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人龙招呼了弟弟,两人一人领到一个馒头,一人领到一个豆沙包,淡馒头吃不惯,就一人一半馒头一半豆沙包。他们的家都住在杭州,人龙人麟是堂兄弟,他们算是家境较好的孩子,平时家中热饭热菜吃惯了,难得在外面这样充饥,而且是为了国家命运去呼吁,年轻人的心中总是很有点豪情的。12月底的天气已经异常寒冷了,开水倒下来,已成温水、凉水,他们大口地喝着水,嘴里冒着白气,兄弟二人谈笑着,好像天底下只有他们二个大英雄一样。他们当时哪里想道以后岁月的冷酷。
施尔宜等学生领袖随后被浙大开除。同学们再一次被激怒了,于是就展开了驱逐浙大校长郭任远的“驱郭“斗争。
学生联合会张贴出:《驱郭(任远)宣言》
在宣言的后面,
“附:浙江大学全体学生签名立誓
我今慎重签名盖章于下负责表示不达驱郭驱李及其同党严杨之目的不止纵牺牲至最后一人亦必坚持到底此誓
大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立誓
教育系:
王瑞珍朱凤韶蒋宗绪等xx人
土木系:
徐世法马祖寿王人龙等xx人
机电系:
李寿衡张金潮朱润凤等xx人(选摘至此)
(二)
1936年1月22日,春节前一天,大批的宪兵和特务来到了国立浙江大学,正当学生们以为当局要抓人,商量对策之时,广播里公告,将有重要训话。
原来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带着大批宪兵特务来到浙大,召集全体学生训话。
蒋介石说,这个,你们是知道的,我是浙江人,你们大多数是我家乡的弟子,我是非常关心你们的,但你们现在这样的胡闹是政府不允许的。前面的事情就算了了,你们立即给我们复课,不能说到哪里是哪里,校长你们说驱逐就驱逐的。
大家按照商量好的办法不理他。也不说话,不表态,蒋介石也没有办法了,但蒋介石知道这个校长确实失去民心了。几年前被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的抗义学潮和群众运动;搞得蒋很被动。现在在他的家乡又闹学潮,不是后院起火吗?牺牲个把大学校长的前途;这在蒋的心中怕是最好的处理结果了。
不久,民国行政院免去郭任远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职务。浙大学生看似没获得什么胜利;但随着以后的历史进程来看;他们做出的驱郭行动获利太大了。
蒋介石派已任侍从室第二处主任的陈布雷物色新的校长人选。陈布雷的胞弟陈训慈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竺可桢。
(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寇进攻上海,杭州危急,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
在撤离杭州的时候,竺可桢又做了两件事,一是补发被开除的浙大学生会主席施尔宜的毕业证书;二是克服了很大困难,把杭州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共三万六千余册,转辗运到贵阳,抗战胜利后,又搬回杭州,保住了这份国宝。抗日战争爆发。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就开始筹划搬迁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事宜。据说,他找到当时负责图书馆的教育厅长的许绍棣,许显露出党棍的本色,根本不愿管此事。陈只得上报,并找竺商量。
陈训慈的日记中记载了其后他借钱及自己垫资运书的经历,还曾感叹:“无车无钱之苦,至此奈饱尝风味。”
文澜阁《四库全书》在经过江山时,有一车书翻到溪水中,现在一些书上还能看到水印的痕迹。
就凭保住了这份国宝这一点,竺可桢就可载入史册。
第五十二章别样的长征(1)(2)()
别样的长征(1)
(一)
1936年3月8日,竺可桢拜访侍从室二处主任陈布雷,同意就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一职,但提出三项条件:一是财政须源源接济;二是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三是时间则以半年为限。
1937年11月中旬,初冬的霜雾笼罩着浙江省西部的小城建德。几天来,城内的江边码头陆续停靠了很多客船,一群群年轻的学生下船后,走进建德城,他们的胸前都佩带着国立浙江大学的校徽。他们没有学生特有的欢歌笑语,笼罩着的只有仓促和压抑的气氛。
几天前,中日间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战败而告结束。11月12日,上海沦陷。杭州人开始四处逃难。位于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带着所能带走的图书仪器,举校搬迁到建德县。
(二)
