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样的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约瑟原名约瑟夫?尼达姆,1900年出生在伦敦,23岁时获得剑桥大学冈维尔?凯思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又以研究生物化学而闻名。31岁时他出版《化学胚胎学》一书,被称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在三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李约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还特意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才有的号:“十宿道人”,而中国人记住的则是他的中文名字:李约瑟。

    李约瑟在1942年到1946年的时候,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个会员,作为一个生物化学家,搞生物胚胎学研究的一个学者,那么被英国政府派到中国来,进行抗战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考察。

    1942年,李约瑟作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来到中国,援助战时中国的科学与教育。他亲自驾车,走遍中国大后方的十个省,访问三百多个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六个月前,李约瑟已经到过国立浙江大学,但只是匆匆路过。这一次,他是受校长竺可桢的邀请,专程到遵义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李约瑟是中国科学社的名誉社员。

    中国科学社是1914年,由赵元任、杨杏佛等7位中国留美学生发起。在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的竺可桢随后加入。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

第七十五章别样的长征(23)() 
国立浙江大学历经五次搬迁,最后落脚在贵州的遵义和湄潭两地,并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一定发展。校长竺可桢希望借助李约瑟,让世界了解流亡到大后方的国立浙江大学。留学过海外的竺校长深知,科学是要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才可能得到发展的。

    这一天下午,李约瑟按原定计划抵达遵义。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出现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李约瑟穿的是长袍,穿的就是当时中国人最常见的服装,蓝色的长袍,戴了付眼镜,个子很高,像个猿人一样的,当时他在英国人里面可能也算是个高个儿的。

    当晚,竺可桢校长设宴为李约瑟接风洗尘。席间,李约瑟对贵州遵义的茅台酒赞不绝口。后来,李约瑟爱喝茅台成为人尽皆知的事情。李约瑟告诉竺可桢,准备利用这次参加科学社活动的机会,在浙江大学考察三天。第二天,竺可桢便将李约瑟带到遵义以东75公里外的湄潭校区,参观理学院和农学院。

    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素有“黔北粮仓”之称。县城外湄江环绕,风景秀丽,当时的浙大师生曾为此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10月24日上午,湄潭北门外国立浙江大学的饭厅被布置成临时礼堂,四百多名师生挤在这里,倾听李约瑟的演讲。李约瑟演讲的题目是《科学与民主》,担任翻译的是教育系主任郑晓沧。竺可桢最小的儿子竺安也现场聆听了李约瑟的演讲。

    李约瑟演讲的内容当然也是超出了竺安的水平的,再加上是用英语演讲,当时竺安他们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英语;和现在的孩子们一样,口语并不行。但是在大礼堂听课,听李约翰做报告的这个印象还是很深的,也能听出个大意。

    演讲结束,竺可桢做简短的致谢词,随后便带着李约瑟到生物系考察。湄江边上,有一座名为唐家祠堂的院落,祠堂四周林木葱蔚,环境宜人。四年前国立浙江大学的生物系搬到了这里,但唐家祠堂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条件艰苦。

    按照当时国立浙江大学实验条件,坦率地讲,只能说是土法上马,也可称作因陋就简,没有自来水怎么办,就在唐家祠堂外面弄一个支架,上面放一个大木桶,雇一个民工每天要挑二十多担水,既沉淀了,又通过竹管引到了罗宗洛先生的实验室,谈家桢先生的实验室,贝时璋先生的实验室,生物系就是这样来解决水的困难。

    陪同李约瑟参观生物系的还有系主任贝时璋。李约瑟跨进唐家祠第一步后,便刻意放慢了行走的速度和力度,因为脚步稍重一点,这个实验室的地板就会颤动。如此简陋的教学条件,让李约瑟夫妇倍感惊讶,这里的生物实验室根本无法与他们所在的剑桥大学生物实验室相比。他们走进第一间实验室后,发现生物系的谈家桢教授正在与他的研究生围着几只五颜六色的瓢虫进行实验观察,内行的李约瑟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第七十六章别样的长征(24)() 
谈家桢早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摩尔根实验室留学时,就开始以瓢虫和果蝇为实验材料,研究性遗传学和进化论领域的相关课题。

    1937年,谈家桢被竺可桢校长聘为国立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刚入校门便随校一路流亡西迁。

    西迁这一路虽然艰辛,但由于国立浙江大学选择的校址多为乡村,也给谈家桢教授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另一种便利。

    当时浙大的教师,虽然没有很好的条件,但是他们充分利用了当地贵州所具有的现成的生物资源,学生们,下课以后,就到田野里面去捕捉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的材料,然后对这个材料进行深入地研究。

