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花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采自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距今大概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上称: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的士大夫经过鲁国的旧都,看到昔日的宫殿被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感慨之意情不自禁地涌动出来,于是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歌。这种解说在后世得到了普遍的接受,黍离之悲也因此成为了重要的典故,用来指亡国之痛。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刚发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这个理解我的人是谁?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已结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事沉沉昏如醉。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这个理解我的人是谁?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已实成。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郁结塞如梗。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这个理解我的人是谁?
国风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对绸缪这首诗的看法,古今是比较一致的,大多数都承认所写内容是关于婚姻的。因为诗中用了戏谑的口吻,推测这是为新婚时闹新房唱的歌。
一把柴草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么亲?
一捆牧草扎得多,东南三星正闪烁。今夜究竟是哪夜?遇这良辰真快活。要问你啊要问你,拿这良辰怎么过?
一束荆条紧紧捆,天边三星照在门。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美人真兴奋。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美人怎么疼?
诗经中的名篇不止是以上这些,像羔羊、君子于役、野有蔓草、七月、樛木、静女、月出、采葛、式微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等到后面我们再一篇篇地好好欣赏吧!用心去欣赏这种原生态、纯净的文学,其实是一种非常惬意地享受,时间越久余味越浓。这样的文学会渗透到我们的内心,慢慢地净化我们的心灵。
在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是谁的问题上,较为有力的说法应该是:诗经是由周朝的乐官做了最后的删选编订工作。孔子删诗说也是关于诗经编辑的一种重要说法。这种说法的影响力其实是非常大的,但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的,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然后原路返回。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的时候,此时他已经68岁了。而孔子在谈到自己对诗的处理时,是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论语中有记载,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而此前孔子在提到诗经的时候,一般都是称其为诗三百。比如,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可见,在孔子的那个时代,“诗三百”已经成为诗经的一种普遍称谓。还有就是,春秋时期官员大夫的赋诗言志,大多出于诗经,而孔子在当时是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的。诗经中也有很多不符合孔子道德思想的诗篇,如果孔子真的进行过删诗的话,应该不会留下这些诗歌。
不过,在改良主义的态度上,孔子对于诗经的贡献确实非常大,他在诗歌的文字、方言和音乐方向上做过一些重要的整理修订工作;而且他将诗经作为教材直接教授给学生,这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有着很大的帮助。
支持删诗说法的理由主要是后世对于史记的信赖和尊重,认为500年间不可能只有300首诗歌,加上论语中也有孔子谈到他对诗的处理。据太史公司马迁说:诗大概有3000篇,后来孔子取其十分之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现在的305篇了。删诗问题是“诗经学”历史上的一大公案,唐代以前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论。但是从唐代一直到清代大概争论了1000多年,直到近当代,大家才基本上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孔子的删诗是不能够成立的。
第58节 周文王以前的宝贵历史()
在诗经中诗歌的采集问题上,相传,中国周代设有专门采诗的官员,每到春天,他们会摇着木铎深入民间去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的官员,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史记上有记载: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文王在世的时候,这里连年丰收。后世的百姓留有先王遗风,热爱劳作,在这里种植五谷繁衍生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代已经是一个农业社会了,周代的祖居之地也是非常适宜农业发展的。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等诗篇来看,周族也确实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发展起来的。七月则完整地叙述出了劳动者们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此外,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关于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了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私有、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宰我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鬼神的时候,孔子回答他:气是神的旺盛,魄是鬼的旺盛;既祭鬼,又祭神,这便达到了神道设教的完满境界。为了进一步解释,孔子还说:光讲鬼神是不足以让百姓信服的,应该有关于鬼神的服饰,宫殿,文字,这样百姓就会深信不疑了。从这些角度来理解诗经中的颂诗和雅诗,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明白了。
周代由文王、武王奠基,成王、康王繁盛,成康之治,历史上称40余年不用刑罚,这时是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王、穆王以后,周朝的国势渐渐衰弱下来。后来,周厉王因为虐政被驱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建立东周王朝,开启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在严重的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
诗经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有祭祀鬼神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深刻的历史特征。如果我们想更好地学习诗经,那么了解产生诗经的历史社会基础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就是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五百多年间的。
**********
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并不多。大致地说,颂和雅的产生年代比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中除了豳风(bin)、周南、召南中的一部分诗歌以外,大部分都是产生于春秋的前期和中期。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和颂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为了特定目的而作的,它们都是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都是民歌。小雅的一部分诗歌,与国风是类似的,也是民歌。我们这里所说的民歌,其实只是一种泛指,它的特点与雅颂的特点正好相反,是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上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是不容易探究清楚的。
如果根据诗中描述的内容来推测作者的身份的话,那么作者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阶层和君子阶层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中地位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作者。所以说,这种民歌是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作品。
由于诗歌的性质和用途不同,所以每一首诗歌在描述的内容上也相应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分别选择几个比较重要的类型加以赏析。
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在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者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这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丰年中唱到:丰收年谷物车载斗量,谷场边有高耸的粮仓,亿万斛粮食好好储藏。酿成美酒千杯万觞,在祖先的灵前献上。各种祭典一一隆重举行,齐天洪福在万户普降。
在丰收的日子里,人们兴高采烈而又隆盛地祭祀先人,希望他们赐给子孙更多的福分。而噫嘻则描绘的是大规模的耕作劳动场面,诗中写道:成王轻声感叹做祈祷,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我将率领这众多农夫,去播种那些百谷杂粮。田官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