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一件事情而能同时得到3个好的结果,只有太子一人而已,这是指太子在太学里不摆架子,不自命不凡,二是按照年龄的大小来和同学们以礼相见的事情而言。所以,太子在太学中按照年龄大小和众人以礼相见,国人看到后,说: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和我们按照年龄以礼相待,如此谦让是为了什么呢?回答是这样的:太子有父亲在就礼当如此。于是众人也就懂得父子之道了。这是一个好的结果。
第二个,有人会问: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和我们按年龄以礼相待,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回答是这样的:太子在有国君在的时候就礼当如此。于是众人也就明白君臣之义了。第三个,还有人会问: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和我们按年龄以礼相待,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回答是这样的:年幼的人应当尊敬年长的人。于是众人也就明白长幼之间的礼节了。所以说:父亲在,太子就是儿子;君在,太子就是臣子,太子具有儿子和臣子的双重身份,所以他既要尊敬国君,也要热爱父亲。
所以要教育他如何处理好父子关系,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如何处理好长幼关系。父子、君臣、长幼的关系处理得好,然后国家才可以得到治理。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乐正负责太子的学业精进,太师负责太子的道德培养,造就第二个德业卓绝的领袖,说的就是太子。以上的内容是周公践阼。
庶子的政务是管理国君的族人,用孝悌、睦友、慈爱的**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父子关系的含义,长幼之间的礼节。国君的族人朝见国君,如果是在内朝,则面向东,把被作为首位;朝臣中如果有地位尊贵的人,其中的位置顺序也只是按照年龄辈分排列,由庶子负责安排,即便是贵为上卿,他的位置也要在父兄之后。如果是在外朝,那就要用官爵的高低来排列位置,由司士具体负责。
如果是在宗庙之中,位置的排列和外朝相同,根据爵位的高低和官职的不同,由宗人负责给他们分派差使。但是,祭祀中的登堂分食祭品、向尸献酒、饮酒,这些事一定要由国君的嫡长子来做。遇到国君的丧事,则按照丧服的精粗排列顺序,即便是国君族人的丧事,也要按照这种方式办理,由孝子领头,其后按照亲疏关系逐个往下排。如果是国君和族人宴饮,就要由异姓的人作宾客,由膳宰代理主人,以便酬醉尽礼。
至于席位的座次,国君对他的父辈兄辈,还要按照辈分年龄来排。合族聚餐的活动,按照族人和国君的亲属关系,每隔一世就递降一等。族人如果随军外出,要守卫在出师时载在斋车中的随军神主旁边。国君如果有出国活动,庶子留守国内,就要派公族中没有职务的人守卫宫庭,派公族中的嫡子守卫太祖之庙,派各位父辈守卫路寝,派诸子辈守卫亲庙,派诸孙辈守卫燕寝。
第427节 天子视察太学这一天()
同一高祖的子孙,只要高祖的神主尚未迁出,即使有的族人已经沦为平民,遇到举行冠礼、娶妻,一定要向国君报告,有丧事也要报告,到了小祥、大祥的祭祀,也要报告。,x。族人之间的互相往来,应该吊唁的不去吊唁,应该戴免的不戴免,有关官员将给予处罚。至于因为帮助办丧事而以财物相赠,也都有一定的规则。
国君的族人如果犯有死罪,则交付甸人将其绞死。国君的族人如果犯有刑罪,则或者针刺或者刀割,也告诉甸人让他执行。国君的族人犯罪,不适合用宫刑,这是为了不断绝他的后代。案件判决之后,有关官吏向国君请示,如果犯的是死罪,就说:族人某某所犯的罪属于砍头。如果所犯的是刑罪,就说:族人某某所犯的罪属于死刑以外的刑罚。国君说:饶了他吧。有关官吏则回答:法不宽恕。国君又说:绕了他吧。有关官吏也照旧回答:法不容恕。
等到国君第三次求情,有关官员就不再回答,径自走出,将犯人交付甸人行刑。国君又派人追来,传命说:即便有罪,也一定要赦免他。有关官员回答说:已经来不及了。行刑之后,报告国君。国君为其改穿素服,取消丰盛的饮食,并依照和死者亲疏关系应有的礼数,为之改变日常生活。但因为有辱祖宗,所以不为他穿孝服,而亲自在异姓的庙中哭泣。
国君的族人可以在内朝朝见,这表示族人内部的相亲。族人中即使有地位高贵的人也得按照辈分叙礼,这是表示夫子之情重于爵位贵贱。在外朝朝见以官位的高低作为顺序,这是为了表示异姓的亲近。宗庙之中,按照爵位高低来安排位置,这是表示尊崇有德的人。宗人按照官职分派差使,这是表示尊重先人。登堂分食祭品、饮奠解的工作由嫡长子来做,这是表示尊祖敬宗。
