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下辖343旅、344旅;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参谋处长彭绍辉;下辖358旅、359旅;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下辖385旅、386旅。
其中115师的林彪、聂荣臻、罗荣桓成为了新中国的3位元帅。
(二)。
上述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将,他们有的出自中山先生创立的黄埔军校,也是蒋委员长的“高徒”;有的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草莽英雄。但他们唯一的相同点,就是都是经过长征考验的铁的将帅,都是革命青山大学培养出的英豪。
如果说几位师长、副师长、政委是部队的灵魂、象征的话,那几位旅长更是令无数敌手胆寒的骁将,他们是:343旅的陈光旅长,10岁入学读过短暂的3年私塾,1926年,北伐军入湘。陈光所在的家乡-宜章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他成为农协会员。次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初,当朱德、陈毅率“八一”南昌起义的余部1000来人进至宜章,陈光异常兴奋,当即将“马日事变”后收藏的12支步枪献出,组建了一支农民赤卫队,然后配合红军参加了湘南暴动。曾率部浴血罗霄的原红二方面军主要领导者萧克将军解放后评价说:“陈光当时献出的12支步枪,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那时赤卫队武器很少,多是一些大刀梭标、土枪,能有这十几支步枪真不简单,对宜章暴动的成功,有着重大的意义。”
抗战初期,在林彪师长、聂荣臻政委的率领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山西平型关大战。一个月后,陈光和老搭档肖华一道率343旅于广阳再次设伏,毙伤日军千余人,取得了广阳大捷。次年3月,在林彪被晋军误伤,生命垂危,被接回延安,转送苏联救治。经中央军委提议,八路军总部任命陈光为115师代师长。
另有344旅的旅长徐海东,出生在穷苦的窑工家庭。原北伐老四军排长,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立大功;386旅的旅长陈庚,黄埔一期生,曾在北伐战场上救过总司令蒋介石的命;385旅的旅长王宏坤,王树声的堂弟,参加过黄麻起义,曾任红四军军长;358旅原定长征时红四师师长卢冬生任旅长,但未到职,旋由张宗逊任代旅长,旅长;但著名的359旅的旅长我们暂缓一表。
第二十七章一个师出了三位元帅(中)()
(接上一章)
(一)。
“花篮里花儿香啊,听我来唱一唱啊,唱一儿唱。如今的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359旅是模范。我们走上前,鲜花送模范。”
提起359旅,人们一定会想起哼唱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泥湾》;人们会想起王震旅长、王首道政委两位老前辈的丰功伟绩。怕是很少有人知晓359旅第一任旅长是陈伯钧。
1937年9月的一天,毛主席在延安请客。要知道在那个艰苦的时刻,毛主席请客也是极罕见的。毛主席这次请的客人是四川军政首脑刘湘的代表王干青和陈笃斋。
陈伯钧的二哥,任职川军的陈笃斋,是长途跋涉,特意赶到延安,看望离家十多年的陈伯钧的。正好陈伯钧去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就陪同毛主席专门宴请了刘湘的代表王干青和陈笃斋。席间,毛主席兴致很高,谈古论今,无比风趣。毛主席高兴的是,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但就是在人民军队内部,改编过程的种种问题,也不是像毛主席酒席间谈笑那样顺利。
而此时,在井冈山就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在长征中坚决抵制张国焘错误路线的陈伯钧担任了三五九旅旅长。当年陈伯钧在湖南军阀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后,坚决不离开革命队伍,他家中几个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哥哥非常着急,为了把他叫回来甚至发过“母病危”的电报。如今,陈伯钧的哥哥见到了共产党的领袖人物,看到了成长为八路军高级将领的弟弟,感受了延安朝气蓬勃的风貌,理解了弟弟当初的选择。
吃完饭,回到住处,陈笃斋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他向陈伯钧诉说了他对毛泽东和张闻天的印象,甚至打算长留延安参加革命工作。陈伯钧安顿好哥哥,又回到毛泽东住处谈工作直到深夜。
陈伯钧的二哥在来延安前,曾给光宗耀祖的弟弟写信诉苦要钱,而且在毛主席面前也诉了苦。
