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关于教育的思想,礼记中的孝道思想也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的起源、地位和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和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具体论述。可以说,礼记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达到顶峰。

    如果说礼记达到了孝道的顶峰,那么礼记中的孝道思想和孝经又有什么关系呢?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两本书的时代有个讨论,其次,要从二者内容的比较中探讨它们的关系。礼记成书在西汉,但其中各篇写作年代不都一致。一般又认为,大学中庸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子、子思所作。

第380节 大同小康社会() 
除了有些篇章作者、时代有定论外,礼记的绝大部分篇章都是秦汉时期儒者所著,似乎也成为定论。至于孝经作者、年代,有多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孝经是汉代儒者的作品。由此可以断言,礼记早于或和孝经是同时代的作品。从内容上看,孝经雷同于礼记的地方很多,以至于梁启超说孝经“书中的文义都非常肤浅,把它放在小戴礼记49篇中,可以说是下乘之作,所以不读也罢”。

    的确,孝经中有大量雷同于礼记的地方。比如,孝经:用孝敬的心态来与君王为事则忠诚;礼记:为君主做事不忠诚,就是不孝。孝经: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礼记:以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把对二者的敬爱拉平,以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母亲,对二者的亲爱程度是相同的。

    孝经: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礼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没有比人更高贵的;父母完整地把自己生了下来,做儿子的也要把身体完整地还给父母,这才叫做孝;不使身体受到损伤,不使名声受到侮辱,这才叫做完整。

    即使是孝经用五章来专门论述五等人的孝的思想,也可以在礼记中看到其理论源头,大戴礼记中说道:卿大夫行孝,用美好的德行纠正父母的过错;士行孝,预先理解父母的意图,规劝他们不犯过错而后听从他们的使唤;普通百姓行孝,力所能及地准备好饭菜奉养父母;君王的孝,是不敢让三老做臣下。

    当然,不可否认,孝经作为一片专门论述孝的文篇,和礼记比较起来,虽然在理论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创造,但在系统性上、易于传播推广方面,要优于礼记。两者同列儒家十三经,在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两者的影响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孝经不足两千字,专题专论,加上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影响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布衣庶民,都可能读到孝经,而礼记只能影响有一定儒学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但由于孝经无限制地将孝道泛化,又一开始就以“经”来立论,可能就会不屑于写“具体可以捉摸到的东西”一类的细微末节,这样使得孝的好多具体道德要求疏于论述。

    总之,由礼记创造,而由孝经系统化的孝道理论问题和孝道的普遍原则,借助孝经而得以广泛传播。而礼记中的孝行部分则让一些比如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规女儿经等许多童蒙和教训的书得到流传,慢慢长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礼仪和社会交往方式,成为礼仪之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不可低估礼记对中国孝道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儒家认为: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做人不应当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对待,不应当只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教养,而是应当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使中年人能够实现其价值,青年人以及小孩有自己的特长,使丧偶者、孤苦无依者、残疾人以及生病的人的生活都有保障;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然后去储藏它,并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现在,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被破坏了,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自己的子女,财物生怕不归自己所有,气力唯恐出自自己身上。天子、诸侯的宝座,时兴父传于子,兄传于弟。内城外城加上护城河,这被当作防御设施。把礼仪作为根本**,用来规范君臣关系,用来使得父子关系亲密,用来使得兄弟和睦,用来使得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定田地和住宅,用来表彰有勇有智的人,用来把功劳写到自己的账本上。

    因此,勾心斗角的事就随之而生出,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果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当作祸害。这就是小康。

第381节 《礼记》目录() 
以上3段内容是对小康大同的描述,这种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产生于中国的2000年前,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资料。再次,大学和中庸、学记3篇分别记载了许多合理的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学和中庸原本属于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2篇单独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从宋朝到清朝的六七百年间,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

    大学中说道:生财有方法、规律可循,这就是干活的要多,吃饭的要少,生产效率要高点,消费速度要慢点,那么财富就永远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别人,赢得好的名声,不仁的人宁可要财富,不要好的名声,没有听说过国君爱好仁而臣下却不爱好义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爱好义而事情却办不成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不把国家府库和财富当作自己的财富而加以爱护的。

    这是儒家理财的经典论述,也是古代财政经济学的宝贵遗产。中庸中则记载了孔子的话语: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以叔孙通为代表的汉初儒生们,在结合汉初实际为汉家王朝制仪、制礼的同时,他们还摘取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遗文、遗说,撰写了一大批礼学论文,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礼学巨著――礼记。在礼记中,汉儒们不仅编出了一张从治理国家、求学问道一直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精细周密的礼仪网络,而且还从宇宙观、人性论、历史观的哲学高度对礼的起源、礼的作用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走向成熟。

    礼记一共49篇,它的目录是:

    曲礼上、曲礼下、檀弓上、檀弓下、王制、月令、曾子问

    文王世子、礼运、礼器、效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

    丧服小记、大传、少仪、学记、乐记、杂记上、杂记下

    丧大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奔丧、问丧

    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投壶、儒行、大学、

    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

    好了,我们来欣赏一下精彩的礼记吧!

    2。礼记全文欣赏

    (1)曲礼上

    曲礼是组成礼记的一部分,曲是细小的杂事,礼是行为的准则规范,曲礼指的是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

    曲礼上说: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庄重严肃若有所思的样子,说话要态度安详,句句在理。做到这三点,才会使人们安宁。傲慢之心不可以产生,**不可以放纵无拘束,志气不可以自满,享乐不可以无度。

    对于道德、才能胜过自己的人,要亲近和尊敬他,畏惧并爱戴他。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不可以只知道他的优点,而不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不可以只知道他的缺点,而不知道他的优点。自己有了积蓄,要分给贫穷的人,居安思危,能够及时改变处境。

    面对财物,不可苟且占为己有;面对危急,不可以苟且逃避。在小事上争讼,不可以求胜;分配财物,不可以求多。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可以装懂,对自己已经搞懂的东西,回答别人时,要归功于师友,不可以占据成为自己的功劳。

    至于坐的样子,要像祭祀时的尸那样端重;立的样子要像斋戒时的人那样恭敬。礼节要合适,出使时要顺应当地的风俗。

    所谓礼,是用来确定任何人之间关系的远近,判断事情的是或者不是,分别事情的何时应当相同何时应当相异,明辨事情的得礼或者失礼。按照礼说话,不要随便取得别人的喜欢,不可以说做不到的话。按照礼,做事不能超过自己的身份,不能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随便和人套近乎。

    涵养自己的德行,实践自己的诺言,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为合乎忠信,言语合乎仁义,这才是礼的实质。按照礼,听说过招致贤人是要用他的德行来影响教化,没听说过招致贤人只是要他当块招牌而已。按照礼,听说过有学生主动来到师门拜师学艺的规矩,没有听说过老师反而到学生住处去施教的。

    道德仁义这四个抽象的概念,没有礼就落不到实处;教育训导,整饬民俗,没有礼就会顾此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