丧事以丧服的轻重作为顺序,这是为了避免亲疏关系乱套。国君同族人一道宴饮,其席位按辈分年龄排列,这样一来,孝顺的道理就体现出来了。合族聚餐,每隔一代,递将一等,这表示对待亲疏是有区别的。作战时由族人守卫出师时载在斋车中的随军神主,这表示孝敬祖先的深切。由嫡子们守卫太庙,这是表示尊重宗室,而君臣之道也可以从而得到体现。由诸父诸兄守卫路寝,子辈孙辈守卫燕寝,谦让之道也就体现出来了。
彼此是同一高祖的子孙,祖庙的神主尚未迁出,那么大家就都是五服之内的亲属,即便有人沦为平民,在加冠、娶亲的时候也要向国君报告,死了也一定要报丧,这是表示不忘记亲属。有的族人和国君的血亲关系还没有超过五服而已经沦为平民,这表示国君鄙视无能的人。对族人的丧事,吊唁、哭临、赠送财物、赠送车马,这体现了同族人的互相关心和帮助。
古时候,只要庶子能够胜任自己的官职,国家就会井然有序;国家井然有序,民众也就争着趋向礼义了。国君的族人犯罪,尽管有亲属关系,国君也不因此而干扰司法部门的公正执行法令,以此表明公族犯法,和庶民同罪。在隐蔽的地方行刑,这是为了不使国人联想到族人自相残杀。对犯了死罪的族人,不去吊唁,不为之穿孝服,在异姓的宗庙哭泣,这是因为他有辱祖宗,所以疏远他。但是又为他改穿素服,住在室外,不听音乐,这只是表示个人的哀悼,骨肉之亲的感情尚存。公族犯罪,不适用宫刑,这是为了不断其后代。
天子视察太学这一天,天刚亮就擂起集合的鼓声,好让学生们迅速起床。学生们到齐之后,等待天子降临,于是命令有关官员开始做事,举行常规的礼仪,祭奠先圣先师。有关官员把这些事情做完后向天子报告,天子这才动身到举行养老典礼的会场。天子来到东序,亲自设置酒食来奠祭先圣先师,然后就安排三老、五更。群老的席位。天子亲自检查佳肴酒水,过问孝敬老人的各种美味是否齐备。当这一切就绪之后,于是奏乐迎接被养的贵宾。
贵宾进门后先在西阶下即位,天子敬献酒,行孝养老人的礼。礼毕,贵宾登堂入席,由乐队登堂歌唱清庙。歌唱完毕,贵宾们自由发言,谈听歌的感想,来成就天子养老的重要意义。贵宾的发言,都是围绕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来印证清庙之歌的深刻涵义,这是养老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堂下管乐队奏着象曲,舞蹈队跳着大武的舞蹈,挑选大批的学生从事演奏,来表达周的灭商,是天命神授,文王、武王因为有德应该兴起。
明确了君臣的地位、贵贱的等级,上下的关系就容易处理了。等到有关官员报告演奏完毕,天子就命令与会妇人公侯伯子男诸侯以及百官:你们回去后也要在东序行养老之礼。天子用这句仁及天下的话结束了这场养老之礼。所以,圣人记录的养老的事情,是从大处着眼爱老敬老,用典礼的形式进行,极尽其养老的能事,不仅记述的都合乎义理,而且末了还体现了天子的大恩大德。
第428节 大同()
因此,古人举行一次大的典礼,众人可以从中看出他的具备的各种德行。,x。古时的君子,举行大的典礼,从头到尾都极其谨慎,这样一来,众人怎会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呢。说命中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世子之记上说:作为太子,应在一早一晚到父王的路寝门外,向宫内小臣内竖问道:父王今天身体好吗?内竖回答:今天很好。听到这种回答,太子才面有喜色。父亲如果有身体不适,内竖就应该向太子报告,太子就面有忧色,表情失常。等到内竖报告说国王已经康复,然后太子的一切也才恢复正常。早晚的饭菜端上来时,太子一定要察看饭菜的凉热是否合适;饭菜撤下来时,太子要问父王吃得怎样。
父王的饭菜,一定要知道下顿该吃什么,向掌厨的官员交代清楚,然后才离开。如果内竖报告父王患病较重,太子就要亲自斋戒祈祷,穿戴玄冠玄端,精心侍养。厨房送来的饭菜,一定要仔细检查;治病的药,一定要自己先尝一尝。父王如果能够较多进食,则太子也能随着多吃;父王如果能够较多地进食,太子也能随着多吃;父王如果进食较少,太子也不可能吃饱。只有到了父王一切恢复正常的那一天,太子才能一切恢复正常。
*********
本篇由6节组成。第一节是文王之为世子,记录周文王、周武王如何当世子,以及周公如何教育成王的事情。第二节是教世子,记录大学教育世子以及士的方法。第三节是周公践阼,记录三王教世子的方法以及孔子论教世子的重要性。第四节记录庶子正公族的方法,即庶子为官如何管理国王的族人。第五节记录天子视学养老的礼。第六节是世子之记,和第一节内容大致相同。由于文王之为世子一节在本篇的开头,所以就用文王世子作为篇名。周代如何重视对世子及其他贵族子弟的教育,从本篇中可以了解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