就回去了,这个小娘子不肯进军营,一定要见到都统才行。”
李延庆大步走出军营,宫女李彩娥认出了李延庆,顿时跪下大哭起来,她怀中的孩子害怕,也跟着哭了起来。
这时,扈青儿带着几名女兵也赶了出来,她连忙扶起李彩娥,安抚她半晌,李彩娥才渐渐止住泪水,从怀中取出官家给她的血诏和金牌,递给了李延庆。
李延庆看完血诏,心中又是欢喜,同时也十分沉重,他连忙让一名女兵抱起孩子,带着众人进了大营。
大帐内,李延庆凝视着桌上的血诏,诏书上赵构说他若遇不测,可立太子继承大统,恳求李延庆早晚护佑他的儿子,这实际上是一份遗诏,立儿子为帝,并托孤李延庆,只是它用鲜血写成,更加触目惊心。
良久,李延庆低低叹息一声,将血诏收起,又问身后已站了片刻的扈青儿,“他们都安置好了?”
“安置好了,那孩子暂时离不开宫女,我就把他们安排在一顶大帐内,让两名女兵保护他们。”
“辛苦你了!”
扈青儿缓缓走上前,低声问道:“夫君打算立幼储?”
李延庆点点头,“这是上天的安排,我必须顺应天意。”
“那将来,我们就要搬回临安府了?”
“或许吧!”
李延庆笑了笑又道:“现在谈这件事尚早,去把阮氏三雄给我找来。”
扈青儿笑道:“他们比夫君性急,已经去训练水军了。”
李延庆哈哈一笑,“这三个家伙倒也自觉,走吧!我们看看去。”
李延庆离开了大帐,骑马向水军兵营而去。
自从太上皇赵佶自立为摄政王后,各地响应并支持他的州府并不多,只有临安府附近的十个州府,包括嘉兴府、湖州、宁国府、广德军、严州、徽州、婺州、会稽府、庆元府、台州等等,而远距离的州府都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既不表态支持他为摄政王、也不表态支持李延庆的清君侧。
这个格局令赵佶十分恼火,虽然目前只有江宁府、平州府、扬州、润州、常州和鄂州两府四州公开支持李延庆,但赵佶很清楚,西北五路加上巴蜀三路以及河东路都肯定是支持李延庆,算下来,李延庆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州县的支持。
现在除了迅速剿灭李延庆外,他们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
知政堂内,赵佶主持了一次知政堂议事,就在昨天,赵佶又罢免了副相郑望之的相位,就因为郑望之是李延庆一手提拔,赵佶便怀疑他对自己的忠诚度。
取代郑望之的新副相,是之前因得罪李延庆而被罢相的徐处仁,赵佶又重新将他启用,徐处仁受宠若惊,他积极表述忠心,甚至比黄潜善和汪伯彦还要痛恨李延庆。
“现在的情形大家都知道,曹晟公开支持李延庆,潘岳也背叛了朝廷,李延庆之所以敢起兵造反,就是得到了两人的军队,大家说说看,怎么应对目前的局势?”
这时,汪伯彦欠身道:“陛下,微臣想说两句!”
汪伯彦是枢密使,对各地的军队情报比较了解,赵佶便点点头,“汪相公请说!”
“陛下,李延庆的西北军虽然强大,但毕竟路途遥远,从西北过来至少要一个半月,路上还要不断补充粮草,可以说非常不容易,而荆襄两路的军队正在忙碌剿匪,其实就是中立,这样一来,李延庆手中最多只有五万军队,而我们却拥有十八万军队!”
“等等!”
赵佶忽然听出不对,“还有五万军队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手中就只有十万招募的新军,加上三万守城军,一共十三万人,哪里又来五万军队?
但赵佶只是一愣神,便明白了,“你是说刘光世的五万军队?”
