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孝怀皇帝葬入怀陵之后,刘谌宣布大赦天下,敕封群臣。
刘谌第一个要封的,便是刘胤。刘谌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与刘胤的鼎力支持那是分不开的,刘谌坐上皇帝宝座之后,自然不可能忘掉堂弟的功勋,加封刘胤为雍王、太子太保、大司马、兼录尚书事,都督天下诸军事。
这个封赏的确是大手笔,大司马和录尚书事是刘胤原本的官职,这次刘谌给他尽皆保留,新封的太子太保乃是尊号,虽然没有实际的官职,但太保和太傅、太师并称为三孤,乃是超越三公的存在。都督天下诸军事,则是将季汉的兵马大权,尽皆赋予了刘胤。
在这之前,身为大司马的刘胤和身为大将军的姜维各掌一半的军权,此次姜维死后,刘谌并没有再设大将军,而是将大将军的所属兵马,也尽皆划归到了刘胤的麾下,由他来统一指挥。
封刘胤为雍王,无疑是刘谌对刘胤功绩的肯定,此次封王的,除了刘谌的三个儿子,长子刘津被封为豫王,次子刘浦被封为鲁王、三子刘浚被封为燕王之外,被封王的也只有刘胤一人。
皇帝的儿子被封为诸侯王,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汉朝自高祖刘邦与众臣白马盟誓之后,非刘不王,异姓封王就基本上绝迹了,当然曹操是个例外。
刘胤虽然也是姓刘,虽然他和刘谌一样,也是昭烈皇帝刘备的孙子,而且刘胤曾经继承过父亲安平王刘理的王位,但从他和刘谌的血缘亲疏上来讲,已经是三代血亲了,前任皇帝刘禅是他的伯父,现任皇帝是他从兄,而按照汉室封王的原则,只有皇帝本人的儿子和亲兄弟,才资格封王,很显然,按照礼法,刘胤已经不在封王之列了。
但这诺大的江山,都是刘胤一手打下来,刘谌的皇帝之位,也是刘胤一手扶上去的,不管从那个角度上讲,不封刘胤为王,刘谌都无法表彰其功。好在刘胤也是皇室宗族,并不会违反高祖定下的非刘不王的原则,而且他还是刘备的孙子,刘谌封其为雍王,也算是打了一个擦边球。
姜维虽然谋划实施叛乱,但鉴于他为朝廷立下过无数的功勋,刘谌下旨赦免了他的罪行,仍以大将军之礼将其厚葬,应刘胤的请求,刘谌同时也赦免了参与叛乱的姜维长子姜源和次子姜渝的罪行,不过全部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姜维死后,尚书台的录尚书事便出了空缺,按原先的配置,录尚书事至少也得为三人,刘胤和尚书令霍弋继续担任此职,另外一个名额刘谌本来计划由舅父张绍来担任。不过张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力辞之,刘谌只好任命张绍为太师。
太师乃是虚衔,位尊而无实权,颐养天年倒是不错。
所以刘谌思前想后,最后一个录尚书事的名额给了原任雍州刺史的郤正。郤正在雍州任职多年,而刘谌担任监军之时,也在长安留守多年,可以说郤正是他的心腹之臣,刘谌继位之后,便调郤正到洛阳,担任侍中兼散骑常侍,此番入阁,地位更是高迁,令人侧目。
张遵为中书令,蒋显为尚书左仆射,李虎为尚书右仆射,关彝为司隶校尉兼卫将军,李球则调任镇军大将军,胡济为辅国大将军,羊祜为光禄大夫。
军队方面,傅佥任骠骑将军,罗宪任车骑将军,黄崇任前将军,蒋斌任后将军,牵弘任左将军,王颀任右将军,张乐任征东将军,赵卓任征西将军,傅著任征北将军,傅募任征南将军,诸葛尚任镇东将军,高远任镇西将军,邓朴任镇南将军,罗袭任镇北将军,王舍任平东将军,邓忠任平西将军,卢逊任平南将军,荀恺任平北将军,马融任安东将军,周叙任安西将军,柳隐任安北将军。
这些将军称号的授予,是朝廷对他们南征北战,为光复汉室做出贡献的嘉奖,具体到他们在军队的职务,则由大司马刘胤统一安排。
其余的文武百官,俱都有升迁,包括前晋的降臣,也多有录用。
新皇登基,诸事繁杂,刘禅初入洛阳之际,身体欠佳,根本就没有上过朝,朝廷上的所有事务,都是由霍弋、姜维和刘胤三人组成的尚书台进行处理的,现在换作了正当壮年的刘谌继位,自然要由他来亲政,所有的奏章都要由刘谌亲自来批阅,并交由尚书台具体处置。
现在摆在刘谌面前的,是两件头等大事,第一就是刘禅未成完成的祭天大典,新皇继位,祭天大典更得隆重举行。经过与众臣商议,决定在下个月的上辛日来进行。
第二件事嘛,就是季汉虽然入主了洛阳,但也仅仅只占据了洛阳周围几十里的地方,而向东向南的大片领土,还掌握着吴国和投降吴国做附庸的关东三王手中,洛阳周边的形势其实还很严峻。
向关东进军的计划早在在进入洛阳之时就已经是确定下来的,不过这几个月来,一直忙于别的事务,根本就无瑕顾及其他,向关东进军的计划只能是搁置了下来,不过现在季汉政局稳定了,刘谌便召集众臣商议向东进军事宜。
就在此时,虎牢关传来急报,东吴的陆抗联合豫州的陈骞、淮南的石苞和青州的马隆,尽起大军二十五万,向虎牢关杀来。
众臣皆惊,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到了刘胤的身上。
刘胤呵呵一笑道:“来得正好,陆抗想趁火打劫,那我们得送给他一份大礼才是。”
第1155章 机会()
吴国潜伏在洛阳的细作很多,洛阳这边生的惊天变故,自然有吴国的细作在第一时间便禀报给了身在弋阳的6抗。???
