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或许在刘胤的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成效,但刘胤相信,只有他的方法正确,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彻底地消除来自北方的边患,或许将不会是一个梦想,中华民族也不必再一次次地经历来自北方胡人的浩劫之难。
也许,这将是刘胤留给子孙后代一笔最为丰厚的遗产。
刘胤从狼居胥山一路向北,来到了北海之滨,汉代的北海,后世称之为贝加尔湖,这颗草原上的明珠是世界上淡水蓄量最大的湖泊,这里的淡水占到了地球总量的五分之一,最早接触到北海汉人是苏武,他这里牧羊十九年,矢志不移,而刘胤也是成为继霍去病之后,第二位真正踏足北海的汉将,采撷这颗明珠则是刘胤最大的梦想。
鲜卑诸部的臣服,已经让刘胤在这片草原上没有了任何的对手,刘胤一路向北,目的就是猎杀野马群。
想真正扼制胡人的发展,就必须解决马的问题,单纯的禁马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消灭野马群,才能真正断绝胡人的铁骑之梦。
第1250章 东进()
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着很多的野马群,胡人所骑的马,大部分都是从野马之中捕获而驯化的,现在刘胤可以用武力来强迫鲜卑部落交出所有的马匹,可是谁也无法保证以后鲜卑人可以继续地捕获和驯化野马。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马的问题,这次刘胤专门地组织骑兵,深入到大漠草原之中,对野马群进行大规模的猎杀。
在数个月的时间内,汉军收获颇丰,猎杀的野马超过了十余万匹,整个蒙古草原上原本随处可见的野马群几乎都绝迹了,汉军获得了大量的马皮和马肉制做的肉干,充做军需,大大地减轻了后方的物资供应。
更重要的,这次猎杀行动,野马群几乎绝迹了,胡人再想捕获野马来驯化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刘胤下令给留守草原的军队任务是,要他们每年春秋两次,都要组织人马对草原野马进行猎杀,以防止草原野马死灰复燃。
刘胤要求,猎杀野马必须做为草原留守军队的常备任务,绝不容许在草原之上有成群的野马进行活动,同时留守军队要对鲜卑诸部每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任何鲜卑人私藏马匹,都是死罪,一经发现,斩立决,同时部落头人也负连带责任。总之,在马匹的问题上,绝不纵容,绝不姑息,发现一起,严惩一起,让鲜卑人再也没有机会触碰到马匹。
刘胤相信,如此几代人之后,就算是把马牵到了鲜卑人的面前,他们也不会骑马了,不会骑马的胡人,那才是真正的人畜无害。
沙漠汗的封地,是鲜卑诸部之中最大的一块封地,方圆上千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刘胤从北海返回之后,特意地去沙漠汗的封地看了看。
拓跋力微死后,做为拓跋部的继承人,沙漠汗显然没有拓跋力微那般的壮志雄心,他屈辱地答应了刘胤的条件,交出了拓跋部所有的马匹和兵器(所有的鲜卑人只能拥有七寸以下的小刀,任何长于七寸的刀剑和任何弓箭都是不容许使用的),以此来换回了全族人的性命和上千里的封地。
曾经一统草原风光无限的拓跋鲜卑部,最终的结果是沦为了圈养的牛羊,可沙漠汗见到刘胤的时候,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他卑微而恭敬地跟随在刘胤的后面,小心翼翼地回答着刘胤的问话,生怕一个闪失让刘胤发怒,给全族带来灭族之祸。
不过刘胤倒没有找茬的打算,沙漠汗能安份守己的遵从法令,不管他是流于表面还是发自内心,这一切其实都无关紧要。过惯了择水草而居的生活,这样的圈地生活势必给鲜卑人带来不便,但万事开头难,也许过上几代人之后,后世的鲜卑人便会觉得他们就是这样的生活,到时候,他们自然忘掉祖宗先辈的生活方式,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们现在的圈地生活方式。
因为一旦形成了一种习惯,那是很难再更改过来的,刘胤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打磨掉曾经强悍无比的拓跋鲜卑的棱角,几世之后,鲜卑人便再无危险了。
也许有人会说了,鲜卑族不过是强盛一时,后来他们也就衰落了,取代鲜卑人的是突厥,再往后,还有契丹、女真,还有一统天下称雄欧亚大陆的蒙古人,现在光遏制鲜卑族,有什么卵用?
