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是向大夫进献美食,只附上荤、桃,去掉苇花;如果是向士进献美食,只附上桃,去掉荤、苇花。所有进献的美食,都由主管膳食的官员负责接受。
大夫之所以不亲自向国君进献物品,是担心劳动国君答拜自己。大夫拜谢国君的赏赐,只要在国君门口请君的小臣入内通报自己的意思,行了拜谢之礼,不必等待小臣回报国君的意思,就可以退下了;士拜谢国君的赏赐,就必须等待小臣回报国君的意思,才能退下,临走时还要对国君的这个诺报进行拜谢,而国君就不用答拜。大夫亲自赏赐东西给士,士不仅当时接受,而且第二天还要到大夫家中表示再次拜谢。如果赏赐的是衣服,不用像对待国君那样穿到身上去拜谢。
身份相等的人前来馈赠东西,如果自己在家,就在家拜受;如果自己不在家,就在次日往赠者家中拜谢。凡是对于尊贵的人有什么东西进献,一定要避开“进献”的字眼,只能婉转地说是赠给尊贵的人的随从等等。士有喜庆的事情,不敢接受大夫亲自光临祝贺,由于二者地位悬殊。下大夫有喜庆的事情,可以接受上大夫的亲临祝贺,因为二者地位相近。父亲健在,向别人赠送礼品要以父亲的名义;同理,如果别人赠送自己什么东西,也要以父亲的名义拜受。这表示父亲是一家之长。如果典礼不够隆重,礼服的前襟就不须掩盖,而祭天的礼十分隆重,所以天子穿大裘时不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天子乘路车沿途也不倚在车前横木上致敬。
父亲呼喊儿子的时候,儿子要答应“唯”而不可答应“诺”,因为“喂”比“诺”更尊敬,手中拿着东西要赶快放下,嘴里含有食物要立即吐出,要跑着前往而不可稍有磨蹭。双亲年老了,做儿子的出门不可以随意改变去处,说什么时候回来就要按时回来,以免双亲悬念。如果双亲病了,或者起色不好,这就是做儿子的有疏忽之处了。父亲去世以后,做儿子的不忍翻阅父亲读过的书,那时因为上面有他手汗沾润的痕迹。母亲去世以后,做儿子的不忍心使用母亲用过的杯盘,那时因为上面有她口液沾润的痕迹。
两国国君相见,来访的国君从大门中央进入,而由卿担任的上介挨着门橛走进,由大夫担任的副使次介走在门楔和门橛之间,由士担任的末介挨着门楔走,国君在前,上介等一次在后,形成雁行之势。来访的如果是卿、大夫,那就不能由门的中央进入,也不能踩门槛,来躲避尊者。在执行国君交给的聘享任务时,属于公事,就从门橛的西边进入,这是用的拜见主人之礼;聘享礼毕,来访的卿、大夫又以私人名义拜见主国国君,属于私事,就从门橛的东边进入,这是用的臣见君之礼。
第453节 明堂位()
在宗庙中走路,尊卑步法也不相同。天子、诸侯和尸最尊,行走步子小,速度慢,后脚的脚印要压住前脚脚印的一半,这叫“接武”。大夫尊为稍次,行走步子稍大,后脚的脚印要紧接着前脚的脚印,这叫“继武”。士的地位卑微,行走的步子最大,后脚脚印和前脚脚印之间要保持一足的距离,这叫“中武”。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徐行,都适用这种步伐。疾步时要脚跟迅速离地,但手足切勿摇摆。走小碎步时好像脚没有离地,衣裳的下摆擦着地面像流水一般,在就席或者离席时也是这种小碎步。疾行时头要略低,双颊斜垂如屋檐一般。跑步时双脚要频频举起。手执龟甲、玉圭等宝器时,步子要格外留神:脚尖抬起,而脚跟拖地,一幅小心翼翼的模样。
凡是在道路上行走,身体要直,步子要快;在宗庙中行走,神态要恭敬诚恳;在朝廷上行走,神态要庄重严肃。君子在平常时神态闲雅,从容不迫,见到了所尊敬的人就要显得恭敬收敛。抬脚要稳重,手不乱指画,目不斜视,口不妄动,不乱咳嗽,不乱点头,在庄重的场合要屏气敛息,站立时应是俨然有德的气象,面色要庄重。坐着要像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一样端正。
闲居时教导别人,态度要温和可亲。凡是参加祭祀的人,他的容貌颜色要像是真正看到了所祭祀的鬼神,切不可有照例应付、敷衍了事的神态。孝子在居丧期间,总要显出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满脸愁容,眼神是惊愕而又茫然,说话的声音也有气无力。身着戎装时就要神态果毅,发号施令,表情严厉,虎虎生威,眼神明察秋毫。在地位尊贵的人面前,虽然站立时应有自我贬卑的姿态,但也不能过火,以至于近乎谄媚。平常站立时头颈必须保持正直,如山一般地屹立,当行就行,显得浑身是劲,把美表现在外面,脸色温润如玉。
天子自称为“予一人”州长自称“天子之力臣”。诸侯去朝见天子时,自称为“某地之守臣某”;如果是封在边陲的诸侯,自称为“某方的屏卫之臣某”。诸侯对于和自己身份相等或低于自己的,自称为“寡人”,小国的国君自称“孤”,摈者为他传话也称“孤”。上大夫对于自己的国君自称“下臣”,如果出使他国晋见主国的国君,其中的介在传话时称他为“寡君之老”。下大夫在自己的国君面前自称自己的名,如果出使他国,使者介在传话时称他为“寡大夫”。
太子在国君面前自称自己的名,如果出使他国,使者介在通报时称之为“寡君之嫡子”。公子在国君面前自称“臣孽某”。士在国君面前自称为供驱使的“传遽之臣”,在他国大夫面前自称“外私”。大夫因为自己的私事派人出使他国,让家臣通报就称大夫的名字。如果是奉国君的命令出聘,则是由公士通报,称之为“寡大夫”,或者“寡君之老”,大夫如果出聘,一定要以公士作为使者介。
