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前圣明的帝王和诸侯,分别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使他们不敢互相逾越,用的都是这个办法啊!三个学生听了孔子的这一番高论,心中豁然开朗,好像瞎子重见光米昂一样。
*********
(29)孔子闲居
孔子在家休息,子夏在旁边侍立。子夏问道:请问诗经上所说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那怎样做才可以叫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说:说到百姓的父母,他必须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五至,做到三无,并用来普及于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现了灾祸,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做到了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
子夏说:什么百姓的父母,学生已经领教了。再请问什么叫做五至:孔子回答说:已经有爱民之心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已经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已经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已经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就会有哀民不幸的心至于百姓。哀和乐是相生相成。这种道理,瞪大眼睛来看,你无法看得到;支起耳朵来听,你无法听得到;但君王的这种思想却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做五至。
子夏说:什么是五至,学生已经明白了。再请问什么叫做三无?孔子回答说: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丧服的服丧,没有形式的礼仪。这就叫做三无。子夏说:什么是三无,我大体上已经懂了,再请问什么诗最近乎三无的含义?孔子回答说:“夙夜谋政,志在安邦”,这句诗最近乎没有声音的音乐;“仪态安详,无可挑剔”,这句诗最近乎没有形式的礼仪;“看到他人有灾难,千方百计去支援”,这句诗最近乎没有丧服的服丧。
子夏说:您这番话太伟大了,太美妙了,太有哲理了!是不是话说到这里就算到头了呢?孔子说:怎么会呢?君子在实行三无的时候,还有五起呢。子夏说:五起怎么讲?孔子说:第一,没有声音的音乐,百姓不违背国君的心愿;没有形式的礼仪,国君的态度从容不迫;没有丧服的服丧,设身处地的同样非常悲伤。第二,没有声音的音乐,心愿已经满足;没有形式的礼仪,态度恭恭敬敬;没有丧服的服丧,爱心延及四方各国。
第506节 礼是用来防止人们出现过失()
第三,没有声音的音乐,上下心愿交融;没有形式的礼仪,上下和睦齐同;没有丧服的服丧,使万国之民竞相孝养。第四,没有声音的音乐,四方闻着日益增多;没有形式的礼仪,一天胜似一天,一月强过一月;没有丧服的服丧,使纯粹的道德日益光明。第五没有声音的音乐,使响应之心纷纷而起;没有形式的礼仪,普及四海;没有丧服的服丧,传及后世子孙。
子夏问道:夏禹、商汤、文王的德行,和天地并列而为第三。请问怎样才可以称作是和天地并列而为第三呢?孔子答道:要遵奉三无私的精神,用恩德招揽天下百姓。子夏接着问道:什么叫做三无私呢?孔子答道:就是像天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日月那样无私地照耀万物。按照这三条来招揽天下百姓,就叫做三无私。这个意思在诗经里也有所反映:奉行天命不敢违,至于成汤登君位。降下政教不迟缓,聪明谨慎曰向上。明德长久照下民,恭恭敬敬事上帝,帝命九州效法汤。这就是商汤的德行。
天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既有刮风下雨,也有下露降霜。这些都是天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作为政教。大地承载着神妙之气,风雷鼓荡,万物萌芽生长。这些都是地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作为政教。圣人自身的德行极其清明,他的气志微妙如神。在他将要称王天下的时候,神灵有所预知,一定要为他生下贤能的辅佐之臣。就好像天降及时之雨,又好像山川飘出祥云。
有诗经为证:五岳居中是篙山,巍巍高耸入云天。中岳高山降神灵,生下甫侯和申伯。只有甫侯和申伯,才是周朝栋染臣。诸侯靠他作屏障,宣扬盛德遍四方。这就是文王、武王的德行。夏、商、周三代称王,在其称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诗经上说:勤勉不倦的天子,美好名声千古传。这就是三代圣王的德行。诗经上又说:太王施其文德,团结四方各国。这就是太王的德行。子夏听到这里,一跃而起,倚墙站立,说:嫡子敢不接受老师的这番教诲吗!
