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
时下,有的文章甚至直接把“文军的长征”和红军的长征相提并论,是否描写过度?这大概是有的文人,又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毛病了吧!
笔者以为,“文军的长征”一为以后海峡两岸的经济建设保护,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二保住了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三浙大的“文军的长征”和所有抗战中内迁的学校,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消灭中华文化的狼子野心!
今天的我们还不应忘记;在华北;29军学生团里有多少个准梁思成为了保卫家乡;为了能让后人们能在安静的环境里读书,自己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去和日本鬼子拼刺刀;从此长眠于青纱帐旁!
多少个春秋逝去,当每年的春天来临时,那夹杂着野草鲜花香气的风和孩子们清朗的欢笑声,都会从他们的身旁吹过、飘过。。。。。。
第二卷完
第八十一章迟迟未走()
一
秦爸爸秦妈妈在平津开战后迟迟未来上海的原因;和千百万普通爸爸妈妈的心情一样;就是想再见上小儿子家旺一面。家旺才18岁;刚参军不到半年;眼看就要冲上血腥的生死战场;怎叫父母能放心呢?多想当面再叮嘱他几句啊。
秦妈妈每天吃饭;都要留点;怕家旺忽然回来。到了七月天气热了;秦妈妈每天把留给儿子的饭菜用一个碗盛好;然后放在一个装着凉水的大碗里;好让饭菜迟点变味。
平津这儿越打越激历;兴旺和柳先生的信不断地寄来;当时邮路还好是通的;信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要他们赶快到上海避难;一家人在一起也好相互照应。
到了七月二十几号;北平城内外枪炮声也不断了。秦爸爸秦妈妈知道;再不动身;怕是就走不了了。他们多么希望中国的军队能打胜;那样两个儿子不是都能回来了嘛。
7月28日;他们刚刚吃完晚饭;家旺却忽然回来了。原来是家旺和佟麟阁副军长仅剩的一位警卫员,跑回已迁到北平城中的军部和董府报完信后,长官考虑到家旺家就在北平城里,又负了伤,同意他回家报个平安,但晚上10点前必须回营,有新任务,什么新任务?没有说。并且被关照不许向家人和亲朋好友透露南苑的战况,以免扰乱民心。秦家旺在军部医院包扎好受伤的头部,急忙赶回了家。
看着头上缠着绷带,大口吃着饭菜的小儿子,秦妈妈满眼的热泪,但又怕影响孩子,只好忍住不往下掉,和秦爸爸一起收拾行李。秦爸爸在一旁叹息:“唉!辛辛苦苦积攒了多年的书,一本都不能带走了。”说着,轻轻地抚摸着一本本书的封皮,又往箱子里放上两本书,但又被秦妈妈给拿了出来。
秦家旺刚吃完饭,正在看哥哥最近的一封来信,里面专门有一张是写给他的。哥哥在信中除了叮嘱弟弟督促爸爸妈妈早点离开北平到上海外,还希望弟弟有可能的话,到他的部队来,说一定能安排他。并把上海柳家的地址又写了一遍。柳家在哥哥结婚时和结婚后这几年,弟弟都曾去过,哥哥嫂子的房子也在旁边。但哥哥还是生怕他忘了地址。看完信,家旺对爸爸妈妈说:“对,书先不带了,您俩马上走,去上海,和哥哥他们会合。”
秦妈妈说:“火车肯定是挤不上了,老家的杆子叔不是有一辆胶皮大车吗,讲好今晚赶进城来,明天晌午我们就走。正好今天见着你了!”
老家的杆子叔家旺是认识的;是爸爸小时候在老家做小生意时;就在一起玩耍的赤膊弟兄;典型的华北庄稼汉。老家
不是靠近北平城嘛;杆子叔一家除了种大小麦玉米高梁外;夏天就卖点种的西瓜;秋天就卖点种的山药。爸爸当教师有工资了;就资助他一点;在城里找熟人买来了紧俏的橡胶皮轮胎;让他把木轮车改成了胶皮轮的大车;这样大大方便了他送货进城。家旺家每年都能吃上杆子叔家送的西瓜和山药等物。记得小时候每当天气变冷了,妈妈就会买回猪脚、杂骨什么的,把它们洗干净,煨上很长时间,最后再加上杆子叔送来的山药,白白的汤,糯糯的山药,那是小兄弟俩吃的最多的滋补品。也许这也就是兄弟俩个子都挺高的原因之一吧。
家旺不能把29军已在南苑被打败的情况告诉他们,只好加重口气说:“不,今晚杆子叔一到,叫他辛苦点,你们就走,不等明天晌午了。”
转眼家中的小闹钟指向了九点,家旺该回营了。秦妈妈从床头拿过一个小包袱,里面有好几块银元和一些钞票。她拿出几块银元,放在一旁,然后再扎紧包袱,递给家旺说:“你知道我和你爸也没有财产,这点钱还是你哥哥结婚时,亲家不要我们的钱,而多下来的。我们要到上海去了,你柳伯伯和哥哥吃喝终归给得起我们的。这点钱你带着,不是负伤了嘛,买点好吃的,补补!”
