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呢,只是一部分,大部分朝臣还是表现很理智。
可以向皇帝提早立国本以安天下,但具体到哪个人却不能擅言,更不敢私下接触,否则用心就值得商榷猜忌了。
百官入朝,官家赵祯在宦官的簇拥下,出现在御座上,朝会随即开始。
首先发言的是天雄军节度使,河北路宣抚使李迪,作为外派归朝的大臣,且德高望重,先让他述职自然是有道理的。
李迪出班道:“陛下,河北边防稳固,并无不妥。然河北民生却一片凋敝,前年的蝗灾,去年的水灾,今岁又露出旱灾迹象,河北农户连续三年收成欠佳或绝收。
为赈灾,河北路各州县常平仓几尽耗尽,急需钱粮甚众,另外黄河堤坝加固也许钱粮材料。”
“先生辛苦了,河北路上报的奏疏朕已经看过,着三司主持调配钱粮之事。”赵祯对这位潜邸时就跟随的老臣十分尊敬客气。
“臣替河北千万百姓谢陛下。”李迪谢恩之后便很识趣地退下。
要钱!
所有人都听的清清楚楚,李迪这番话是要钱,要的合情合理。然而负责大宋财政的三司使却已经眉头大皱。
河北赈灾要钱,修黄河堤坝要钱,西边党项人的岁赐也在要钱,可钱就那么多啊,可谓是捉襟见肘。
果然,第二项议题,也是最重要的议题便是西夏岁赐之时事,宰相晏殊本来说话的声音不高,甚至有些低沉。
也难怪,本来没什么,但李迪提及河北路赈灾之事后,岁赐的问题一下子就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晏殊说完之后,垂垂老矣的章得象道:“党项人要岁赐银二十万,绢二十万,茶十万……”
尽管这个数字很多人都知道,可当说出来的时候,紫宸殿里还是一片耸动。
“陛下,党项人欺人太甚,断不可答应其无理要求。”立即有御史谏官出生反对。
参知政事贾昌朝干咳两声道:“此数值已是交涉后的结果,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等无礼之举自然断不可答允,唯岁赐必不可少。
本官已经和枢密院,三司算过了,若要教训西北猖狂的党项人,需要调动的兵马和耗费的钱粮远不止这个数。”
言下之意十分明显,我们已经据理力争了,这样的情况已经不错了,原本晏殊是要全部答应的,幸好我拦住了。而且我这是在给大宋省钱,要打仗的话,花费更为庞大。
有人道:“贾相公所言不假,但如此有失国体,党项人叛逆不敬,若不讨伐,而一味以岁赐安抚,实有损我大宋天威。”
“言之有理,但西北三战,将士用命,却战果不佳,阵亡的将士不计其数……如今西贼兵锋正盛,不可与之争锋。不若先以岁赐安抚,待我大宋边军修养重整,来日再行讨伐。”
不用贾昌朝出面,便有下面的官员为之辩解,岁赐只是一时缓兵之计,暂时多给点不算什么。
“敢问来日是何日?”曾驻守西北的范仲淹出面质问,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王师重整之日,自然是宜早不宜迟。”章得象的回答几乎等于没说。
“如此恐怕不妥,一味岁赐,一来于我大宋财赋收支不利,二来恐养虎遗患,反倒助长西贼的实力和野心。”这次发声的却是枢密副使韩琦。
“韩枢相,话虽如此,阁下也曾率兵伐西贼,然好水川战败……”贾昌朝毫不客气道:“如今再让尊驾率兵讨伐,就定能获胜吗?”
韩琦顿时涨红了脸,好水川之败是他所指挥,无意是个重大污点,难免为之语塞。
“当今西北,当以防守为策,但却也不能过分纵容西贼,岁赐安抚并非不可,但数额却不宜过大。”同为枢密副使的范仲淹出言赞同。
“范枢相,西贼兵锋强盛,这岁赐之事若不早允,恐西北再生兵戈之祸。”贾昌朝言之凿凿,背后又有晏殊等厌战重臣的支持,附和之人不少,范仲淹和韩琦顿时落了下风。
御座上的大宋官家赵祯始终只是听着,并不言语,表情始终波澜不惊,许久之后才淡淡问道:“众卿还有旁的谏言吗?”
当此之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欧阳修出列道:“陛下,臣近日奉旨主持四门馆考录之事,见到一篇上佳文作,请陛下鉴赏。”
第十五章 闻达于庙堂()
欧阳修这是唱的哪一出?
满朝文武正在讨论给西夏的岁赐问题,他突然让鉴赏四门馆的试卷是几个意思?
简直是不分主次,莫名其妙嘛!
很多人心里这么想,然抡才选士也是国家大事,欧阳修说的虽然不合时宜,却也不算错,还得看看官家的态度。
皇帝没有发言之前,其他人都不好冒然,否则就是君前失礼。
有心思通透之人不免在想,欧阳修是明理通达之人,怎么会信口胡说,行止无状呢?
