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6节 文化源头的享受()
5。儒家经典
婴儿的时候,我们啼哭,可能是饿了想喝几口奶;儿童的时候,我们哭闹,可能是想要心爱的玩具妈妈不给买;后来我们慢慢长大了,躲在一个角落里哭泣,可能是爱情的不如意受伤了;再后来,我们站在湖边,一边哭泣一边大喊大叫,可能是我们需要结婚买房,还有生活的不从容;再后来,我们一回家把衣服摔到一边,就要发脾气,这可能是因为生活不易,心里别扭了。可是当我们看到爱人深爱理解的眼神时,我们的心情一下子便释然了,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人,哭哭啼啼来到人世间,一生要受千种苦、遭万般罪,那我们为什么还如此贪恋红尘,冲破千难万阻也要来世间走这一遭呢?为的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那么所有的苦难都能化为幸福。
好了,我们还是把思路拉回来吧!因为一个中道的问题,我们引申开来了,现在回到儒家思想。我们所认识的儒家思想,其实是从儒家经典中提取总结出来的。“儒家十三经”,是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这13本儒家经典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就是在今天,如果我们想了解先秦的历史状况,理解儒家思想,都必须要好好地学习“儒家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指:论语、诗经、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尚书、孝经、孟子、尔雅。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首,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作,是中国文学的起源,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当时民风民俗的一种真实写照。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华夏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的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涵盖万千,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它既是古代的史学名著,也是古代的文学名著。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史料。它以鲁国的十二位君主为次序,内容包括了诸侯国之间的国事访问、会面和结盟、征伐、婚丧甚至弑君篡位等内容,对后世的史学、文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还有对当时的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以及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的记述和评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的是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补充并丰富了孔子春秋的内容。左传一改春秋流水账式地记录历史的方法,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公羊传又叫春秋公羊传,它对历史的解释很少,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它是专门解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的一部典籍。谷梁传又称春秋谷梁传,主要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为主,用来注解春秋的,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由于孔子编纂的春秋言辞隐晦,表述上过于简约,给后人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春秋作了诠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就是注释春秋的书。
周礼原名周官,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天,就是“人要按着天道的规矩来做事情”的意思。从它的思想内容来看,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已经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书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等多种制度,内容非常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壑道路,草木虫鱼。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开支,膳食衣物,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周礼无所不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礼制汇编,共十七篇,记述了有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等各种礼仪制度。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为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收集的文章有很多来源出处,这些文章大多是出自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典籍。
说到中国古代民族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就不能不提周礼、仪礼和礼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尚书又称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又被文学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但从今天的散文标准来看,它的文章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件;准确地讲,它应该算是一部编写格式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尚书本来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之所以会列入经典,是因为它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也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资料。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尚书又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第17节 不知不觉地传承()
孝经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着作,它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思想。孝经肯定了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它认为一个人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就会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会受到孝道的感化。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条件,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内容涉及到政治、教育、哲学、**等学说和思想,是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的。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它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雅言,就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用雅正之言来解释古词语、方言词,使之达到规范。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意义进行归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它把意义相近的词归到一起统一进行解释,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是古代儒家弟子学习古文的重要参考书。(训诂就是解释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
*********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都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十三经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他们在解决臣民思想的规范、**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等重大问题时,同样以儒家经典作为依据。儒家经典对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到了唐代,逐渐有了“九经”之说,即诗、书、易,“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到了唐文宗时期,在九经之外又加上了汉代后期已列入“经”的论语和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宗时期,再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儒家十三经”。
太史公司马迁有一次与上大夫壶遂在讨论孔子编写春秋的精神时说道:周易是写阴阳四时五行的学说,主要是谈论变化的;礼记写的是纲纪人伦,主要是谈论人的言行;尚书记载的是先王之事,主要是论述为政的;诗经是记载山川溪谷、鸟兽草木、男女雌雄的,重点是民风;之所以立乐,是因为音乐主要是用来表达和的。(乐经,儒家经典之一,现在已经失传,后世多认为它毁于秦始皇焚书。)
“儒家十三经”彼此之间不是**存在的,这十三本经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我们想要把其中的任何一部经典理解深刻,都需要其他经典做辅助。“儒家十三经”作为儒家思想的支撑结构,可以说是各有侧重。把“儒家十三经”联系起来学习,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在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也是我们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要性和趣味性的所在。
我们学习“儒家十三经”,不但能整体把握儒家文化,而且还能找到平时生活的思想依据和行为依据。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是经典的儒家句子。
我们还可以继续引申。在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后世产生了很多的文学体裁,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们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这些体裁在表达方式上可能会有变化,写作内容也会出新,但其中的哲学意旨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它们的哲学根源就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就是国学经典。
比如,李白的诗歌清新自然,这是典型的道家学派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