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错。
只是突然间,众将末尾处有人愤然而起,大声道:“王世充此贼,祸乱河南,天下愤慨,今远来攻我,实自取死路也,有此良机在前,奈何众人怯懦,欲自守以待来敌?岂非让天下豪杰耻笑我等无能?”
“末将以为,当趁其疲惫,内里不靖之机,迎头而击之,定能奏功,一战而定河南。”
“殿下,壮我军威,扬我名号,在此一举,若能一战而陷东都,定能让天下豪杰望风而降……如此良机,千载难寻,此战,末将愿为先驱,为殿下斩将夺旗,虽死无憾。”
张士贵重重锤击着胸膛,好像要将所有的闷气都给锤出来一般。
可换来的却只是众人侧目,一片沉默而已,而当人们看清说话的是那个河南贼,很多人目光中便带了些鄙夷,有的更是笑出了声。
张士贵好像又回到了当年东都之中,力请随军征战辽东的时候,那时同僚,上官看向他的目光可不就和此时一般无二?
这些都和一根根鞭子一样,抽打在张士贵的心上,让他感觉无比羞辱,直想拔刀斩了这些混账。
实际上,也不怪旁人不喜欢他,这人说话有些得罪人,你说事归说事,你嘴里的怯懦指的是谁呢?
其实张士贵已经改了许多了,按照他当年的心性,一开口准保能将一屋子的人都得罪个遍,现下年过而立的他,已经算是“温良”之人了呢。
这样的人,一般来说需要一个很宽大的舞台才能人尽其用,可如今他自己就将路越走越窄,就更被说发挥才能了。
李建成听到有人说话,慷慨激昂之处还在其次,最为重要的是合了他另一半心思,不由振奋了一下,抬眼看去,说话的人却是张士贵,顿时大失所望。
秦王府的人,刘文静旧部这都不算,李建成的品性确实宽厚,愿意接纳那些有才能而又愿意转换门厅的人,可张士贵这些年在潼关,却一直没有任何投效之意,前些时还接了秦王府左监门将的职位,这就太说不过去了……
第624章定策()
“张将军骁勇善战众人皆知,或欲临阵,以张将军为前驱,倒也不错……呵呵,谁让我等皆乃怯懦之人呢?”
能这么当面阴阳怪气讥讽张士贵的不会有别人,正是虎贲郎将吕成大,他和张士贵的恩怨由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只因为当时吕成大乃屈突通部下,曾进兵河南剿匪,在虢州被张士贵率军击败,吕成大的两个侄儿,一个儿子,皆殁于是役,回到潼关,吕成大自己也差点掉了脑袋。
这样的仇恨,几乎无法化解,现在张士贵是没牙的老虎,他自然想做一做打虎英雄,其实若非张士贵在河南有着名声,太子李建成要想进兵河南,还用得着张士贵,不然的话,他早就砍了这个该死的河南贼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岂能以一腔义勇而鲁莽行事?你是哪个,军议之上,口出狂言,欲误太子乎?还不给我退下……”
这次说话的自然是东宫舍人李纲了,他刚到潼关没两天,以前也在一直在长安任职,张士贵的名字只能说是略有耳闻,却根本不认得。
此时义正辞严斥责于张士贵,那叫个理所当然,只不过熟悉李纲性格的人都明白,这里面实是有着维护之意,不欲让众人群起而攻之。
李纲这人是有眼力的,众人相斥者,非为狂妄之辈,庸懦之才,便为才能之士,稍稍维护,再行察之,便无疑惑。
这是正经的用人之道,可以说,两朝皇帝都用李纲来教导太子,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张士贵不管这些,只力请道:“欲建殊功,必具胆略,潼关将士枕戈待旦,欲为殿下效死,王世充多行不义之举,众人离心,今我以精锐之军而对乌合之众,若能一举溃之,定能南压萧铣,北制李定安,此帝王之事业也……”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固守以待敌军粮尽,拖延时日,其中或许有变,李定安,萧铣皆虎视在侧,极易为二人所乘,即便王世充败走,多数也能退守洛阳与我相据,而我却不能全力攻之,如何能靖全功?”
“殿下若有疑虑,末将只愿得三千骑,为大军前驱,不斩王世充,殿下可斩武安之头,以正军法。”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很多人已是耸然动容,即便他们对张士贵毫无好感,可还是暗自钦佩此人之胆气……忠诚。
自古以来,有很多豪杰之士拼却身家性命,一战而定乾坤的故事,张士贵会是其中之一吗?
张士贵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虽然说话的人不对,可他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说中了李建成的心事。
秦王挟大破薛仁杲之威而晋天策上将,几乎与东宫并立,而今他若能破王世充于潼关之外,必然会让他的太子之位更加不可动摇,父皇和朝中的一些人……也不会每到危急关头,便想着秦王如何如何。
这确实是个好机会,只要他适时领兵出关……
想到这里,李建成又犹豫了,有险关而不守,却出关与大敌浪战于野,他所承受的风险会非常大,一旦战事拖延下来该怎么办?有所失利又该如何?