所谓的鉴赏试卷恐怕不那么简单,也许其中还有旁的门道,还是先看看再说吧!
皇帝赵祯似也饶有兴趣,平静道:“哦,永叔认定的佳作,必定是精彩文章,朕自当好好鉴赏一番,呈上来吧!”
欧阳修取出随身的试卷,立即有内侍上前呈递,放到了御案之上。
赵祯接过试卷立即开始阅览,底下的大臣们看得分明,官家第一眼便眉头一动,神色也凝重了不少。
于是乎,众人纷纷揣测,这不简单是一份试卷,恐怕有非同小可之处。
半柱香后,官家赵祯意犹未尽地放下试卷,轻声道:“果然佳作,我大宋有此等才俊,朕心甚慰。”
呃,怎么顺势谈起了人才问题?
几位宰相,尤其是适才占了上风的参知政事贾昌朝等人神情不免有些不自然。
御座上的赵祯略微沉吟,平静道:“奇文共欣赏,如此佳作诸位卿家也看看吧!”
“陛下,上朝之前,臣让四门馆的博士们抄录了些许。”欧阳修不是时机地补上一句。
有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欧阳修这是有备而来,那么这篇文章就越发不简单了!
赵祯微笑道:“如此甚好,呈上来分发给各位卿家共同欣赏。”
很快,殿前的小黄门便送来了一叠子文稿,分发给当朝官员。众人接过之后立即低头诵读,想要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奇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当看到第一句的时候,许多人瞬间反应过来,为什么欧阳修这时候要弄出一份试卷来,原来这篇文章果然大有门道啊!
宰相晏殊看完文章后脸色低沉了不少,贾昌朝同样如此,几乎要吹胡子瞪眼。那边韩琦和范仲淹则露出了笑容,欧阳修这一手助攻着实玩得漂亮!
范仲淹叹道:“此文确乃佳作,论秦亡之失,见地堪比贾长沙的《过秦论》。”
贾长沙,贾谊是也!
汉时大学问家,著有《过秦论》一文,颇为人称颂,已经流传千载。这篇《六国论》已经能与贾谊的过秦论相提并论,足可见范仲淹给出的赞誉有多高。
文采明显不是讨论的重点,内容才是要害,这篇文章的要点是那几个字——“弊在赂秦”是也!
当年六国在贿赂秦国,那么今日的大宋对辽国和西夏又是怎样的行为呢?
大同小异啊!
昔六国给秦国割地赔款,今日大宋虽在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但失地不曾收回,每年还要送出去大量的岁币,这与当年的六国有什么区别?
结果呢?
当年六国皆亡,所以按照文章的意思,推导出的结论该是:大宋再继续这样下去,会有亡国之险!
危言耸听是肯定的,但岁赐策略是否真的存在问题,立即成为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即便是辩论占了上风又能如何?在这篇文章出现之后,那些厚重的岁赐无疑成为赤果果的贿赂行为……
这样做真的好吗?
而且官家虽然没有直接就岁赐问题表态,但是对这篇文章赞誉有加,是不是也算一种态度呢?
仔细想想,很多官员们都心里有数了。
但贾昌朝心里却不怎么是滋味,在这件事上他也算花费了很大力气,把晏殊几乎要全部答允的要求无理要求拒绝,只剩下岁赐问题,只要搞定便平安无事了,自己也算立下一功。
岂料横生枝节,本来已经理由十足,在庭辩中占了上风,却因为一篇突然冒出来的文章急转直下。
这怎么能行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六国论!
这篇文章是相当精彩的,字字珠玑,深度与力道都堪称绝妙,主旨更是于今日的庭辩无比契合。
说这是一个四门馆考生的手笔,贾昌朝是不相信的,如果说这是欧阳修连夜捉刀代笔,专门为针对自己而写的文章还差不多。
“欧阳学士,四门馆的考生学识着实惊艳,不知这篇文章是怎样的青年才俊所写?”
贾昌朝还是忍不住问出声,质疑的意味十分浓重,众人都挺的清清楚楚。
如果坐实了是欧阳修捉刀代笔,那可就是居心叵测,堪称卑劣了。
欧阳修笑了笑,轻声道:“已经查过了,作出此文的学生名叫薛纵,乃是东京五柳巷一个少年,年方十五!”
“十五岁的寻常少年…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能对史学了解的如此通透?考试之时怎么就偏偏写了这样的文章?”贾昌朝显然是不相信的,质疑继续,而且一连好几个问题。
欧阳修问心无愧,所以理直气壮道:“怎么不能?今日考试是让所有考生随意作文,可以论史言志,可以时文见解,甚至向朝廷献言献策。
此子虽只有十五岁,但文采出众,见识多广有什么奇怪的?兴许又是一个神通也未可知,当年晏相公文采斐然的时候可比他年龄小。”
大宋多神童,立国以来当真不在少数,尤其是宰相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