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职,直到传到公刘的祖父不窋(zhu)。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的时期,夏朝的君主废弃农官,不注重农事。不窋因此也失去了农官这个官职,最后他逃到戎狄部落地区。
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去世后,公刘即位。公刘虽然处在戎狄地区,但一直从事的是先祖的事业,致力于耕种,到处察看土地的特点。慢慢地,当地的民众仰仗公刘过上了好日子,各族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大多数都迁到他这里,拥护和归顺他。周朝事业的兴起也就是在这里开始的。公刘死后,他的儿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立在豳地。
今天的这首诗歌就是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农业生产情况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涉及到了他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写这首诗歌的人应该是周族部落中的一名成员,他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他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有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麻、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享,无所不包,真像一幅社会风俗的画卷!
劳动者一年的劳作是辛苦的,从年初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到打猎凿冰,一年四季的工作内容是繁多的,工作强度是非常高的。从奴隶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社会是井然有序、形势大好。但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看来,这样的生活是凄切清苦的,他们的生活是沉重的。
夏历、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春秋战国的时候,对夏历、殷历和周历讲究得比较细一些。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的建月不同,周历通常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通常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所以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区不同,所使用的历法制度也不同。我们在阅读先秦的古籍时,应该多多少少了解它们是有不同的。
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的文章中,月份大多使用的是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大多使用的是夏历;在诗经中,要看具体的篇目,例如小雅四月用的就是夏历,七月这首诗是夏历和周历同时使用的。孔子有一次在回答颜回该怎样治理国家的时候就说到: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可见,历法在国家治理上,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农业社会,耕与织是主要的事项,所以妇女们主要的工作是为奴隶主织布做衣,男劳力带着工具,去地里耕种。妇女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九月份才能完成桑麻的事情,然后就是做衣服,日复一日。到了十一月份,已经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了,农夫们连一件粗布衣衫都没有,这怎么能度过年关呢?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哀叹而已。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得整理农具,到田里去耕作,老婆孩子则是到田间去送饭。田官们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明媚的春光照耀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女子,结伴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隐的忧伤。因为奴隶主不仅占有大批的土地和农奴,奴隶主的儿子也拥有任意占有农家美貌女子的特权。姑娘们的美貌,会使她们担心自己会失去人身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会使她们担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占有。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可能有一天连自己的身体都会被公子霸占。这样的心情,怎么能不让人悲伤呢?
男劳力们打下的狐狸皮,要给公子们做皮袄;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奴隶主,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蟋蟀从弹腿欢叫,到都躲到屋里的床底下,蟋蟀的反映,表示着季节在变化。此时,寒冬又来临了,人们开始打扫室内,准备御寒过冬了。
六月他们吃李子和葡萄,七月吃葵菜和豆子,七、八月里他们还要打枣,割葫芦。十月里他们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主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农夫们又得给奴隶主营造公房。奴隶主住的房子豪华,农夫们的居室破烂简陋,真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农夫们营造房子还得快一些,因为来年开春还得抓紧时间种粮食。劳动者一年年这样的劳作,是何等的艰难忧伤!
如果说劳动者们一年到头都是在辛苦地劳作,没有一点歇息欢娱时刻的话,这也是不准确的。到了闲余的时间,大家也会有宴饮的盛况。到了年终的时候,劳动者之间也会相互邀饮,举酒谈笑。奴隶主会把大伙齐聚一堂,好好地款待一下大家。奴隶社会,这也算奴隶主给劳动者们的最大犒赏。此时大家会共同举杯,共助主人万寿无疆。
劳动场面,生活图景,人物面貌,男耕女织,农夫与公家的关系,真是一幅美丽的上古风俗画。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第113节 孤弱无助的母鸟()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和打猎。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远志:一种植物名;纺织娘:一种昆虫
鸱鸮(chixiāo):无助的母鸟
寓言,是一种借着说故事的形式来表达人生感慨或者哲理的特殊表现方式,它的主角可以是现实中的人,也可以是神话、传说中的虚幻人物,而更多的则是自然界中的鸟兽虫鱼、花草木石。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战国的诸子百家之说中曾被广泛地运用,为古代的说理散文增添了动人的魅力,放射出奇异的哲理光彩。
但用寓言作诗,在先秦时代真的不多见;只是到了汉代,才在乐府诗中大量地涌现,一时间蔚为奇观。如果要追溯寓言诗的源头,还得首推今天的这首诗歌。
今天的主角,是一头孤弱无助的母鸟,当它在出场之前,恶鸟猫头鹰刚刚洗劫了它的巢**,夺走了它的雏鸟,在高空中得意地盘旋。母鸟发出了哀号:这只恶鸟已经夺走了我的孩子,再也不能毁掉我的巢**了!表现出了母鸟目睹飞来横祸的极度惊恐和哀伤。我们没有看到猫头鹰作恶的那一幕,但从母鸟的这声哀号中,似乎能够想象到母鸟飞回来之后,雏鸟不见了,巢**残破的悲惨画面。母鸟仰对高天,发出凄厉的呼号,它的毛羽愤竖,哀怒交加!
但是,猫头鹰是强大的鸟类,又不是孤弱的母鸟所能惩治的。愤怒的呼号声随着猫头鹰的影子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母鸟的伤心呜咽。这呜咽声,从辽阔无情的天际传来,从风高巢危的树顶传来,让人听到之后都感到颤栗。
人们很少关注鸟兽的悲哀,也很少能了解它们在面对灾祸时的伟大和坚强。这只母鸟是孤弱的,却又是富有生存勇气和毅力的,它刚开始还沉浸在丧子破巢的哀伤之中,但随即又在哀伤中抬起了自己刚毅的头颅,它要趁着天晴之际,赶快修复自己残破的巢**。
哀伤的母鸟急急忙忙,忽而飞落在桑树林之间,啄剥着桑皮树根,忽而飞回树顶,口中衔着韧性好的须根,好好地把巢**缠好。它啄取桑皮桑根时非常不容易,缠结巢**时非常认真。它辛苦忙碌之后,发出了既警惕又自豪的宣言:你们这些树下面的人,还有谁敢欺凌我!这是它饱经树下面的人骚扰的痛愤回顾,更是对缠扎紧密巢**的骄傲自叙,也是对时常欺凌鸟儿的下民进行严正警告。如果人类真的能够解破鸟语,就应该谨记这只母鸟的警告,而对它的坚韧、顽强肃然起敬。
母鸟辛勤劳作后痛定思痛,更是对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哭诉,它的鸟爪拘挛了,它的喙角也累病了,它的羽毛和羽尾,也全然失去了往日的细密和柔润,变得稀疏枯槁。遭受过巨大打击的母鸟终于重建了自己的巢**,充满勇气地活了下来,但是这坚强的生存,对于孤弱的母鸟来说,是付出无比巨大代价的。
母鸟在凄楚地诉说着,经历了这样的灾祸,又万般辛苦地挣扎修复巢**之后,这样的伤痛,就像潮水一样汹涌而来。然而更令母鸟恐惧的,还是那夹带着自然威力的风雨。猫头鹰的进犯,母鸟可以凭借自己非凡的勇气去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