他想的确实很多,这让选择变得更加艰难,可当着众人之面,他不会有所表露,拍了拍桌案,笑曰:“张将军忠心难得,志气可嘉,既然如此,便以张将军为马军……副总管,领三千骑如何?”
得了好处的张士贵在众人各异的目光中,捶胸致谢,可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已是充满了失望,也是多年的教训使然,让他还能将笑容挂在脸上罢了。
可以说,李建成说的话令他大失所望,他可不是一个标准的武夫,自小他便读过很多书,考个进士可能不太容易,可要是拿到军中来,他的才学绝对是一等一的。
在这一点上,他和刘文静一样,心高气傲是有所仗持的原因,并非是毫无来由的狂妄。
所以听话知音,他便明白,自己的一番话应该是白说了……
潼关上下,能征惯战的将领没有几个,更可笑的是,满屋子的将军,都位列公侯,可当年这里大部分的人却都是逃人之属。
换句话说,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逃避辽东兵役的家伙,投效李渊之后,又随在太子李建成身边驻守于潼关,除了剿除匪患还经历过一些战事之外,竟然没几个人经过大的阵仗。
倒是桑显和,吕成大等人曾随屈突通平杨玄感之乱,又在李渊南下的时候跟其战于河东,部下多为隋末官兵,很有战斗力。
像这样的兵员构成,若要采纳张士贵的建议,是需要有一位英明果决的统帅的,你自己犹犹豫豫,不敢当场决断,战时怎能收众志成城,一力向前之效?
若不能一鼓而溃王世充,那出关作战就是找死,河南军旅最擅长什么张士贵清楚的很,越是陷入乱战,河南军旅的战力越强,再有李定安,萧铣窥伺于侧……
好吧,张士贵觉着,李建成这样的人在危急关头靠不住,在如今这样一个时节,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成得了什么大事?
三千骑,若无大军在后,一同向前冲杀,我领着这三千人去送死吗?
至此,张士贵是心灰意冷,再不愿多说一个字出来了。
军议过后,张士贵转头就走了,也没什么人在意他,还都想着能被太子单独召见,好多说一说自己心中所想。
倒是李纲还想寻方才那个大胆进言的末将谈谈,只是看了一圈,张士贵却已不见踪影,遂也作罢,毕竟他也刚来潼关不久,大战在即,他需要熟悉潼关的上上下下,和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家伙走的太近,很容易招至非议。
而回到后宅的李建成不出意料的又在书房所在开起了小会,这时他身边的就都是东宫部属了。
除了东宫舍人李纲外,还有东宫左卫骠骑,检校左率韦挺,车骑将军谢叔方,虎贲郎将任璨,东宫洗马魏征几个。
根本不出张士贵所料,东宫心腹们底气不足之下,更偏向于守城,倒是谢叔方,任璨两人主张趁王世充远来,立足未稳之时,先战上一场,试探一下。
根本没人有大举出关之意,李建成虽有不甘,却也觉得,如此也好,冒然出击,承受的风险太大,不若择机与王世充战于潼关之下,当能建功。
其实王世充挺悲催的,自以为天下独尊,可到了今时今日,别人看他都和待宰羔羊无异,区别只在于怎么下刀合适而已。
而张士贵所想几乎无一不中,东宫心腹们劝服李建成的理由就是几个,王世充兵力雄厚,不能轻取,之外潼关守军多数未经多少战阵,临阵恐有失措,最后一个就是怕为萧铣,李定安所乘。
说的都有道理,可他们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点,乱糟糟的河南军旅,军心不齐,士气不振,粮草匮乏,很有可能一击而中,速战速决之下,旁人又有多少机会来趁火打劫?
这是打开局面的天赐良机,甚至可以说是自李渊称帝之后,出现的最好的一个机会,同时也将是颓势渐显的李唐的一剂良药,其意义甚至超过了当初李世民大破薛仁杲一战。
有了这许多的好处,若无奋力一搏之心,又谈什么削平天下?换了李世民和李破,情形肯定会大不相同。
可坐镇潼关的是善纳人言的李建成,战略战术上也就完全不同了,他更为保守,是个合格的皇位继承者,却和名将之称无缘,能取敢弃和他从来不沾边。
到了六月中,王世充起兵的时候,潼关上下制定的战略大体已定,此时从李建成往下,都还有些庆幸,他们做好了准备,因为王世充起兵时号称五十万众,而实际上,五十万人肯定没有那么多,可二三十万却还是有的。
只前锋便有五万人,和潼关守军的兵力都差不多了。
此时,萧铣已在南阳等处聚集了不少兵马,黄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