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叛乱提供一个方便而已,现在蜀国境内的胡人势力已经被清除了,刘胤已经没有恪守停战协定的必要了,无论是东出潼关还是从并州东渡黄河,都可以是刘胤的选项之一,刘胤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决定。(未完待续。)8

第754章 司马炎的风疾之症() 
ps:两点之前会更正的,请稍候……………………………………………………………………………………………………………………………………………………………………………………………………………………………………………………………………………………………………………………

    最为重要的是,这片一直由羌胡所占据的疆土对关中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在东线面临与******对峙的局面,而北线则一直承受着羌胡不断地滋扰,关中的安全始终得不到确切地保障,这也是刘禅迟迟不愿迁都长安的重要原因。(

    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拥有乎安定的关中,秦国的势力,一直向北延伸到了河套地区的九原郡,丰饶而富庶的关中始终没有受到任何的滋扰,秦国才有机会攒聚国力,进而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但汉末以来,匈奴、鲜卑、羌胡等势力不断地南侵,汉人的疆域也不断地向南退缩,整个关陇地区再无半寸宁土,秦汉时代的辉煌,早已是荡然无存。

    此次刘胤荡灭北地胡,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关中提供一个安定平宁的环境,为蜀汉争雄天下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刘胤恢复了上郡的设置,郡治设在高奴,录属于雍州管辖,并在雕阴、定阳、肤施、阳周等地设兵驻守,针对上郡境内没有汉民居往的情况,先期采用屯田的办法,并在后期6续地向上郡移民,将上郡打造成关中北部的一道屏障。

    屯田营的劳动力暂时倒不太缺,毕竟和羌胡的几次战役,俘虏甚多,将这些战俘编入屯田营,一方面可以减轻蜀军的粮草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蜀军的后勤保障提供帮助,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

    随着北地战事的结束,雍凉境内的羌胡势力基本上被肃清了,摆在刘胤面前的,是新的战略安排。

    针对下一步的战略安排,蜀军诸将之中也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支持北上河套,蜀军攻占河套,就等于是恢复到当年强秦的疆土,坐拥雍凉益三州之地,有着天下的半壁疆土,那可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石,如果蜀汉能做到这一点,将来中原逐鹿,必可占据优势。

    第二种意见是支持东渡,趁着匈奴人占据并州的机会,进入并州,只要能灭掉匈奴,就可以占据并州,而并州之地高屋建瓴,无论是东取冀州还是南下中原,都占据着绝对的地利优势,东渡并州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为争雄天下奠定优势,而现在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三种意见则是暂时歇兵,休养生息,现在中原混战不休,正是蜀军坐山观虎斗的良机,多募兵,广积粮,为争霸天下打好基础,等到晋国和匈奴诸胡斗到精疲力竭之时,再行出兵,必可以一扫中原,匡扶汉室。

    这三种意见分歧比较大,但都有相当多的支持者,诸将争执之时,都各自摆出了自己的道理,似乎各个意见都有理有据,当然这种战略层面上的事,他们都说了不算,真正要拿主意的,还的是刘胤。

    继续北上,目标当然是河套地区。河套地区自古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秦国曾在这里设九原郡和云中郡,并征三万户来戍边。汉武帝时期,卫青大破匈奴,占领了河套,汉廷在此设朔方和五原郡屯田和养马,作为进攻和防御匈奴的重要基地。

    不过自东汉末年之后,汉人政权对这块土地逐渐地失去了控制力,而沦为了羌胡角力的斗场,匈奴人和鲜卑人,包括羌胡诸势力都曾经染指过这片区域,如今鲜卑人崛起之后,已经控制了东起鸭绿江,西到天山,南至阴山,北达北海(贝加尔湖)的广阔区域,如今河套地区也自然成为了鲜卑人的属地。

    和鲜卑人开战,刘胤倒也不惧,别看鲜卑人疆域横跨万里之遥,但其内部派系纷多,相互之间内耗不断,比如秃树机能所属的西部鲜卑就和大拓拨为的中部鲜卑交恶,以致于秃树机能打了败仗之后,宁可逃往西域乌孙,也不愿意接受中部鲜卑的辟护。

    不管是匈奴、还是氐、羌、羯、鲜卑,都是祸乱中华的罪魁祸,这五胡,刘胤誓必要灭之,和鲜卑开战,那也迟早的事。

    不过此刻北征河套,有脱离主战场之嫌,上郡虽然已经收复了,但齐万年、郝元度、彭荡仲等诸胡势力并没有完全被消灭,而是逃到了并州刘渊那儿,如果假以时日,他们借助刘渊的势力重新崛起之后,谁也保不齐他们是否会卷土重来,本着除恶务净斩草除根的原则,还是应该东渡黄河,进入并州收拾掉羌胡残部为正途。