建德古称严州府,又称梅城,是富春江、新安江和兰江三江汇合处的一座古城。国立浙江大学搬来后,师生员工加上家属有一千多人。办公室、教室、宿舍分散在城内各处。加上其它迁来的学校,建德一时成了学校城。以致课余饭后,街巷拥挤。
一时,街上全是浙大的学生了,吃饭学生们都是在街上吃的,因为学校里吃贵,街上吃比较便宜,一天一毛钱。刚从大城市里出来嘛,口袋里还有几个钱。
国立浙江大学迁到建德以后,消息比较闭塞,没有报纸。可是在战火纷飞这个年代里,人们最想了解的是战况如何。那么这个时候学校决定就办了《浙大日报》,当时就是仅有的收音机派两个学生,每天在那收听广播,然后把它编辑,用蜡版刻出来,连夜就印好。每天中午争相购买传阅,也成为当时建德城里面的一个热闹场面了。
从12月1日开始,每到中午,建德的一些当地人就会到街上去买一分钱一张的《浙大日报》,了解战事新闻。
稍稍安定下来,学生的好奇心又起来了。当地的老百姓告诉他们,说这个建德城墙的话,它建的时候,建成好像一朵梅花的形状,梅花是当时的国花嘛,王人龙和同学们下课以后就到城墙上去跑。
(三)
当时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是苏步青,那个时候,他们家人就是有七口人,一间房间住不下,所以两间平房,挤得不得了。苏夫人每天还要买菜做饭,那最小的孩子才两个月嘛,排行老五,常背在背上就到河边洗衣服。
有一次,苏步青的大女儿苏德晶贪玩跑到水中间去,就被水冲走了,苏妈妈很厉害的,她会游泳,她把背的孩子放下来跳到江里面去把大女儿抓了回来,后来苏德晶就很怕水。
而苏步青正在城中的那座小小的天主教堂,被浙江大学临时改作教室里,写他那一手工整漂亮的板书,学生们专心记笔记。这一年,35岁的苏步青已经在浙江大学任教7年。几天来,《浙大日报》上的战况让苏步青的心中充满焦虑。
上海沦陷后,日军迅速北上,分三路包围南京。12月13日,南京沦陷。6天后,《浙大日报》上刊登“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战火迅速蔓延,浙大的避难所建德已不能安居。几天前,这座小城,第一次响起了防空警报。
别样的长征(2)
(一)
人们常说乱世容不下一张课桌,当时浙大的师生遭遇就是生动写照。
南京沦陷的这天,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江西吉安、泰和两地进行了考察,准备为浙大寻找下一处避难场所。考察中,竺可桢得到江西省政府教育厅支援。经江西省政府会议决定,拨吉安县青原山和泰和县大原书院旧址给浙大。校址落实后,竺可桢立即返回建德召开校务会议。因为南京沦陷,大家开始担心杭州的命运,如杭州失守,浙赣线必将中断。会议决定,提前做好迁校准备,在寒假前撤离建德,迁往江西。
再次的迁校的决定让苏步青教授面露难色。由于妻子刚刚分娩,随校迁移,有许许多多的不方便。苏步青决定先把妻子和孩子送回自己温州平阳县的老家,温州在钱塘江的东南,日本鬼子尚未到达。然后他再跟随学校内迁。他的想法得到校长竺可桢的许可,并给苏步青两个月的假期去安顿家事。
苏家临走之前,竺校长专门找到了当时的浙江省主席朱家骅,请他写了一个手谕,就是通行证,说苏步青教授的夫人是日本的友好人士,沿途军警不得阻拦。
苏步青的妻子苏米子原名叫松本米子,是日本仙台人。苏步青留学日本时两人相识、相恋。结婚后,米子改随夫姓苏,并随丈夫来到了中国。由于自己的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苏米子也和中国民众一样,开始跟随丈夫流离失所,风餐露宿。这张特殊的手令,让苏步青教授对竺可桢校长十分感激,他用信封小心地包好手令,收拾好行李,送妻儿回老家。
苏夫人背着小的,苏步青呢抱着老三,老大苏德晶就拽着爸爸的衣服上,弟弟就拽着妈妈。每次吧,到一个检查站的时候,就有宪兵查。那时候弟弟小,怕吗,不是哭嘛,哇啦哇啦哭了,苏夫人就要哄他,哄他的时候啊,就习惯性地会露出一些日本人的样子出来,我们中国人嘛,鞠躬绝对不会鞠那么深。宪兵就会怀疑苏妈妈是日本人的间谍,还好因为有了个那个省主席的手令吧,就好办多了。
(二)
国立浙江大学迁离建德前,还有几位教授与苏步青一样,把家人先送回了尚未被日本鬼子占领的老家。
此时,校长竺可桢开始为杭州的命运担忧,因为那里还有一批他的学生。
不是浙大全校连书籍、教材都带着了吗?怎么还有学生在杭州?
原来那是南京沦陷后不久,由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奎斗组织的12名学生,参加了军事委员会所属的诸嵊新宁游击总队,这是浙大第一批入伍的同学。12月9日,学校派校车将他们送回风雨飘摇的杭州城,到游击总队报到。他们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协助炸毁刚刚建成通车的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铁路部分连接浙赣线,国民政府决定炸毁大桥,以延缓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