*********
(14)明堂位
过去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他的位置是:周公代表天子,背着斧依,面朝南站立。三公在中阶之前站成一排,面向北,把靠在东边的的人作为尊贵的人;侯爵的诸侯在东阶东面站成一排,面向西,把靠在北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伯爵的诸侯在西阶的西边站成一排,面向东,把靠在北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子爵的诸侯在门内的东边站成一排,面向北,把靠在东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男爵的诸侯在门内的西边站成一排,面向北,把靠在东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
东方夷族诸国国君在东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西,把靠北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南方的蛮族各国国君在南门的外边站成一排,面向北,把靠东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西方的戎族诸国国君在西门的外边站成一排,面向东,把靠在南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北方的狄族诸国国君在北门的外面站成一排,面向南边,把靠在东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九州的牧在应门的外边站成一排,面向南,把靠在东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九州的牧在应门的外边站成一排,面向北,把靠在东边的人作为尊贵的人。遥远的四塞之国的国君,只在新君即位时来朝一次就可以了。这就是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时的位置安排。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明堂是表明诸侯尊卑的。
从前,殷纣王暴虐无道,搅得天下不宁,竟然把鬼国国君杀死以后制成肉干,用来宴请其他诸侯。所以周公辅佐武王伐纣。武王驾崩,成王年龄尚小,于是由周公摄政,代行天子的职务,来治理天下,摄政的第六年,天下诸侯都来明堂朝见,制定了各种礼仪和乐章,颁布了统一天下度量衡的法律,天下无不心悦诚服。摄政的第七年,就把政权归还给成王。成王认为周公为天下建立了勋劳,所以封周公于鲁,建都曲阜,拥有国土七百里见方,兵车千辆,还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仪和乐章祭祀周公。
第454节 鲁公伯禽的庙()
因为这个缘故,鲁国国君就可以在孟春之月乘坐天子所乘的车大路,大路上载有张旌旗正幅的竹弓和弓衣,缀有十二条飘带,飘带上画有龙,还有日和月的图案,到郊外祭祀上帝,并且敢用周的祖先后稷来附祭。这可本来都是天子之礼啊。季夏六月,还可以用禘礼在太庙祭祀周公,牺牲使用白色的公牛,盛酒的樽,有牺樽、象樽和山罍(léi),盛郁兽香酒的樽用黄目,将郁兽香酒浇地求神时用的勺子是用大圭为柄的玉瓒,献食品时用的是用玉雕饰的礼器豆笾,献酒时用的是雕有花纹的玉盏,诸臣在额外献酒时用的是玉琖(zhǎn),诸臣在额外献酒时用的是玉散、玉角;盛放牲体的俎用的是礼器梡嶡(jué)。
堂上有乐工歌唱清庙,堂下管乐队奏着象曲,舞队手拿着红色的盾牌和玉斧,戴着冕来跳大武;还有的头戴皮弁,身穿素衣素积,解开正服前襟而跳大夏。同时还有四方少数民族的歌舞:来自东夷的叫昧,来自南蛮的叫任,来自西戎的叫株离,来自北狄的叫禁。以上的种种排场,就是要表明鲁国的地位高于天下其他诸侯。鲁国国君在祭祀周公时,国君身着卷冕之服立在东阶,夫人头带首饰身着袆衣立在房中。
国君袒露左臂到庙门口去迎接祭祀用的牺牲,夫人进献礼器豆笾。在祭祀过程中,卿大夫当国君的助手,内外命妇当夫人的助手,各自履行各自的职守。百官中如果有废弃自己职守的人要严厉处分。这样使得天下的人都能服从。所以,鲁国夏天的礿祭,秋天的尝祭,冬天的烝祭,春天祈求土神的社祭,秋天报答土神的社祭,以及年终遂祭百神的蜡祭,本来都是天子才有的祭祀。
鲁国的太庙,它的形制犹如天子的明堂。鲁君公宫的正门是库门,相当于天子的正门皋门。鲁君公宫的二门雉门,相当于天子的二门应门。鲁君要在朝廷上宣布政教法令时也摇动木铎,这是采用天子宣布政教的作法。在庙的斗拱上雕刻山形图案,在梁上的短柱雕刻水草图案,双层的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