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礼夏官大司马写出了九畿的分布,它是以方圆千里的王畿为中心从四周向外扩散五千里,分别划分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蕃畿九层,大小相套,疆域越来越远,相邻的畿域都是五百里。尚中确实有侯、甸、男、卫、采等外面穿的服饰的名称,却没有如此类似于同心圆的分布。
在居民组织上,周礼把居民组织分为两类:国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称为乡,郊外之地称为遂。乡下面又细分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遂下面细分为县、鄙、酂(zàn)、里、邻等五级行政组织。根据周礼地官的大司徒、遂人等篇的记载,乡、遂的居民构成分别是:一比为5家,一邻为5家;一闾为25家,一里为25家;一族为100家,一酂为100家;一党为500家,一鄙为500家;一州为2500家,一县为2500家;一乡为12500家,一遂为12500家。
乡、遂各级组织的编制也是极其整齐的,此外乡和遂的数量都是6个。6乡、6遂的居民数似乎恰好合适,既无不足,也无闲余。如果发生了天灾**,民户的人数发生变化,无法满足以上要求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呢?周礼中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周礼中对于农田的规划,也是整齐划一的。地官遂人中记载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农田系统,一个是沟渠系统。在当时,农田以“夫”为基本单位,一夫是400亩,夫田和夫田之间有称为“遂”的水渠,遂的上面,有称为“径”的道路。每10夫农田之间,有称为“沟”的水渠,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100夫农田之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有称为“涂”的道路。每1000夫农田之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有称为“道”的道路。每10000夫农田之间,有称为“川”的水渠,川上有称为“路”的道路。
周礼中说的沟洫系统也好,道路系统也好,都是有严格的丈尺规定的。根据郑玄的注解,遂,宽深都是周尺2尺,其中,一尺大概23厘米;沟,宽深都是4尺;洫,宽深都是8尺;浍,宽深都是16尺。沟洫上道路的宽度,径可以让牛马通过,畛可以让大车通过,涂可以让一辆乘车通过,道可以让两辆乘车通过,路可以让三辆乘车通过。
周礼的制度有相当的理想化成分。将国都建立在地中,理论色彩是非常鲜明的,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整齐划一的九畿制度,居民组织、沟洫道路系统,这在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的今天,也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可以说,周礼是理想国的蓝图。
*********
周礼作者的用意,并不是要把某个朝代的典制记录下来,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好法则。作者希望通过周礼这本,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的谋篇布局,处处体现着天人的哲学。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的兴起,学术界盛行人效法天的学风,讲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社会组织应该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周礼的作者,可以说是“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周礼用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作为骨架,天、地、春、夏、秋、冬就是天地的上下和四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中的六官就是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位卿都统领60个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就是360个,而360正是周天的度数。
周礼的原名为周官,这本的名是缘于什么而起的呢?前人曾经有过许多猜测,所谓周官,大概就是“周天之官”的意思,作者用“周官”作为名,暗含了这本的宇宙框架和周天度数的布局,以及“人法天”的原则。后来刘歆将周官改名为周礼,确实抬高了它的地位,却似乎有些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在儒家的传统理论当中,“阴阳”是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天下万物,非阴即阳。周礼的作者,将这一本原本属于思想领域的概念,充分地运用到政治机制当中。周礼中的阴阳,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天官内小臣中说政令有阳令和阴令,天官内宰说仪礼有阳礼和阴礼,地官牧人说祭祀有阳祀和阴祀等等。王城的布局,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居民,东面是祖庙,西面是社稷坛,也是阴阳思想的体现。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195节 《周礼》中的五行思想()
=〃('')〃 =》
南为阳,因此天子在南面听朝;北为阴,因此北面是王城后面的市场和居民。东为阳,是人道的方向,因此祖庙设立在东边;西为阴,是地道的位置,因此社稷坛建在西边。在周礼中,王城的选址应该是阴阳的中间。
战国是五行思想盛行的时代。阴阳二气的互相作用,会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到以五行为支架的体系当中,如东西南北中等五方,宫商角徵羽等五声,黑白黄绿红等五色,酸甜苦辣咸等五味,等等。五行思想在周礼中也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在周礼中记载的国家重大的祭祀当中,地官用牛羊作为祭,春官用鸡作为祭,夏官用牛作为祭,秋官用狗作为祭,冬官用猪作为祭。而在五行的体系之中,鸡为木畜,羊为火畜,犬为金畜,猪为水畜,牛为土畜。
周礼中五官用来作为祭的五种牲畜,正好和五行思想具有相对应的关系。与此相呼应的,地官有“牛人”这样的职位,春官有“鸡人”这样的职位,夏官有“羊人”这样的职位,秋官有“犬人”这样的职位,冬官有“猪人”这样的职位。
应该说,周礼是一部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的蓝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周礼没有受到先秦礼制的影响,从整本来看,作者对前代的历史资料做了很多的吸收,但这并不是简单地移用,而是按照作者自己的哲学理论进行了细微地改造,最终构成了新的体系。
蕴含在周礼内部的思想体系,有着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各个学派在思想上有着比较明显的界限,易经谈阴阳而不提及五行,尚洪范只谈五行而不涉及阴阳;儒家很少论述法制,法家对儒学又略带嘲讽。阴阳和五行,是由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五行学说代表人物邹衍结合起来的;儒家和法家,到了荀子这里,才水**融。而儒家、法家、阴阳、五行的结合。开始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
周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了法家、阴阳家、五行诸家学派的思想,呈现出可谓是多元一体的特点。这本的精致程度,已经超过了吕氏春秋,因而周礼的成年代又可能是在吕氏春秋之后,最晚在西汉初期。
*********
周礼这本,体系庞大,思虑精密,它把学问和治国之术包容在其中,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后代的儒生感叹,“不是圣贤是写不出这样的作的”。周礼作为一部治国纲领,成为历代政治家取法的楷模,中完善的官制体系和丰富的治国思想,成为帝王、文人取之不尽的人文宝藏。周礼中的许多礼制,影响后世百代,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了“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朝的时候,将六部的名称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被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才灭亡。
历代历朝修订的典制,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完成。而且,周礼中描述的都城格局,也成了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历朝的都城,大多都是沿用前朝的旧址,在格局上,还是比较难以刷新的。元朝始祖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大都的时候,得到了新的规划,就是以周礼为范本,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后来,明清两朝不但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立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等,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布局。
周礼一中包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中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述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详细紧密,严谨恢宏,对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礼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方针,显示了当时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管理府库财务的措施,严密细致,相互制约,体现出了高超的运筹智慧。历史上,每逢重大的变革之际,政治家们大多把周礼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中寻找变法或者改革的思想武器,比如西汉的王莽改制,北宋的王安石等等。清朝末年,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为了挽救中国衰颓的形势,经学大师孙诒让写作周官政要,证明周官所蕴含的治国之道并不亚于西方。
*********
可以说,周礼是一部表示等级典章制度和关于礼仪规定的经典著作。它的名目繁多,最主要的有五礼,它们分别是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吉礼是五礼之首,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凶礼就是和凶丧有关的一系列礼节,它不仅包括丧葬方面的内容,还有其他一些和灾难有关的理解。宾礼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军礼是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从某种层面来看,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超越本分行为的工具。周礼中,规定了贵族宴饮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其中记载:王用9个鼎,里面分别放着牛肉、羊肉、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用7个鼎,里面放着牛肉、羊肉、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用5个鼎,里面放着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