家旺说:"我在部队管吃管喝管穿;不需要;带着也是麻烦。你们在路上需要钱;别省钱;有好一点的车船就坐;只图尽快逃到上海去!"
秦爸爸秦妈妈听了家旺的话;觉得小儿子一下子长大了。他们非要家旺拿点;家旺拗不过;就把妈妈刚才拿在一边的几块银元拿了过来;起身向爸妈道别。
秦爸爸秦妈妈一路千叮咛万嘱咐地把家旺送出家门时,正好杆子叔赶着骡子车也到了家门口。憨憨的杆子叔正侄儿侄儿地和家旺打着招呼时,家旺把杆子叔拉到一边,郑重地对杆子叔说:"叔,今天晚上请您辛苦一点,无任如何把我爸妈送走出城!送完他们你也别耽搁,赶紧回家去!”杆子叔说“是啊,现在路上各种人车太挤了平常个把时辰的路,我今天足足赶车走了有3个多时辰。你看,太阳下山吃的晚饭,到现在才到。还不知道明天啥情况呢?是不是小日本就要来了?"见秦家旺不回答他;又说:"侄儿你放心,我一准马上送他们走!”
家旺离开家后;杆子叔立马帮着秦爸爸秦妈妈收拾好行李;转道门头沟往保定方向去了。
二
南苑惨败后;29军宋哲元军长此时保存实力的心思很重,他对张自忠师长说:"西北军是冯先生指冯玉祥一生心血所建,留下的这点底子,我们得给他保留着。此事只有你能够做到。二十九军现在战线过长,我们要把部队收拢起来,只有你能和日本人谈判,拖延一个星期是一个星期;总之拖延时间为上策!"
张自忠没法;只好临危受命,答应代理北平市长。临分别时;他对副军长秦德纯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是要成了汉奸了!"
29日凌晨;二十九军除留下四个团维持治安以外,全部撤走了。
第八十二章29军成为集团军?()
(一)
秦家旺赶回部队后,被编入冯志安部,老班长成了排长,他就接替了班长。他们和29军余部一起退到了保定一线。
宋哲元退到保定以后,依然幻想着张自忠将日本人摆平,和平解决事变,他能够有朝一日率军返回平津,继续做他的一方诸侯——小委员长。
但据张自忠不断从北平传来的消息,日军仍然在源源不断地从关外开来,战事没有结束的迹象。以后的一段时间,全国各大报纸开始追究丢失平津的责任,矛头直指宋哲元,南京方面也显得态度暧昧。宋哲元早就清楚蒋介石是擅于找替罪羊的,此时完全有可能将他推出去法办,借以卸罪于国人,因此非常担心,坐卧不宁。
8月中旬,宋哲元接到蒋介石召他进京的电报,忐忑不安,于是又派秦德纯代为晋见。秦德纯带回了意外的好消息。蒋介石对宋不但没有指责,反而慰勉有加,还同意将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第一集团军的编制是:将原来的四个师扩编为三个军,宋哲元为总司令,原三十七师和一三二师扩编为七十七军,以冯治安为军长;原三十八师扩编为五十九军,军长由宋哲元兼任,后来张自忠重返部队,由张自忠任军长;原一四三师扩编为六十八军,以刘汝明为军长。部队驻守津浦路沿线。
抗战刚开始前后,所谓国民革命军的编制是混乱的。有几路军:又称“路”,本是作战中临时编组的战役、战术指挥层次,一般在战后即取消。但是,国民党军在十年内战中却没有取消,而是把他作为一级正常的指挥层次保留下来,准备代替军这一层,但是由于派系复杂,也没能全部变成路军。国民党的路,从职务级别上来看,路军下辖的部队中有建制军的部队,应该是大于军的。但多数的路下辖部队只有师而没有军,这样路又相当于军。个别的路根本没有作战部队,是一个空架子,这时的级别就不好比了。
(二)
29军在打了败仗以后,反而要被扩编为集团军;这完全出乎宋哲元等的意料。按老军阀的思想,有枪就是草头王。他们又积极了一点起来。
按现在我们分析,蒋介石一是要对比较坚决执行他的不抵抗政策的29军一点甜枣,二是知道29还有点力量,而且和鬼子作战多年,经验丰富,把他们还放在防守津浦路的第一线,多少还能挡一阵,总比山东韩复榘的部队望风而逃要好,一石二鸟,甚至一石三鸟,这是蒋最愿意看到的。
(三)
但是不久南京方面就委任冯玉祥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津浦路抗战。宋哲元知道这是变相夺自己的兵权,于是称病告退,赴泰山休养。冯玉祥满怀雄心壮志来到第一集团军,发现过去的部属早已和他离心离德,根本指挥不动。萧振赢趁机到处煽风点火,拉拢冯治安,离间第一集团军将帅。9月上旬,矶谷师团开始沿津浦路向南进攻。第一集团军此时内部矛盾重重,诸将相互疑忌,于是一触即溃。不得已,南京方面将冯玉祥调走,让宋哲元回来收拾局面。
宋哲元回到部队以后很想有所作为,他主动向南京请求发动反击,进攻邢台。他的作战计划得到蒋介石的批准。没等到第一集团军各部进入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