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周处走得是水路,顺风顺水,只用了大约四五天的时间,便赶到了武昌城下。
周处到达武昌时候,可以依稀看到江北岸汉军的大旗在飘舞,隐约可见人头攒动,想必那便是已经攻到江北岸的汉军王颀所部。
不过周处倒不太担心这一路人马,没有渡船,汉军再多的人马也只能是望江兴叹,不会对武昌城构成什么太大的威胁。周处唯一担心的,就是刘胤的骑兵部队,如果被刘胤抢先一步到达武昌,情况很可能就会糟糕了。
还好现在武昌城还是一片安然,显然刘胤的人马并没有杀到,周处算是微微地舒了一口气。
武昌左部督薛莹闻周处亲至武昌,赶紧出城相迎。
周处当即询问起了武昌的状况。
薛莹一一禀明,现在武昌城尚未被战火波及,不过汉军已杀到江北,整个武昌城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守城的军民皆是惶惶不安,生怕对岸的汉军突然大举渡江,袭取武昌。
周处却是淡然处之,对薛莹称江北的蜀军,不用太担心,无船横渡长江,就算人数再多,也是没有什么厉害的,现在唯一的变数便是来自于刘胤的威胁,别看刘胤手下只有三万人马,但皆是身经百战的骑兵,战斗力强悍,再加上拥有攻城的火器,完全是所向无敌。
还好自己抢先一步到达了武昌,避免了武昌的陷落危机,算是暂时稳定住了军心。
周处立刻下令,将自己带来的水军和原来吴军驻守武昌的军队登陆合并在一起,全面加强武昌的守御,尽可能地不出现任何疏漏。
现在形势是芨芨可危,武昌已经是吴国在荆州的最后一片领土了,如果武昌城再失守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整个荆州就将彻底地失陷。
周处虽然明白现在的处境,但他依然的一腔热血,扑在了武昌城上,既然刘胤选择在了武昌进行决战,那么周处就注定要奉陪到底。
刘胤现在倒是游刃有余,巴丘不好打,那就是暂时地放弃掉,转攻武昌。刘胤知道,武昌是吴国的陪都,地位仅次于建业,周处自然不可能容忍武昌的失守,果然放弃了巴丘,向武昌城杀来。
现在吴军的实力已经是大不如前了,根本和做不过每一处都可以保守下来,为了援助,周处干脆将巴丘的人马全部带上前来武昌,将巴丘干脆放弃了。
周处明白,如果想要死守巴丘的话,吴军至少要投入比现在还要多的人马,才能算是勉强可以撑得下去,但现在吴军四处告急,狼烟遍地,吴军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兵力来支撑巴丘和武昌两线作战,所以巴丘和武昌之间,必须要有所取舍。
按刘胤的计划,就是趁着周处驻守巴丘的时机,率兵东进,一举端掉武昌这座城。可没想到周处反应极快,自己前脚刚离开罗县,周处后脚便撤出了巴丘,并利用顺流而下速度快的优势,抢先一步到达武昌,占得了先机。
这回让刘胤稍微有些郁闷,看来这个周处果然还是有些谋略的,他并没有拘泥于死守巴丘,采取了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先动的策略,在关键的时候,能审时度势,主动地放弃巴丘,撤守武昌,彰显了其大局观。
不过既然周处抢先一步到达武昌,那刘胤反倒是不急了,他干脆在武昌以南的黄石驻下军来,等待王濬水军到达,再行准备水陆联合攻击武昌城。
王濬在攻克江陵之后,继续挥军东进,扬帆破浪,攻下了没有多少兵马驻守的公安城。
公安城距离巴丘已是不远,事先探得吴国大都督周处率军驻守巴丘,王濬自然料得巴丘之战将是一场恶战,他下令各船队做好战斗准备,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应战。
可越接近巴丘,却发现前方毫无动静,王濬不禁纳闷了,这难道是吴军的诱敌之计,可派出去的斥侯回报,不光是吴军的水军消失了,就连巴丘城中,都再无吴军一兵一卒了,王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周处早就溜了。
王濬进入了巴丘之后,便接到了刘胤的命令,要他尽快地赶往武昌,与刘胤的军队配合作战,强攻武昌。
王濬奉令,立刻是指挥水军顺江而下,直逼武昌。
还未到武昌,王濬的水军就遭到了东吴水军的拦截,在江面上,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水战。
不过在吴军未取得对付汉军火药弩箭的办法之前,在水面上的较量还是吃亏的,汉军水师充分地发挥了火力猛的特点,以拉枯摧朽之势,彻底击溃了东吴水军,汉军的楼船直逼武昌的城门。
有了水军的配合,刘胤的军队立刻是对武昌城发起了进攻,以火器为突击先锋,狂轰滥炸,试图敲开武昌城的一个口子。
但吴军却是相当地顽强,并没有因为汉军使用火器就放弃了抵抗,而是在周处的指挥下,浴血奋战,抵挡下了汉军的一次次强攻。
武昌城好歹也是吴国的陪都,其坚固程度自然是远胜别的城池的,刘胤这一路行来,但凡使用火器攻城的,只需要摧毁吴军的第一道防线,吴军的整个防御体系就会崩溃掉,汉军趁势进攻,便可以轻易拿下城池。
