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明伟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四与亭林先生二人笑谈着漫步在这片竹林,竹林的沙沙作响,就像这世界里每日发出的或清明、或紊乱的声音,完全凭你是在以什么样的心情来接受它。“天地存肝胆,江山阅繁华。予自问已近不惑,却不知命数几何,只求天上明月可照人还啊。”

    听到亭林先生的感慨,朱四答道:“先生的心愿,学生一定谨记,且这想要还归明月者,并非先生一人、一家。我大明百姓,汉家苍生,皆有理由还家。会当天下大定之时,黎民更需教化,以消退人心中的戾气,适时还要仰仗先生之博学,以教化大明百姓。先生曾有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老骥伏枥尚能志在千里,先生正直壮年,何故言天命之事?”亭林先生听后开怀大笑:“陛下所言极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说罢,依旧与朱四行走在这林间小路,并且亭林先生还即兴赋诗一首:“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巢。”此诗朱四前世便非常的喜欢,而亭林先生这个人,则一直是朱四心中的丰碑。所以朱四初次见面,便敢于将自己和两位皇子托付于先生教育;所以在这个明末清初的大时代里,思想家与大英雄,真的很多很多。亭林先生倡导的朴学,也是自程朱,陆王的理学与心学之后,让儒家返璞归真的真正教义,其影响至今已有三百余年。

    此后,朱四与他的两位皇子,便认真的做起了亭林先生的学生,至少朱四是在认真的做他的学生,可家里的那两个小魔头,如何做得好学生,那便是日后亭林先生的烦恼了。

    此后,亭林先生顾炎武,以其过往反清复明的贡献而被朱四擢升为礼部左侍郎、太庙奉常,与新任礼部尚书王船山一起,负责安排此次皇帝躬祭孝陵的礼仪。两人也一并入阁,王船山为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顾炎武为武英殿大学士,内阁次辅;顾炎武加太子少师、王船山加太子少傅。朱四的这种破格擢升,为得便是那永乐大帝谋臣姚广孝口中所说——天下读书的种子。只要天下读书的种子不灭,中华不灭;只要中华的志士仁人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怕牺牲、勇于反抗强敌,汉家铁骨不腐。拥有一身铁骨的传承人,便是夫子心中那文质彬彬的君子。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然而在中华历史长河之中,华夏存亡危难之际,振臂一呼的都是这样的英雄组合,这样的君子同道。想想汉初的刘邦、萧何、张良这样的团队,他们约法三章抛弃了暴秦苛政。想想大唐的武德、贞观与他们的凌烟阁,这些人励精图治,为我华夏开拓疆土,文武兼备、任人兼能,提倡道家又尊重儒术,厉行节俭、与民生息,完备科举,尊重边俗,是谓贞观之治、是谓大唐盛世。宋太祖、宋仁宗,哪一位不是在以天下生民为己任?这应该就是仁政、德政,这应该就是中华数千年的为政核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孝陵在神烈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山势跌宕起伏,陵寝有山环水绕,依唐宋旧制开山为陵又自有创新,垂范明清帝王陵制五百多年。央央五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不轻信神佛,却拥有着世间最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历代繁衍不绝,思想与血脉似乎会永远共同传承下去,这一特点,人世间再别无分店。

    有人想过为什么吗?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历史最为长久、思想最为悠远?我想这也许是因为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祖先崇拜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虽然朝代几经更替,但每经国家大事、每年不论四季,一朝又一朝、一年又一年都以祭祀为重。我们重视天道、重视人伦、敬天法祖、顺天而生、载物育民,我们正心修身——恭、宽、信、敏、慧,论心行事以仁义二字为本。齐家治国——内圣外王,以忠孝为核心。无论何地,哪怕天下财货都被战乱付之一炬;无论何时,就算强敌即将让我们亡国灭族。不言放弃、不言失败,只要我们还有后人活在世间,只要他们还记得我们光辉的民族文明,我们的民族最终还会是这个世界上的王者,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公元1651年)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七月中,举朝斋戒,三日后皇帝躬祭孝陵,奉嫡母慈圣王太后和生母慈安马太后,及后妃人等、并举朝文武重臣陪同。

    (本章完)

第343章 明月何时照我还(5)() 
终于到了这一日,来到了孝陵。在下马坊,朱四穿着一身青袍走下了素车,抢步过去搀扶下来嫡母王太后和生母马太后。同两位太后带领整个皇室及朝廷大臣走出了这一段路,走进了孝陵。

    入了宝城,过了明楼、碑亭,皇家在具服殿更衣后,祭祀典礼便要开始了。典礼开始后,两宫皇太后、后妃先要在陵殿左右设起的障屏后面暂时等待。导驾官引领着朱四到了殿左门外。随着典仪王船山的声音指示,祭祀礼仪一步步开始了,朱四跟随着典仪官王船山的唱声指引,被内赞导引官顾亭林引领去了拜位。执事官各司其事,随着奏乐声起,祭祀正式开始。奏诣者上前,内赞顾亭林导引朱四至香案前唱到:‘奏请皇上进香’。