    而一旦进入并州,那势必将要和如日中天的匈奴刘渊部生冲突,蜀军进入并州作战,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优势,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更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这些因素都是刘胤所必须要慎重考虑的。

    当然,第三种意见也不是不可以考虑,蜀军连续作战,也确实是比较疲惫,如果此时可以做一个较长时间休整的话,必然会对蜀军战斗力的提高是一个帮助,而且此时蜀军休整,也符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战略考量。

    但是,所有的考虑必须要结合中原的形势来进行,刘胤和晋国签订的暂时停战协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约束力,仅仅是为了双方平定各自境内的胡人叛乱提供一个方便而已,现在蜀国境内的胡人势力已经被清除了,刘胤已经没有恪守停战协定的必要了,无论是东出潼关还是从并州东渡黄河,都可以是刘胤的选项之一,刘胤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决定。(未完待续。)8

第755章 匈奴凶猛() 
为了平定刘渊的叛乱,司马炎也是煞费苦心,频繁地调兵遣将,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兵马,前往并州。

    别看晋国号称拥兵五十万,但真正到了用兵之时,司马炎才感觉到捉襟见肘,兵马不够用。

    好在西线和刘胤达成了暂时的停战协定,让司马炎稍稍地松了一口气,可以腾出主力兵团来应付并州的局面。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司马炎甚至是欣慰,不过他也十分的疑惑,刘胤如此做,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现在晋国内部连番地发生叛乱,对于蜀国而言,无异于是天赐良机,但刘胤偏偏在这个时候没有选择主动地进攻,而是率先提出了休战,从利益的角度上来讲,刘胤这么做很是让人费解。

    但这究竟是不是刘胤的一个阴谋呢?晋国的朝臣对此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很多的大臣都认为刘胤是居心叵测,或许在休战的背后,有着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大臣们又分析不出来。

    从表面上看来,刘胤的此次停战要求与关中的形势有着莫大的关系,并州匈奴人叛乱之后,这股叛乱之潮也波及到了北地羌胡,刘胤主动地提出休战似乎与此有关。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就连司马炎也不敢苟同,北地胡的叛乱虽然会对关中形成一定的影响,但绝不是致命的,刘胤为了对付北地胡而主动地放弃东进的最佳良机,在司马炎看来有点是舍本逐末了。

    不过费解归费解,司马炎还是同意了刘胤的休战协定,这将为司马炎安内提供了时机。但司马炎并没有因为休战协定的签属就掉以轻心,在修葺一新的函谷关还是布置了重兵驻防,委任严舒为函谷关守将,严防死守,以保洛阳的安全。

    函谷关自秦末之后就逐渐地废弃了,整个关洛通道,防御重心转到了潼关这一带,但潼关失守之后,晋国都城洛阳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重新函谷关和夺回潼关成为了晋军首要的两个目标,尤其是潼关之战失利之后,函谷关的修缮便成为重中之重,晋国在重修函谷关上也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函谷关修葺一新,不但恢复到了秦时的旧貌,而且在防御能力上,比之先前还要坚固几分。为了防范蜀军极为厉害的火药攻势,函谷关的关墙,全部采用巨石砌筑,每一块石头都重达千斤以上,如此坚固的关墙,蜀军就算是使用火药来炸的话,也未必能炸得开。

    重修后的函谷关,也为洛阳提供了新的屏障,这让司马炎和晋国诸臣都安心了不少。

    函谷关和潼关处于函谷的东西两端,遥遥对峙,虽然晋蜀两国都遵从了休战协定,将主力兵团撤出了第一线,但在函谷关和潼关之间,依然是戒备森严,严阵以待,时刻都没有松懈过。

    撤离函谷关之后,羊祜被司马炎任命为都督河北诸军事,节制并冀幽三州兵马,出兵河内,剑指并州。

    羊祜的进军颇为地急促,从函谷关撤军之后,他甚至都没有回洛阳,直接从小平津渡过了黄河,进军河内郡。并州的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司马炎委派给了羊祜最大的权限,就是指望着羊祜可以迅速地平定叛乱,稳定晋国的大后方。

    现在司马炎所能倚重的大将并没有多少了,宗室之中,最有能力最有威望的当属司马孚,但司马孚年事已高,就连走路都得有人搀扶,上不得马,开不了弓,让他再去担任三军统帅,司马炎可真放心不下。

    虽然除了司马孚之外,宗室之中还有不少的能战之将,但司马炎清楚,他的这些叔父、兄弟,如果说拉出来摆摆排场秀秀武力,倒还不差,但象平定匈奴叛乱这样的恶仗硬仗,可不是他司马家的人可以玩得转的,荆州的司马亮便是前车之鉴,如果当初司马炎不是派司马亮都督荆州而是派羊祜杜预前去的,钟会之乱或许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