但武昌城的情况似乎有些特殊,有周处亲自督战,这些吴军将士是个个舍身忘死,不畏牺牲,那怕被汉军的火器轰得焦头烂额,也没有轻易地放弃阵地,等汉军火器停止攻击,攻城部队冲上来的时候,他们也依然能坚守第一线,与汉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激战多日,吴军是伤亡惨重,但由于武昌驻守的吴军数量比较多,倒也能坚持得下去。
第1343章 周处之殒()
不过丧失了制水权之后,吴国就彻底地失去了武昌战役的主动权,尽管有周处这个主心骨在,吴国尚还能依托坚固的城郭勉强地支撑着,但假如没有援兵的话,武昌城的陷落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当然周处不会坐以待毙,武昌被围之后,他也在第一时间便向柴桑的陆云求援,陆云倒也派出了一支军队赶赴武昌,但刘胤对此早有防备,围攻武昌的同时,便抽调出傅募来,率领一万骑兵在西塞阻击吴军的援兵。
围点打援例来是汉军的拿手好戏,不过这次刘胤将主攻的目标放在了攻打武昌的上面,派往西塞的人马只担任阻援的任务。
尽管如此,傅佥还是将带兵前来救援武昌的伍延军打了一个落花流水,狼狈地逃回了柴桑。
陆路救援失败之后,陆云还是不死心,又派柴桑的水军从水路逆流而上,试图从水路救援周处。
但现在吴汉水军的力量对比早已是今非昔比,永安、西陵、武昌这几次水战下来,吴军屡遭败绩,再也不具备和季汉水军相抗衡的实力了,虽然柴桑水军号称是东吴的第二大舰队,但在汉军火力的强势压制之下,柴桑水军折损过半,狼狈地掉头东逃,水路援救武昌的计划也宣告失败。
陆云也是无计可施了,不是他不想救周处,而是他确实已经是无能为力了,陆战打不过不要紧,关键是水战吴国现在也不行了,照个局面发展下去,吴国的灭亡也仅仅只是时间而已。
周处是吴国的兵马大都督,是吴国军队的主心骨,一旦他有什么闪失的话,吴国军队就连最后的领军人物也丧失了,陆云虽然出任镇南大都督,但他自己也明白,在军事上,他的谋略是远远不及周处的,吴国可以没有他们陆氏兄弟,但绝不能没有周处,周处做为东吴最后的一位大将,他的殒落于否,将直接决定吴国最终的命运。
本身骑兵就不是太擅长攻城作战,再加上抽调出一万人在西塞阻援,刘胤这边进攻武昌的兵力就有限的多,尽管依靠火器的威猛取得了攻城战斗上的优势,但想要拿下武昌城,却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濬的水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水战他可以所向披靡,但攻城的话就稍逊一筹了。于是刘胤下令调集王颀的这一路人马渡江,参与到围攻武昌的战斗中来。
王颀到达江北之后,苦无船渡江,只能是在江北翘首以望,不过此时王濬的水军接连打败了吴国武昌水军和柴桑水军之后,已经是完全地掌握了长江的制水权,为王颀的军队渡江提供了帮助。
汉军新增了三万步兵,而吴军的援兵是遥遥无期,整个武昌的形势愈发严峻起来,周处每日愁眉不展,脸色阴郁,不过他的眼神如刀一般锋利,尽管他一句话也不说,但周围的吴兵都很怕他。
薛莹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周处道:“大都督,蜀人援兵不断增加,攻势也越来越强了,武昌恐怕是守不住了,不如趁现在军力尚存,拼死杀出一条血路还有逃生的希望,真到了城破之时,恐怕想走也走不了。”
周处看了他一眼,目无表情地道:“如果突围的话,你计划是走水路还是走陆路?”
薛莹被他这么一问,反倒是张口结舌,不知所措了,他现在觉得武昌肯定是守不住了,除了突围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但突围的话,薛莹还真没有想到具体该走哪一路。
周处缓缓地道:“走水路敌不过蜀人的战船,走陆路逃不过蜀人的战马,离开了武昌城,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能和蜀人周旋?”
薛莹是哑口无言,确实,汉军的骑兵速度之快,是他们吴人无法比拟的,一旦失去了城郭的掩护,他们必将成为汉军骑兵所追逐的猎物,恐怕走不到柴桑,就已经被汉军骑兵消灭殆尽了。
而一贯让吴人引以为傲的水路,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噩梦,在汉军的战船面前,东吴战船完全丧失了抵抗之力,走水路的更是死路一条。
现在看来,武昌城守是守不住,逃又逃不掉,难不成要坐以待毙吗?当然,薛莹心中还有一个念头,可看着周处阴郁的脸,薛莹忍了忍,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周处又何尝不知道薛莹想说什么,但坐在了大都督的这个位子之上,周处就已经是断绝了其他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