1937年10月,陈伯钧的二哥准备返回四川。毛主席为此给陈伯钧写来长信,并赠款300元。这在当时经济困难的延安,可以说是天大的巨款了其实延安当时只拿得出100元,另200元要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找林伯渠才能拿到。
毛主席还关切地问和他一样嗜书如命的陈伯钧,看书没有?可见陈在毛心中的位置。
毛泽东的细心关怀使陈伯钧感动而不安,而他的二哥,也一直记得毛泽东嘱托:利用社会关系,做些可能做的工作。直到1945年,他的二哥在陈伯钧不再显赫之时,仍硬着头皮在与我党做一些青年工作。
(二)。
但就在送走自己二哥的当天,生猛火爆的陈伯钧打了一个不听劝告的司机一个耳光。这在国民党部队怕是司空见惯,无人理会之事。但在我党的部队就是天大的事了。
两天后,中央军委来电,召陈伯钧去延安。10月22日,陈伯钧一到延安,就受到了毛主席严厉的批评。毛主席说,主要是关于打人的事,自我批评不够,留守部队开支较多;对同志团结不够;统一战线中太清高,不虚心等。
毛主席说他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主观性太强,客观性太差,此其一。其二是由于一切问题尚未完全提到原则性来看,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对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未确实了解并统一起来。
陈伯钧完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毛主席还是不客气地让他回去再深刻反省几天。
(接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一个师出了三位元帅(下)()
(接上一章)
(三)
还有一个关于陈伯钧的,流传很广、几个版本的故事,在江华、华君武的回忆中都有记载。那是在八路军改编后,即将奔赴抗日前线时,一位旅长到延安去见毛主席,递上了“少将旅长”的名片。毛主席先有三分不快。随后,毛泽东问了几个有关部队的问题,该旅长的回答令毛主席不是很满意,于是毛泽东斥之:“什么少将芝麻酱!”这件事发生在1937年秋,后来传遍了边区,而陈伯钧本人却直到1944年,贺老总来信质问,才得知。对陈伯钧来说真可谓是饱读诗书,不谙世事。
还有一个版本这样写到:红军改编后,也有个别同志自认为部队是“正规国军”了,自己是什么将军了,而忘了根本。从目睹的一件小事上,也反映出这一错误情绪。一天,八路军某师的一位旅长到军委参谋部来,他穿着国民革命军的将校服,趾高气扬、神气十足地要见“泽东同志”。那个样子,令人好气又好笑,一位同志“一本正经”地接待他,故意拉长声调地问他是谁?报了名字。接待的同志装作惊愕地说,红军里有位xxx旅长,没听说有国民党xxx旅长,并问他有无名片?他很潇洒地拿出名片。接待的同志拿着名片向毛主席报告。毛主席见了这位旅长,狠狠批评了他一顿。以后,毛主席还几次讲过这件事,以此来教育干部,说搞统一战线不能统到国民党那里去,不能学国民党当长官的那个派头。
不过,当时旅长有好几位,不一定就是陈伯钧一人有名片。而且以陈伯钧与毛主席无话不谈的熟悉程度,陈伯钧大可不必多此一举。
按陈伯钧本人的说法是,一九三七年秋,在他任三五九旅旅长期间,带领七一八团驻防洛川。当地是统战环境,该地国民党驻军最高军阶为上校,为了双方联络时我方办事人员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团供给处主任处主任刘华春主动给旅、团首长各印名片一盒,陈的名片为“少将旅长”,文年生的名片为“上校团长”。这样做是出于对工作的考虑,当时毛主席并没有批评过他们。
同时,也是在刚改编不久,原定358旅旅长卢东生,因不满同志对他提意见,说他有军阀作风,就决意辞职,要求去苏联学习。使得中央觉得有必要立即整顿部队高级干部的作风。
面对着可能出现的的我军高级干部,在改编后,奔赴抗日前线前,有洋洋自得,忘了自己是人民军队的一员的苗头,党中央、毛主席很抓军队干部的作风,是非常及时和有效的。否则,娇娇之气带到抗日前线,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四)。
向毛主席发名片的是不是陈伯钧暂且不论,但历史事实是:在毛主席和陈伯钧谈话后的第三天,时任党最高负责人的张闻天召见陈伯钧,当面直接批评陈有军阀主义倾向。随后,军委毛主席决定陈伯钧离职去党校学习。
(五)。
就这样,陈伯钧就在几天后就要带队走上抗日前线时,办理了交接手续。这位黄埔六期生,有着超常军事理论素质的战将,毛主席嫡系又嫡系的老部下,只能站在延河边,含着满眶的热泪,送别了出征的,个个斗志昂扬的战友。
但毛主席仍然时刻关心着这位井冈山的老战友、老书友,1942年5月,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之际,毛主席点名派陈伯钧到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负责作战事宜。1942年10月,陈伯钧被任命为385旅副旅长,协助王维舟旅长,驻防庆阳。
陈伯钧在以后的革命岁月中,除在解放战争中短期担任了兵团副司令、军长之职外,一直从事的是高级军事学校的领导工作。而原359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