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等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在蜜蜂洞被副官枪杀遇难。
项英与周子昆遇害前,还在躲藏的蜜蜂洞内下棋,谈笑风生。据他身边的人员回忆,项英还写下了类似回忆录的文字,对他自己这几十年来革命生涯做了系统总结。他还说,这次吃了国民党的大亏,以后要还回来。
叛徒刘厚总将两人杀害后,也没有得到国民党的什么高官厚禄,反而被关进了监狱。
皖南事变中,军长叶挺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牺牲。由于濂坑村的群众基础好,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来到这里。
项英他们在地下党的带领下,来到一姓姜的农户家。姜岳凡是地下党,能够充分信任。在姜岳凡家住了三天后,转移到了附近山上的蜜蜂洞。姜岳凡则担负着部分警戒任务。看到国民党部队进山搜查,他便在门口挂一件白色衣服,通知山上人员注意躲避,减少活动;国民党部队走了,他就在门口挂一件红色衣服,表示暂时安全,可以出来活动了。由于这里树密山陡,始终没有被国民党部队发现,然而,项英和周子昆却倒在叛徒的枪下。
按照现存的蜜蜂洞地形地貌来看,他们住的蜜蜂洞洞内比较狭小,只能睡4个人。于是,项英、周子昆、警卫员黄诚和副官刘厚总在里面睡,其余人在外面搭棚子住。
3月13日,在上面山洞里的,除了项英、周子昆外,还有副官刘厚总,警卫员夏冬青、黄诚。这天白天,周子昆叫黄诚到山头上去陈望、守卫,傍晚回到洞里。夏冬青到下面茅绷弄水洗澡,因下雨雪,被阻在山下。
这一天,李志高带了一些人去侦察情况,购买粮食。还决定第二天即3月14日清早由刘厚总、李馅和两人下山去找旌、径、太县委书记洪林联系突围过江的事。
夜晚,洞里点着蜡烛,项英和周子昆在地上划了个棋盘,用小石子作棋子下棋。据黄诚回忆,大约10点多钟,他对项、周说:“天很晚了,首长睡觉吧2”周子昆答:“小黄,你先睡吧,我们等一下就睡。”这天晚上,项英、周于昆的心情比往日轻松,边下棋边谈心,黄诚听到他们说过这样一些话;“找到了地方组织,去江北就快了。”“只要不死,总会突围出去的。”“这次我们吃了很大的亏,总有一天要把这个帐算回来。”
蜜蜂洞这处山洞里的地势外高内低,里面石壁上不断有水滴下来,地很潮湿,靠洞口则较干燥。黄诚挨着石壁先睡下,过了一会儿,项、周以及刘厚总也都睡下。四个人睡的位置,从里到外,依次是:黄诚、周子昆、项英、刘厚总。
深夜2、3点钟即3月14日凌晨,黄诚睡得正熟,突然被几声沉闷的枪声惊醒。
根据事后黄诚的描述,他当时是左侧身睡的,一支快慢机枕在头下。听到枪声后,便伸手去摸快慢扰,突然一道电筒光射在他脸上,他的右臂挨了一抢,紧接着又是一枪,只觉得头“轰”的一下就昏过去了。这一枪打在脖子上部脑壳下,子弹自有至左穿孔。刘厚总以为把三个人都打死了,炒走了他们的武器和经费,急急忙忙下山,去向国民党当局邀功请赏去了。
事发前一天晚上,项英、周子昆等人还点蜡烛用树枝做的棋子下棋,刘厚总在旁边观看。不料,到了下半夜,刘厚总下黑手枪击三人,将熟睡的项英枪杀,将黄诚击伤。附近的警卫员听到枪声后赶来查看,发现项英和周子昆遇害。因为曾遇到慌张下山的刘厚总,警卫员立即追击,但没有追上。随后,在老乡的帮助下,项英与周子昆的遗体被掩埋在附近。
第二百二十章为何不敢撕破脸?()
顾祝同及上官云相当天就下令从7日凌晨开始对茂林地区的新四军进行围剿。顾祝同则直到8日才正式通过电话通知蒋介石及军令部部长徐永昌等。他在电话中说明,新四军不遵指定路线北渡,而是准备南下然后东去天目山一带再行北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新四军“非向镇江一带渡江,参加攻击我韩德勤军,即系绝不渡江准备窜扰后方”。
当日,他并通过密电向总参谋长何应钦通报了上官云相的作战部署。正因为如此,在蒋介石的日记中,皖南事变发生数天后,其8日晚和9日才有和白崇禧等具体讨论应付办法的记述。他的态度自然是当即批准“积极肃清”。其内心里则估计战事不会过于严重,即所谓“中共决不敢在此时有所叛乱也”。
