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官各守其职而同心协力,君臣互相勉励匡正,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的人,诸侯礼尚往来,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据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据睦邻的原则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

    一个人的身体强健,一个家庭的身体强健,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这些合在一起就叫做大顺。大顺,它是用来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永恒法则。达到了大顺,即便是日理万机也不会有一件事耽搁,两件事一齐进行也不会互相妨碍,行为虽然细小也不至于有什么闪失,尽管深奥却可以礼节,尽管严密却不乏通道,既互相关联而又彼此**,循规运动而不互相排斥,这便是顺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明白了顺的重要性,才能时时警惕,守住高位。礼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区别,礼数该少的就不能增加,礼数该多的也不能减少,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人情,和合上下而各安其位。

    所以圣王顺着天时、地利、人情而制礼,不让习惯于山居者徙居水旁,不让习惯于居住在河洲的人迁居平原,这样,人们就会安居乐业。使用水、火、金、木和饮食,都要因时制宜。男婚女嫁,应当及时;颁爵晋级,应当依据德行。使用百姓要趁农闲,不要夺去农时,所以就没有水旱蝗螟之灾,也没有凶荒妖孽作祟。这就造成天不吝惜其道,地不吝惜其宝,人不吝惜其情的太平盛世。

    于是天将甘露,地涌甘泉,山中出现现成的器皿和车辆,大河中出现龙马图,凤凰、麒麟、神鬼、蛟龙四灵毕至,或者栖息在郊外的草泽,或者养在宫中的水池,至于尾随四灵而来的其他鸟兽更是遍地作巢,好人们友好相处,它们产的卵,人们低头就可以看到,它们怀的胎,人们伸手就可以摸到。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先王能够通过制礼而把种种天理人情加以制度化,又通过诚信达到顺应天理人情的缘故。而太平盛世也不过是顺应天理人情的结果罢了。

    *********

    (10)礼器

    把礼作为器,就可以导致大顺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乃是盛德的表现。礼能够消除邪恶,增进本质之美,用到人身上就无所不正,用到做事上就无所不成。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从头到尾总是郁郁葱葱,树叶永不凋落。君子有礼,也恰是如此,他不仅能和外部的人和谐相处,而且能和内部的人相亲相爱。所以人们无不归心于他的仁慈,连鬼神也乐于消受他的祭品。

    先王制定的礼,既有内在的实质,又有外在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宰实质,得礼合宜是礼的外在形式。没有内宰的实质,礼就不能成立;没有外在的形式,礼就无法施行。礼应该是上合天时,下合地利,顺于鬼神,合于人心,顺于万物的一种东西。四时各有不同的生物,土地各有不同的出产,五官各有不同的功能,万物各有不同的用途。所以,不到节令的动植物,不是当地的土特产,君子是不拿来作为祭品的,即便拿来,鬼神也是拒绝享用的。

    住在山里,却用水里的鱼鳖作为礼品;住在水边,却用山里产的鹿作为礼品。这样的做法,君子认为是不懂礼。所以,一定要按照本国物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用财的基本原则。礼品的多少,要看国土的大小;礼品的厚薄,要看年成的好坏。所以即便遇到灾荒之年,民众也不恐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君上在制礼时很有分寸。

第433节 礼何以为贵() 
先王在制礼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合乎时代环境,其次是合乎**,再其次是区别对象而不同对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和身份相称。举例来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那时禅让的时代;而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那是时势使然。诗经上说:周文王兴建丰邑,并非急于实现自己的愿望,二是追念祖先的功业,显示自己的孝心。意思是说,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做。

    对天神地祗的祭祀,对列祖列宗的祭祀,其中体现出父父子子之道和君君臣臣之义。这就是个顺的问题。社稷的祭祀,山川的祭祀,鬼神的祭祀,祭祀的对象不同,礼数也随之不同。这就是个体的问题,某家有了丧祭的事情,理应有一笔相当的开销,而作为亲朋好友也应该对丧家有所馈赠,这就是个义的问题。

    大夫、士的祭祀,虽然只用一只羊羔或者一头小猪作为贡品,但到末了,每个助祭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祭肉;而天子、诸侯的祭祀,尽管是用牛、羊、猪三种牺牲作为贡品,但到末了,也还是每人一份祭肉,不会有什么剩余。这就叫做和身份相称。诸侯可以拥有龟,并视为珍宝;可以拥有圭,并视为祥瑞。而大夫之家就不能这样,不得把大门建成宫室形式。这也是讲的合乎身份问题。