汪伯彦点点头,“刘光世的军队是陛下耗费了很大的精力才争取到,无论如何,他应该听从陛下指挥。”
赵佶心中忽然有些轻松起来,这样算起来,他们手中就有十八万军队,将近四倍于李延庆,赵佶下定了决心,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剿灭李延庆,不能让李延庆的大旗再继续举下去。
第九百八十九章 长江拦截()
刘光世因为父亲刘延庆参加了江南外戚叛乱而一度受到朝廷冷落,但宗泽却对他另眼相看,一直重用提拔他,宗泽大军退守江淮后,宗泽令他率一万军守泗州。
宗泽不幸在楚州病逝后,他手中的八万由谁来指挥就成了天子赵构和太上皇赵佶争夺的焦点,赵构最初是想让韩世忠接管,但赵佶却坚决反对,认为韩世忠手中兵力太多,不利于朝廷控制。
最后父子二人达成妥协,将八万军队一分为二,四万军队交给岳飞统帅,前去荆襄镇守,另外四万军队赵佶给了刘光世,并提升他为都统制,独立成军,这便使刘光世再度被重用,手握五万重兵,官拜上将军、淮东防御使,都统制,成为地方大员,负责镇守泗州、楚州、泰州和通州一线。
刘光世几乎是同时接到李延庆和太上皇赵佶的信,这让他着实犹豫了两天,从感情上,他当然是偏向一手提拔他的太上皇赵佶,但作为朝廷重臣,他也反对太上皇发动宫廷政变,尤其在官家生死未卜之时,他生怕自己走错一步路,就会成为历史罪人。
不过刘光世最终还是决定出兵进攻李延庆,他没有选择余地,他的两个儿子都在京城,捏在赵佶手中,令他不敢不从。
刘光世不敢公开响应赵佶,这是他的底线,他不能公开站队,他便用飞鸽告诉赵佶,他会秘密出兵,从背后进攻李延庆。
刘光世并没有全军押上,他留两万军队继续镇守泗州和楚州,自己率领三万大军抵达了泰州。
三万大军在芦墟镇集结,刘光世站在高处眺望长江对岸,远方是一条黑线,这一带江面足够近二十里,波光浩淼,刘光世心中沉甸甸的,他明明知道天下各州都保持中立,不愿卷入这场宫廷政变,只有他义无反顾地蹚了这趟浑水。
他心中象吃了苍蝇般难受,只是儿子在赵佶手中,他不出兵又不行。
“速去询问,船只到了没有?”刘光世高声问道。
长江上的船只都在南岸,这是朝廷的规定,南岸不派船只过来接应,他只能从淮河调船南下,这就是他迟迟没有渡江的原因,
片刻,一名副将奔来禀报,“启禀都统,船只已经到了!”
刘光世回头望去,只见数十艘大船正沿着泰水驶来,他立刻下令道:“第一军准备渡江!”
第一军五千人已经做好准备了,他们并不是在长江上登船,而是芦墟镇的泰水上登船,然后船队直接驶入长江,半个时辰后,五千军队全部上了船,三十五艘大船满载着士兵,开始浩浩荡荡向长江对岸驶去。
“都统,卑职听到一个消息,韩世忠似乎也秘密派三万军南下了。”
汇报情况之人是副将杜麟,他刚刚从淮河押船回来,便迫不及待地向刘光世汇报这个消息。
刘光世一怔,“他们怎么会有船只渡江?”
杜麟叹口气道:“都统还不明白吗?一定是对岸派船过江接应。”
刘光世顿时沉默了,原来韩世忠是支持李延庆的,不过也难怪,韩世忠本来就是李延庆的部将,他支持李延庆也很正常。
江淮地区三大军队中,只有沿江防御使曹晟公开支持李延庆,刘光世和韩世忠表面上都保持了中立,实际上,两人却各自暗中出兵了。
“快看,那是什么船队?”有士兵忽然指着江面上大喊。
刘光世也看见了,江面上忽然出现了一支船队,足有五六十艘之多,在江面上一字排开,船上挂着宋军的黄底黑龙旗,刘光世心中大惊,长江上并没有水军啊!这是哪里来的水军?
他看不清楚,索性催马冲上一座土丘,这下子视野开阔了。
阮氏三雄率领的六十艘战船和五千水军昨天就到了,扬州是韩世忠镇守的地盘,刘光世必然是从泰州或者通州渡江,不过通州的江面太宽阔,从泰州的可能性最大,他们便守株待兔,等候在泰州对岸。
望着江面上三十余艘渡船,阮小七十分兴奋,低声对兄长道:“全部击沉,干他娘的!”
阮小二回头瞪了兄弟一眼,“你忘记都统是怎么说的?”
李延庆再三嘱咐过他们,只要刘光世没有公开表态站队,就说明他并不是心甘心愿出兵,那不用杀得太狠,警告一下就是了,如果警告不管用,再利用战船优势将对方悉数俘获。
这里面警告是最为重要,具体怎么警告,就由阮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