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田野里却是一片的荒芜,除了野草肆意地蔓延滋生着,看不到任何的一株禾苗。
战争打的就是综合国力,魏国在这方面底蕴深厚,在和东吴的争夺战中,俨然的占据了上风,连续地攻克了雒城和绵竹,又向东南方向挺进,进逼江州,大有直抄陆抗后路之势。
但吴国虽然是节节败退,但却始终牢牢地扼守着川北重镇涪城,这让钟会一直有梗刺在喉的感觉,涪城是成汉大道上最重要的隘口之一,魏军攻不下涪城,所有的粮草物资就必须要绕行汶山道才能送抵成都附近,费时且费力,这一瓶颈也一直制约着钟会在蜀中的发展,让踌躇满志的钟会始终有一种无处发力的感觉。
为了打通成汉大道,钟会一直不遗余力地对涪城发起进攻,但涪城的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涪城临近涪水,魏军又无法切断吴军的水路交通,使得吴军的兵源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向涪城进行补充。
这让钟会一直是头痛不已,涪城就如同是卡在钟会喉咙里的一根鱼刺,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很是难受。
去年刘胤偷袭陇西的消息传来,这让钟会无比震惊,尽管在许多人看来。刘胤的行动是癣疥之患,但钟会清楚,再小的病患它也是病。也怪不得钟会如此敏感,毕竟关陇之地是钟会大军的后勤补给基地。一旦有失,这十几万人马估计都得去喝西北风。
当时钟会就立刻给司马昭上书,请求司马昭允许他派兵回援关陇,但司马昭却似乎不以为然,给钟会的回复中称让他打好蜀中之战就行了,关陇那边的事就不用他操心了。
钟会听闻是司马望领衔挂帅出征雍凉,他也不禁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司马望可是一员宿将。无论是名望资历还是经验水平,都不在他钟会之下,有这一位宿将坐镇关中,想必刘胤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来。
但关陇局势的发展还是令钟会始料未及的,街亭之败彻底地泯灭了魏国反攻陇西的希望,而紧接着的五丈原之战和陈仓失守,更是让关陇的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关山隔阻道路遥远,等钟会得到关陇前线传来的消息之时,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了,“新闻”早就变成了“旧闻”。而关陇局势一日千里,往往是钟会刚刚听到街亭战败,那边陈仓已经失守了。等他知道陈仓失守的消息,刘胤的大军已经是兵抵长安城下了。
关陇局势的快速崩盘让钟会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蜀军在关陇的狂飙突进已经是严重地威胁到了钟会大军的补给线,而一旦粮道被截断的话,钟会的整个大军就会粮草断绝,陷入绝境。
蜀中地区连年战祸,十室九空,田地荒芜,就食于敌根本就没有可能。否则魏国也不会从关中千里转运,付出五六倍的代价来运粮了。关中一地唯系着整个入蜀魏军的命运。也难怪关陇的消息传来,魏军内部是人心惶惶。许多将领都建议钟会立刻派兵回援关中,保住这条生命线的畅通。
钟会却为之迟疑不决,其一的原因就是司马昭的命令很明确,不让他插手关中的事,虽然关中形势大变,但在未获得司马昭进军命令之前,钟会也不敢轻易地就调动兵马,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那都是扯淡的话,违令行事,那可是要冒杀头的风险。钟会对司马昭的性格很了解,外宽内忌,猜忌心重,并没有用人不疑的胸襟,如果轻易地触碰到司马昭的底线,招来的很可能是杀身之祸。
其二是钟会对司马望还心存幻想,认为关中的局势还没有不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钟会对长安城还是很放心的,如此坚固的城池,蜀军就算是倾尽全力,没个一年半载也恐怕攻不下来。只要长安能守得住,通往益州的粮道就暂时无忧。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算是回援关中,那也得谋定而后动,最起码地掌握关中现在的军情,做出相应的战略布署。而此刻关中传回来的情报一天一变,钟会根本就无法准确地掌握蜀军现在的动向,盲目的进军,只能导致失败。
所以虽然关中局势一度恶化,但钟会还是一直静观其变,想等等再看看,但钟会的幻想还是被现实无清地击了一个粉碎刘胤不但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了长安,而且已经向汉中杀来,出其不意地击败了围困黄金的魏军,解了黄金之围。
紧接着,刘胤更是狂飙猛进,连续地解了乐城和汉城之围,汉中太守李辅节节败退,目前已退守阳安关,告急的文书,雪片一般地飞向了此刻身在绵竹的钟会手中。
说实话,钟会真有一种发懵的感觉,时局的演变,已经远远地出乎了他的想象,按理说司马望也是成名已久的宿将,在人才济济的曹魏军中,那也是顶尖的存在,之所以任用他为雍凉都督,想必司马昭看重的也是他的能力而不是宗族关系。