这等大事,任谁也瞒不了,吴国的细作几乎不用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搜集到比较关翔实的情报,然后打包一起到弋阳。
此次蜀汉灭晋,吴国倒也是算是捡了一个现在的大便宜,兵不血刃地便将关东五州之地划入了吴国的版图之中。当然,这个划入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受到敕封的关东三王表面上臣服吴国,但实际却是割据自立,并不尊从吴国朝廷的号令,吴国从这五州之地上,收不到一文钱的赋税,反而还要贴上若干的钱粮,做为关东三王的俸禄。
这事已经在吴国朝廷那边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关东五州刚刚改旗易帜的那会,整个吴国上下一片欢腾,文武百官是弹冠相庆,吴国的疆域转瞬之间就扩大了将近一倍,将整个中原腹地都纳入到了吴国的版图范围。这可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大帝孙权终其一生,都没有跨过淮河,此次兼并关东五州,可以说是巨大的成功。
但这股热度消退之后,吴人才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吴国虽然是名义上占据了关东五州,但事实上,除了将吴国的旗帜插到了黄河边上之外,吴国根本上就是一无所获。
这五州之地,俨然就是三个国中之国,吴国朝廷这边派不过去一兵一卒,一官一吏,收不到一文一毫的赋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吴人对五州之地没有一丝一毫的掌控之力。
有人向吴帝孙皓建议,给关东三王一些赏赐,并下旨让他们到建业来谨见,等他们到了建业,便将他们扣为人质,关东之地岂不就是唾手可得。
孙皓从其言,立刻命人准备了丰厚的赏赐,一式三份,分别送往寿春、陈县和临淄,同时下旨召石苞、陈骞、马隆三人进京。
不料,三人接旨之后,赏赐倒是照单全收了,进京之事全部无一例外地婉拒了,都以战事紧张为由进行了推托。
孙皓这回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自己赔了不少的金银珍宝,到头来却是一无所获,直把石苞、陈骞、马隆三人恨得牙根直咬。可惜孙皓的皇权再大,却也奈何不了这三个人,孙皓憋着一肚子的火,无处泄,自然迁怒到了6抗的身上。
这事本身就是6抗办的,朝中便有人上表弹劾6抗,说6抗曲意迎奉,丧权辱国,白白耗费国库钱粮,却是一无所获。
孙皓立刻下旨给6抗,要他尽快地解决五州之地的问题,如果石苞、陈骞、马隆三人还是拒不奉旨的话,孙皓便要6抗立刻出兵,以武力来解决。
6抗接旨之后,是左右为难,吴主孙皓,可是给他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招降陈骞、石苞、马隆三人,6抗已经是费尽了心思,给他们许下了无数优惠的条件,这才换来了关东五州的改旗易帜。
现在天下的形势6抗比谁都清楚,蜀汉挟灭晋之威,气势浩大,现在的吴国,根本就没有能力与之争锋,如果关东五州再归属蜀汉的话,那么吴国所处的形势便更加地险恶了。
6抗借陈骞、石苞、马隆三人不甘心降蜀的心思,巧做周旋,让他们名义上归降了吴国,但实际上享有极高的自治权,这样一来,吴国最起码减少了一个对手而增加了一个盟友,将来和蜀汉的对抗之中,也就可以不落下风了。
但朝廷那边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和孙皓一个心思,既然归降了吴国,那么陈骞这些人就必须要接受吴国朝廷的号令,任由吴人差遣才是。
这种想法,让6抗都无力吐槽了,孙皓身边的这些人,得有多脑残才会想出这些招来,如果不给人家一些自立的权力,陈骞石苞马隆他们凭什么就会归顺吴国,他们三个人所占据的地盘和人口,比吴国的疆域都不遑多让。
6抗拿着圣旨,心中一万头***是奔腾而过,如果他按圣旨出兵的话,陈骞石苞马隆三人登时便会反了,双方打起来,最后获利的,只能是蜀汉一方,吴国到最后,也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不出兵的话,6抗又将担上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现在孙皓的残暴是日甚一日,许多大臣只是因为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谏言,就横遭屠戮,现在整个建业朝廷中是人心惶惶,6抗也不禁是隐隐地有些担忧。
提起孙皓,6抗不禁有嗟然长叹,当初濮阳兴和张布拥立孙皓之时,认为孙皓才识明断,有长沙桓王的风范,现在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