不是说刘胤不想,而是没办法,毕竟这些民族还没有诞生,整个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兴衰,都是一代接一代的,匈奴之后是鲜卑,鲜卑之后是柔然,柔然之后是突厥,突厥之后是回纥,再往后才轮到契丹、女真和蒙古,就如同中原王朝朝代更迭一般,只是稍有不同的是中原王朝只是在同一个民族内部的王朝更迭,而草原上的更迭却是种族的更迭。
现在占据着草原统治地位的是鲜卑族,柔然其实也是鲜卑族的一支,也就是说从东汉末年鲜卑兴起到南北朝时期,鲜卑人统治草原长达四个多世纪。
现在刘胤征服了草原,迫使鲜卑人臣服,只要继续地掌控这个草原,别的民族就没有滋生和强盛的空间了。
不过那是数百年乃至千年以后的事了,刘胤看不到,自然也无法施加影响力,他只希望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可以为后代子孙带来一份和平,尽人事,听天命吧。
刘胤返回幽州的时候,已经是兴国二年的腊月了,不过用一年的时间,平定了整个大漠草原,如此神速,已经是让人为之侧目了。
在深入大漠的时候,刘胤几乎读不到来自中原的消息,回到幽州之后,刘胤每天的任务就是把自己关在书房内,去读那厚厚的书信和公文,那些尘封了近一年的公文奏报,堆集如山。
刘胤最关心的还是南线的状况,虽然他一直忙于北征,但伐吴大计却是一刻也不容耽搁的。
还好南线有傅佥坐镇,主持大局,各项伐吴事宜都准备的井井有条。正因为有傅佥坐镇,吴国方面也不敢轻举妄动,去年陆抗北伐失败之后,吴军兵力大损,只能是固守长江防线,以求划江而治。
汉军伐吴准备诸事之中,重中之重的是益州刺史王濬的造船事务,想要破吴,就必须要打造一支可以匹敌吴军水军的汉军水军。王濬到任益州之后,表现的极为积极,亲临巴郡,监造战船,训练水军,刘胤给他三军的时间来筹建水军,王濬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
南线的形势一片大好,但辽东的形势却是变得严峻起来。
由于刘胤北征拓跋鲜卑,无瑕顾及辽东,逃到了辽东的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部鲜卑投靠了高句丽美川王之后,与之相相勾结,进犯辽东诸郡,辽东郡、乐浪郡、带方郡先后失陷,只有玄菟郡尚在苦苦支撑。
刘胤目光投向了东方,看来是该向东进军,解决辽东边患的时候了。
第1251章 高句丽()
由于此时正值严冬,辽西一带尚且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那么比辽西更寒冷的辽东,完全就是一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此时出兵,显然不是什么好时机,就算是汉军拥有冬装,都无法支撑在辽东作战。
所以刘胤也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而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将出兵的时间定在了来年的春天。
此时的幽州,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恢复,已经是初见成效了,当初慕容鲜卑撤退之时,几乎焚毁了除蓟县、渔阳、昌黎三座城池之外的所有城镇和村庄,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千里无人区,这笔血仇,自然是要向慕容鲜卑讨还的。
不过要向辽东进军,刘胤还是要细加思量的。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部鲜卑在辽西一战之中,已经被打残了,他们放弃了辽西的根据地,潜逃到了辽东,投靠了高句丽,以其残兵败旅,已然是不足虑的,唯一能称之为对手的,只有土生土长的高句丽。
其实高句丽也称不上什么强悍的对手,相比与纵横大漠的匈奴鲜卑来说,偏居于东北一隅的高句丽实力要弱小的多,最多滋扰一下辽东一带,对中原王朝从来也谈不上什么重大威胁。
高句丽起源于夫余,在西汉时,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在争夺王位时失败,逃到了玄菟郡高句丽县,在那儿另立一国,号为高句丽。
高句丽自建国之时起,就与扶余国争斗不休,扶余国在北,高句丽在南,与汉朝的辽东诸郡接壤,所以辽东诸郡常受其侵扰。
东汉末年,辽东被公孙氏的割据势力所占据,由于公孙氏的强大,高句丽屡次进犯,也未有战果,反倒被公孙康攻破都城,丧师失地,被迫迁都到了丸都。
不过在公孙渊被司马懿消灭之后,高句丽又复猖狂起来,再次进犯辽东,后来魏国派遣大军征讨高句丽,摧毁了丸都城,让高句丽受到了重创。不过高句丽堪称是打不死的小强,趁着中原大乱之际,他们不仅又重新修筑了丸都城,而且趁晋国濒亡无瑕北顾之时,再次进犯辽东,并攻取了辽东的诸多城池。
如果说那个民族最为猥琐,估计高句丽是无人能及的,论战力,它打不过辽东的公孙氏,打不过魏国的军队,但它总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不断地滋扰着辽东诸郡,就如同一块牛皮糖一样,黏黏乎乎的,甩是甩不掉,灭又灭不了,着实让中原王朝比较头疼。
毕竟辽东离中原太过遥远,许多时候中原王朝是无瑕顾及的,尤其是在中原地区激战正酣之际,任何人都不可能分神去考虑辽东的事,这无疑给了高句丽一个机会,让它得以一次次地在辽东是如鱼得水。
季汉已经是一统中原,平定大漠,如何惩治辽东高句丽这一块顽疾,是摆在刘胤面前的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尽管高句丽从来没有成为中原王朝的大敌,它的军队也从来没有到达辽西,但它对辽东的祸害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不解决掉高句丽,就无法维持一个稳定的东北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