*********
(30)坊记
孔子说:君子的治民之道,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放置河水漫溢堤防吧!它是为了防止百姓出现过失。虽然周密地为之设防,百姓中还是有人犯规。所以君子用礼来防止道德上的过失,用刑来防止邪恶的行为,用教令来防止贪婪的**。
孔子说:小人贫则穷困,富则骄横;穷困了就会去偷盗,骄横了就会去乱来。所谓礼,就是顺应人的这种情况而为之制定控制的标准,来作为防止百姓越轨的堤防。所以,圣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贵贫贱的标准,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至于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的事就日趋减少。
孔子说:贫穷而能乐天知命,富贵而能彬彬有礼,一家族人多势众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诗经上就说:有些百姓贪心作乱,心安理得地去残害他人。所以做出规定,诸侯的兵车不得超过千乘,国都的城墙不得超过百雉,卿大夫之家的兵车不得超过白乘。用这种办法来防备百姓,诸侯还是有叛乱的。
孔子说:礼这个东西,是用来去掉疑惑、辨别隐微,从而防范百姓越轨的。所以人的贵贱有等级,衣服的色彩、图案有差别,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这样一来,老百姓就知道谁该让谁了。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没有两个君主,一家没有两个主人,最高的权威只有一个,这就是要向百姓显示有君臣之别。楚、越的国君暗地里称王,国君去世,春秋贬斥他们,不书写他们的葬礼;按照礼的规定,诸侯不得像天子那样称天,大夫不得像诸侯那样称君。这就是担心百姓对上下级关系产生迷惑。诗经上说:你看那盍旦鸟儿的鸣叫,人们尚且讨厌它。更何况对那些僭越犯上的人呢!
孔子说:国君不和同姓的人同车,和异姓的人可以同车,但不可以穿相同的服装,这是要让臣民避嫌。用这种方法来防范,臣民中还有同姓弑杀国君的。
孔子说:一盅酒,一盘肉,让来让去,君子才接受那不好的一份,就这样还有人僭越长者。筵席之上,让来让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这样还有人僭越尊者。朝廷上的班位,让来让去,君子才立在贱位,就这样还有人僭越君上。诗经上说:如今人们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对方;接受官爵不谦让,事关自己道理忘。
第507节 礼仪和荣誉()
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别人而后自己,这样一来在百姓中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所以称呼别人的国君叫国君,称呼自己的国君叫寡君。
孔子说:礼仪和荣誉,应该先给死者,后给生者,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国外为国事奔走的人,后给留在国内的人,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感到国君可以信托。诗经上说:你应该思念死去的先君,赡养我这未亡人。用这种方法防范百姓,百姓还有背弃死者而死者的家属却哭告无门的。
孔子说: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如果重视人才而不吝惜颁赏爵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如果重视技艺而不吝惜颁赏车马,百姓就会乐意学习技艺。所以君子说的少而做的多,而小人则好说空话而少做实事。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够听取百姓的意见,那么百姓就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听取百姓的一件,就会导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施惠一般,就会作乱。所以,君子用诚信谦让来对待百姓,百姓就会用重礼相报。诗经上这样说过:前辈有这样的教导,就是对于打柴的人也要不耻下问。
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就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你争我夺。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就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间的怨恨就会日趋消亡。诗经上说: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并没有什么坏话。孔子说:有功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就归咎自己,老百姓就会互相推让成绩。诗经上说:王占卜间神灵,可否建都在镐京。龟兆显示大大吉,武王终于建成之。
孔子说:有成绩归功君王,有错误就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忠君之风。尚书上说:你有好主意,好办法,先进去气走君王。得到俯允之后,你再拿到外边去实行,并且宣布说:这个好主意,这个好办法,全靠君王的好领导。呜呼!只有善良的君王才会如此光明伟大。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双亲,有错误就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孝顺父母之风。尚书上说:如果我打败了殷纣,那也不是因为我的武功,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本来就没有错;如果殷纣打败了我,那也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错,而是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品行不好。
孔子说:君子不把父母的过错记恨在心,但对于父母的美德却要牢记在怀。论语上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说是孝子了。尚书上讲:高宗守丧三年,一句话都不讲;可是等到守丧期满一开口讲话,就非常受人拥护。孔子说:听从父母的教导毫不懈怠,含蓄地规劝父母不知疲倦,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这样的儿子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诗经上说:孝子对父母的孝心是无穷无尽的。
孔子说:能够和父母的亲人也和睦相处,才可以称作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