    礼节有时是以多为贵。例如,天子的宗庙是7所,诸侯是5所,大夫是3所,士是1所。又如,天子的饭食可以有26道菜,公爵只有16道,诸侯只有12道,上大夫8道,下大夫6道。又如,诸侯亲自出访,可以带7个随从,主国馈赠的多达7牢;而诸侯的卿出访,只可以带5个随从,主国馈赠的只有5牢。又如,天子的坐垫是5层,而诸侯只有3层,大夫只有2层。又如,天子去世,7个月以后才下葬,入葬时,抗木用8重,棺饰翣(shà)用8个;而诸侯在5个月以后就下葬,入葬时,抗木用3重,棺饰翣用6个;大夫在3个月以后就下葬,抗木用2重,棺饰翣用4个。这都是以多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少为贵。例如,天子出巡,没有副手。天子祭天,仅用1头牛。天子驾临诸侯,诸侯也仅用1头牛犊款待。又比如,诸侯互相朝聘,只用香酒郁鬯献宾,不设置大盘小碗的菜肴;而大夫来聘,主国在招待时,不仅要有酒,而且要备菜肴。又如,天子进食,吃一口就说饱了,须劝多次才继续进食;而诸侯进食,吃两口说饱了;大夫和士进食,吃三口说饱了;至于体力劳动者进食就没有这样的斯文,什么时候吃饱,什么时候算数。

    又如,天子祭天所用的大路,只用一圈繁缨作为马饰,而一般的次路,就用五圈繁缨作为马饰。又如,圭璋是最贵重的玉,可以单独作为礼品进献;而琥璜是次于圭璋的玉,不可以单独作为礼品进献,必须在用酒酬宾时附带进献。鬼神比人尊贵,但祭祀时却只使用一层席子。又如诸侯临朝,大夫人数少,国君就逐个地与之行礼作揖,而士的人数众多,国君就对他们集体作一个揖就算了事。这都是以少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大为贵。例如宫室的规模,器皿的尺寸,棺撑的厚薄,坟头的大小,这些都是大着为贵。但是,礼在某些时候又是以小为贵。例如宗庙祭祀,尊贵的人在献尸时用较小的爵,低卑的人在献尸时用较大的散;尸来到之后,尸尊贵,举起角杯饮用。诸侯中的子爵男爵在宴饮宾客时,其实最大的酒器却放在门外,壶是较大的酒器就放在门内,瓦甒(wu)最小,是国君和客人用来酬醉的,就放在堂上。这都是以小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高为贵的。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又如,只有天子、诸侯的大门是高大的宫网台门,大夫、士则绝对不可以。这都是以高为贵的例子。礼在有的时候又是以低为贵。例如,天子祭天,祭礼并不在高坛上举行,而是在坛下扫地祭祀。又如,天子、诸侯的就被不用托盘,大夫的酒杯用托盘,士的酒杯要用高脚托盘。这是以低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纹饰为贵。例如,天子穿的龙袍有九种图案,诸侯的祭服只能有七种、五种或者三种图案,大夫只能有一种黑青相间的花纹,至于士穿的衣服,没有任何图案,只是上身玄衣,下身浅绛色衣裳而已。又如,天子头带的冕,有用朱、绿二色编织的丝绳用来穿玉,垂旒十二条,而诸侯的冕仅垂旒九条,上大夫七条,下大夫五条,士三条。这是以纹饰为贵的例子。

第434节 礼的核心是诚() 
礼在有的时候又是用朴素为贵。例如,祭天时天子所穿的大裘不叫露出来,在父亲的面前不须装模作样,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琢,作为上等祭品的肉汁不加任何调料,祭天用的大路朴素无华,上面只铺一层蒲席,牛形的酒樽是用粗布覆盖,勺子也只用本色的木头来做。这是以朴素为贵的例子。

    孔子说:礼,不可以不加以审察。礼有种种不同,该减少的不能增加,该增加的也不能减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礼要注意相称。礼之所以有多、大、高、文作为贵重,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向外界炫耀的。王者的道德发扬,普及万物,统领的事情又千头万绪,无所不包,像这样,能不以多、大、高、文为贵吗?所以君子就乐于向外界炫耀。礼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为贵,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表示内宰之德的。内在之德所具有的密致精微程度,边关天下所有物品,没有一件可以与之匹配的,这样的话,能不以少、小、下、素为贵吗?

    所以君子就格外注意内心的修养。古代的圣人,既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乐于对外的炫耀,有时候以少、小、下、素为贵,有时候又以多、大、高、文为贵。所以先王在制礼时,该少的不能让多,该多的不能让少,追求的目标就在于一个相称。由此看来,大夫以上的贵族用太牢作为祭品,和身份相称,这就叫合礼;士用太牢作为祭品,和身份不相称,这就叫盗窃。管仲身为大夫,却使用镂花镶玉的簋(gui),系着朱红的帽带,供人居住的房间斗拱上雕刻着山图案,梁上的短柱刻着水草,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