自8日顾祝同来电话后,第三战区不断有捷报传来,重庆军事高层中许多人兴高采烈,白崇禧等因此极力主张扩大战果,乘势向陕北、华中,乃至华北等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全面进剿。但这显然不符合蒋介石的想法,因为蒋最担心的就是与共产党的关系会全面破裂。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担心中共借机“扩大叛乱”。他深知国民党此时并无两面作战的可能。因此,他不仅对白崇禧扩大剿共范围的提议明确地表明了不同意见,而且在日记中直截了当地批评白称:“坚欲在此时消灭共党军队,此诚不识大体与环境之谈。明知其不可能而必强行之”。他再三表示:“对中共决以消灭其组织为主,而对其武力次之。”包括对已经被包围的皖南新四军,蒋依据以往的作战经验,也没有对顾祝同和上官云相的围剿作战抱以多大的期望,反而担心围剿不成不仅会根本破坏将八路军、新四军全部移过黄河的划界方案,而且会逼其分股流窜后方,留无穷祸患。故蒋得到皖南事变消息后,虽赞成“积极清剿”,但目的却还在以此来达到强制执行北移命令的意图。他明确表示:“对皖南新四军,余只求其遵命渡江。”“只要其求饶而能从命”,则尽可放其北移。且再度重申新四军应以无为地区为集结地,尔后沿巢县、定远、怀远以东睢州之线北渡黄河,进入指定地区。
直到顾祝同随后来电说明已全歼新四军军部,俘虏军长叶挺等之后,蒋才不再有其他表示。惟在军委会开会时,蒋对善后处置的态度仍与多数与会者的强硬态度不尽相同。与会者这时大都赞同白崇禧的意见,主张“取消该军番号,叶挺交军法(审判)”,蒋却因顾虑中共的反应而相当犹豫和慎重。
据徐永昌日记,1月15日上午在军委会会议上,除军委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祖和政治部部长张治中“恐与共党全面破裂主妥协怀柔”外,余均同意白崇禧的主张。下午3时再度讨论时,多数人的意见仍坚持强硬。徐永昌即明白宣称:只要不是军事上全面破裂,“政治上全破裂与国家有利,一、共党今日系以国民党打国民党,以中央法令制服地方人民。尤其能公开的活动,其阴谋与煽惑青年。破裂则当难再假借利用矣。二、共党两年来之行动早不因未破裂而少有顾忌。彼不以大兵加于中央军者,正为其假借中央法令也。正为其假借抗战以争取民众也。三、果不破裂,再假以一二年假借利用时间,其势力必至可以接受俄国正式接济,可以与敌伪正式停战媾和。今日已迟一年半,再迟恐不堪设想。”对此,蒋介石从始至终均未表态,会毕仍表示:“再考虑一夜”再说。
第二百二十一章撤销新四军的番号()
又经过一整天的反复斟酌,蒋介石到16日晚才最终下定决心,同意照白崇禧的意见行事。他对自己改变态度的解释是:“此虽违反我意,但事既如此,则应撤消其番号,将叶项交军法会审,彻底解决,以立威信,而振纪纲”。因此时“若无最后制裁决心,则以后中共看破我心理,彼更可藉外力要胁,而俄国之已允拨武器者,其亦必以此作为容共之要求。以后我之国权全操之于人矣。故乘俄械将运到未到之时,以表示我对中共制裁之决心,决不因俄国有大炮二百门、飞机二百五十架等大量武器接济之故而有所迁就。”
1月17日,国民党以政府军委会发言人的名义,宣布新四军“违反军纪,不遵调遣,且袭击前方抗战各部队,实行叛变”,故撤销新四军番号,将新四军军长叶挺交军法审判。由上可知,皖南事变及其撤销新四军番号的做法,实际上不过是事到临头,蒋介石为安抚强硬派军人,和刻意表现强势的一种应变措施罢了,并不是蒋有计划的步骤。对此,亦可以证之这时与蒋态度相近的张治中1945年11月7日的回忆。张在给蒋的上书中劝蒋不宜对中共动武时特别提到几年前的皖南事变,称:“三十年春间解决‘新四军’事件时,以职之判断,觉钧座对当时之措施实未必赞同,事实上等于事后之追认。”
很明显,蒋介石对皖南事变的发生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其对军方的剿共方案一拖再拖,一压再压,就是力图避免过早地引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其后虽批准军方的作战计划,也仍旧是以新四军不遵从北移命令为前提的,并非要蓄谋消灭皖南新四军。因此,蒋事变后更不赞成进一步扩大事态,甚至对白崇禧的办法也一直态度犹疑。其最终虽不得不追认事变的结果,表现强硬,内心里却正如毛泽东此前所估计的那样,“实则他们很怕内战,很怕根本破裂国共合作”,极力想要缩小事变的影响范围。
第二百二十二章犹如百万兵的声明(上)()
就在蒋委员长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没几天,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并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的身份发表声明,命令和声明如下:(节选)
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军长叶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此次奉令北移,突被亲日派阴谋袭击,力竭负伤,陷身囹圄。迭据该军第一支队长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