    终年雨量充沛的湄潭,瓢虫种类繁多,数量充足。城外的树林里、湄江边,经常能看到国立浙江大学生物系的师生们捕捉昆虫的身影。就在李约瑟到来之前,谈家桢的瓢虫研究终于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1944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在唐家祠堂的实验室里,谈家桢观察瓢虫入神,忘记了回家。天色渐暗,他点起煤油灯,继续观察瓢虫,一个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对于当时的情景,谈家桢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瓢虫的鞘翅上,由黄色和黑色所组成的不同斑点类型中,在它们的第二代身上,它们父体和母体所显示的黑色部分均能显示出来,而黄色部分则被掩盖住。这种现象以前实验中从未发现过,我为之兴奋。”

    谈家桢教授的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嵌镶显性现象。两年后,美国《遗传学》杂志发表谈家桢的论文《亚洲瓢虫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理论》,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摩尔根学说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由此谈家桢成为国际知名的生物学家。

    李约瑟来参观的时候,谈家桢正在对自己的这一发现进行论证。

    有形的物质条件和无形的物质条件都非常匮乏,都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生物研究,浙江大学的教授,居然做出成果来了。所以李约瑟是感到非常震惊的。他觉得他从当时浙大的这些教授,教师们的研究水平跟世界是几乎是同步的。

    当时生物系在国内也是声名大震的,人们说中国生物学界的三巨头,贝时璋、罗宗洛、谈家桢当时都汇聚在了浙江大学。

    湄潭的文庙大成殿是国立浙江大学的临时图书馆,李约瑟来到湄潭的第二天,中国科学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就在这里举行,出席大会的社员有39人。会上李约瑟作专题演讲《中国之科学与文化》,并聆听年会宣读的30多篇论文。其中数学系教授钱宝琮的学术报告《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之特点》,引起了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关注。

    会后,李约瑟专门拜访钱宝琮教授,深入交流中国古代科学。因为结识钱宝琮教授,李约瑟有了一个特殊的外号。

第七十七章别样的长征(25)() 
钱教授性格比较开朗,随便在什么情况下,都是谈笑风生。所以当李约瑟来的时候,他知道李约瑟名字叫尼达姆,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要记牢,这个人呢喜欢火腿,怎么会叫喜欢火腿呢?尼达英语读音是需要,汉姆英语不就是火腿嘛。

    钱教授是位名数学教授,他的英语远没有他的数学精确,他不晓得h不发音。他还认真的关照孩子和学生们,来的英国先生的名字叫想吃火腿,你们要记牢了噢!哈哈,教授也犯错啊。

    这一天,被称为“需要火腿”的李约瑟,与钱宝琮教授一直谈话到深夜。

    第二天,李约瑟即将踏上回程,就在出门的一刻,李约瑟突然做出一个临时决定,在湄潭多停留一天。

    这首先是因为浙大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做了和基本上世界上的科学前沿,能够齐驾并驱的工作,这他在国内其他地方很少看到。

    10月26日,暂住在湄潭卫生院的李约瑟一早起床洗漱后,就在竺可桢陪同下来到城内的双修寺,这里是浙大物理系所在地,物理系的两位教授束星北和王淦昌早已等候在那里。物理系与生物系同样简陋,转了一圈后,李约瑟情不自禁,感叹说:“在物理方面,因为限于仪器,工作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如原子核物理学、几何光学等,水平昮然是很高的。”

    参观物理系后,李约瑟又看了数学系,随后来到农学院。在农学院里,李约瑟第一次品尝到一种野果子,他称之“罗登义果”。

    罗登义是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教授。从1942年开始,他开始对贵州地区的170多种水果蔬菜的营养成份进行分析研究。

    罗教授发现的刺梨原是一种野果,它的维生素C的含量特别丰富,是当时他测定的,就是四川广柑的50倍,猕猴桃维生素C的含量是非常丰富的,但也仅有刺梨的1/9,也就是说它是猕猴桃的9倍。那么,这一发现,直接地影响到了后来贵州全省对刺梨的培育和开发利用。

    农学院是浙江大学里对遵义地区影响最大的部门。贵州全省以农业为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湄潭设立农业推广部,先后进行了马铃薯、番茄种植,黔北病虫害防治,西瓜试植,胡桃育种等推广活动。由于国立浙江大学的出现,遵义地区开始建立新的农业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

    李约瑟离开农学院后,带着妻子李大斐再次跑到唐家祠堂里的生物系实验室,与生物系的贝时璋、谈家桢等几位教授讨论生物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