但就是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居然败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蜀将刘胤手中。根据手中掌握的情报,刘胤乃是安平王刘理之子,蜀主刘禅的从子,一个娇生惯养的皇族成员,此前从未有过从军的记录,听说还是大病初愈,如何就能变得如此厉害邓艾在阴平道败在他的手中,盖是因为地利关系,而关陇之地可是魏国的大本营,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魏国这边,但司马望居然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这让钟会在情感上很难接受。未完待续。
第452章 句安的奇谋()
钟会发懵,而帐下的诸将则是直接就傻了眼。此次的伐蜀行动,是魏国已经策划了好些年的一次军事行动,进行了精心地谋划和准备,在战争初期,进展地也是十分地顺利,攻下汉中,打下了剑阁,甚至逼得蜀主刘禅迁都流亡南中,在所有人以为蜀国已经是苟延残喘离灭亡之日不远的时候,却突然地传来了雍凉二州失守的消息。
这简直就是一道睛天霹雳,让所有的魏将都是目瞪口呆。蜀国从那儿来的这么大的能量,竟然可以实现惊天大逆转?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胡烈最为激愤,他弟弟胡世在长安之战中殁于乱军,胡烈悲愤交加之下,最先向钟会请求回兵汉中,灭掉刘胤。
诸将也是纷纷请命,毕竟关中和汉中的得失决定着魏军的生死存亡,如今粮道被截,进入益州的魏军已经无法再获得一粒粮食的补给了,十万大军所需粮草数目是何其地惊人,就目前军中的存粮,已不足支撑一月之需,也就是说,如果现在不想办法的话,一个月后,这支军队就会因为粮尽而彻底地不战自溃。
没人想要坐以待毙,诸将情绪激动地向钟会表示,无论如何也得夺回汉中,打通粮道,这关系到魏国大军的生死存亡,刻不容缓。
钟会显然考虑的要更多一点,当初一直不肯回兵关中,最主要的还是利益牵连的关系,现在魏军在益州已经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取得了整个益州大局的主动权,而一旦撤军,这些既得利益就会付诸东流。现在这个层面上的考虑就少了一些,粮道被截。整个魏军都面临着生死存亡,夺下再多的城池也没有什么用处,但如何带着这支魏军走出困境,钟会显然要权衡利弊,谋定而后动。
现在蜀中的局势犬牙交错,纵横复杂。魏蜀吴三方咬得都很死,钟会就是想要抽身而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陆抗和姜维都不是善茬,如今魏军危急,他们当然是乐见其成,准备着落井下石。钟会就算是想要退兵,也得做出万全之策才行。
“报!启禀都督,阳安关被逆蜀攻破,汉中太守李辅和偏将军方洪壮烈殉国!”就在众人议事之时。哨马突然前来禀报。
这一下更是如捅了马蜂窝一般,整个中军帐炸锅了,诸将是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阳安关是成汉大道上最重要的隘口,是由剑阁进入汉中的必由之路,如果说阳安关还在魏军的手中,情况就不会太糟。就算蜀军全取汉中,魏军依然可以绕城而走。从汉中平原向东前往上庸(关中失守之后,向北的路就断绝了),汉乐二城根本就挡不住魏军的前进之势。
但阳安关失守之后,形势就变得严峻了许多,魏军只有夺回阳安关,才可能打通撤军的路线。而阳安关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天晓得李辅是如何这么快地丢了阳安关的?)。以现在魏军的士气,想要夺回阳安关,恐怕相当地不易。
“姜维现在有何动作?”钟会问了一句。
阳安关已经丢了,再抱怨也没有丝毫的意义,现在钟会更关心的是姜维的动向。如果姜维与刘胤联手起来,一南一北进行夹击的话,钟会大军的处境便十分地危险了,只要南北蜀军都困守要隘,将魏军的退路给封死,钟会就算有千般妙计那也是无处施展,只能耗到粮尽之时,最终败亡。
如此下场,钟会自然是不甘心的,不过想要让钟会投降,那也是万难的,就算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能投降的话,也可以选择降吴而不是降蜀,钟会已经将姜维刘胤视做仇敌,绝不会降蜀的。
当然,降吴也不是钟会所乐于接受的,不管降谁,钟会的政治生命,就到此结束了,陆抗绝不会容许投降的钟会继续掌兵,这对于钟会而言,无疑是最不可接受的一种方式。
监军卫瓘递上一封最新的军事奏报,道:“刚刚传过来的消息,姜维尽起阆中之兵,向剑阁杀去。”
剑阁?钟会的目中,闪过一道锋芒。剑阁是川蜀的北大门,位置极其重要,当年姜维就是死守剑阁半年之久,让钟会无计可施。不过随着魏军进入益州,剑阁的防御价值便不复存在,钟会也只在剑阁留驻着部分军队,以维持其粮道畅通而已。
姜维的这一举动让钟会有些莫名,现在刘胤已经攻占了阳安关,等于是封死了魏军北归之路,姜维攻打剑阁,似乎是画蛇添足。
不过钟会很快地就明白了过来,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