    太祖高皇帝御座上摆放着太祖高皇帝的神主牌位,朱四上过三炷香后,跪行四拜之礼。随后便向太祖初献牺牲供品,典仪王船山唱祝文道:“维永历五年七月十三日,孝玄孙嗣皇帝由榔敢昭告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玄孙耻于祖宗万年之地被胡掳占据,更令太祖神位蒙尘,为期益迫,嗟万民谁顾?天命谁属?玄孙虽不肖,然家国社稷之危,敢不救耶?承蒙灵佑,国祚继兴。大明雄师百万,代行祖宗之愤,沙场所向披靡,今遂定大业,禹域渐清明。来日廓清中土,再造山河,匡复大义,诸将封狼居胥,八荒万国来朝。大明中兴,日月重光必将泽被万世太平,祖宗奠基之上定能国嗣永驻。玄孙仰荷天眷祖德,承嗣圣基,节序流迈、时维孟秋,谨以牲帛酆齐躬陵下,用伸追感之诚。伏惟圣慈俯垂,昭鉴尚享。”

    祝文读完后,内赞顾亭林导引朱四来到御案前,将祝文奉上,又导引朱四至太祖高皇帝御座前,献酒。又到了孝慈高皇后御座前献酒。众官全体跪拜,再献礼、终献礼。此后朱四退到了拜位之东,捧祝吊官先走出殿门,百官退到陵门外候驾,执事官撤掉祭品跟随,外臣全部退避出陵门。继而迎出两宫皇太后率皇后、贤妃、淑妃人等再近拜位前,由女官奏唱,两宫太后就位,行四拜之礼,女官捧香递上,皇太后上三柱香。上香已过,退后到拜位,皇太后跪拜,后妃跟随着跪拜,朱四也跪在了皇太后的左面。读辞官跪在朱四的身后,读辞后,奏乐响起、四拜之后,祭礼全部结束,众人走出殿门。

    苍松碧柳梧桐树,白日青天谒墓人。人们走回到来时的路上,空气比来时更为新鲜。行进在甬道的一边,朱四感觉自己的身形竟然比能够行走在道路中央更加阔步昂首,他觉得空气的新鲜是因为自己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走在甬道的一边是因为对祖先满心的尊重。将祭品分赏给了今日陪同祭祀的一众朝臣后,朱四告别了这些在门外远处等候圣驾的群臣们,陪同着两宫太后带领着后宫凤辇经正阳门、洪武门、承天门进入了紫禁城,大明皇室终于再一次回到了令他们神往已久的南京城。

    大明朝太需要一场完胜来摧毁敌人的信念了,所以刚刚结束的那场收复南京之战,胜利是干净而彻底的。堂堂的大明皇室也太应该有一个真正的家了,也许这次的回归代表着此生他们将不在漂泊。

    回到了皇宫后,朱四换上了朝服带领着皇后一同去参拜了两位太后,贤妃、淑妃、梅贵人与两位皇子也都随后朝服向太后见礼。朱四跪在二老的面前说道:“母后大人、母妃大人,儿臣曾经因为前方战事总会吃紧,所以‘行在’也总会因为战场的转移而转移。后来儿臣顾及母后、母妃大人的身体而请两位太后在桂林安养数年。可是二位太后又放不下儿臣,所以又不辞辛苦、不在乎屋舍的简陋粗鄙,一路陪着儿臣去了九江。而今日能够还都迎奉二老,全仗二位大人的福德绵厚,及祖上的余荫泽佑。既然我大明已经还都南京,自然日后二老和全家人都不用再陪着儿臣颠沛了。也许儿臣还会再次奔赴战场,但是这里会是儿臣心中永远的家;因为有二位母亲大人和妻儿在等着儿臣回来。”

    朱四的话和回到大明故都的现实,让两位太后非常的激动,慈安太后不断的拭泪,慈圣太后不住的点头。在她们的心中,自己的儿子就是一片天,可以撑得起她们的希望,撑得起这个家,还能支撑起整个大明江山。她们骄傲,所以她们哭泣;她们幸福,所以她们依旧哭泣。虽然慈圣太后也庄重的对朱四说了许多话,但是因为幸福太过于强烈,所以就连她自己都已记不清都说了些什么。

    在一片喜庆之中,还都的第一天就飘飘荡荡的过去了。无论多么令人激动的事件也只是那一刻,无论多大的艰难险阻也总会成为昨天。这回家的一天,漫过了五年前的轮回,又短促的再次成为朱四记忆中的惊鸿一瞥。这一夜,也许南京城的人们都会做同一个梦吧,至少他们今夜应该不再忧伤,也许还会有感动。朱四也做了一个梦,他只记得梦中的自己带领着御营大军披坚执锐,转眼却又和两个爱子奔跑在漫山的梅花之下,久久不愿停歇。那时的奔跑,孩子们还能听到他们的母亲荡在秋千上的歌声。苏裴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动听的连花儿都随着摇摆,穆清的琵琶还在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