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继说:“我也是大汉臣子,也想解救天子。只是现在淮南实力不够,等到将来淮南足以北上灭贼,拯救天子,我也是义无反顾。”
名扬也仔细观察了一下袁继,他一脸看似轻松的微笑,但无法掩饰眼睛里的锋芒。名扬想起第一次与袁继相见的时候,那时的袁继还是一个忍辱负重仍严于修身的有志青年,质优良却不精于政*治。他是袁家这一代人里的佼佼者,论人,这个刚刚入世的年轻人好过袁绍袁术十倍,但论统驭之术,他甚至不如袁术,更不要和袁绍相比。
当然,人都是有进步的,现在的袁继会藏情,会心算,也敢于表达意见,甚至开始使用权谋,和名扬明争暗斗。权力是毒酒,明知有毒却要喝,越喝越好喝。
名扬随即向袁继告辞。
名扬走后,袁继召李丰来见,把刚才的对话向他描述了一遍。
李丰说:“主公,就把袁蒿和他的一万人留在东南。这个功劳依然算作袁将军的,并派人大张旗鼓地前去嘉奖。”
“金将军那里,我要不要嘉奖?”
“他私自调兵,原本就没有奉主公的命令,战功也与他无关。主公不必在意他,只管做自己的事情。我们要抓紧时间在这个冬天做好一切准备,开春便可以大展拳脚。”
“军队还掌握在他手里。”
李丰摇摇头,说:“他虽然在军中威望极高,但淮南大部分官兵都是先主公创建的,忠于袁氏,能听名扬调遣的最多不过五万。我们在这个冬天里,悄悄把他的亲信部队分拆到偏远地区去,再守住重要道路和关卡,一旦有变,只要能守住寿春,优势就在我们这边。”
“李大人可是又有了计策?”
“正是。但这个计策……主公还是不要听为好,就交予属下全权处理便是。”
袁继盯着李丰看了一会儿,便闭上眼睛,叹了口气:“李大人,到时请注意分寸。”
“属下明白。”
。
名扬离开郡守府,来到寿春闹市,东瞅瞅西看看,最后在一家馆停下脚步。这家馆是仿造现代的店经营的,既卖也租,店内还提供茶水和看的地方。一看就知道出自萧元的手笔。店名叫“静心斋”。这个时代,印刷术还未问世,洛云坞虽然掌握技术但严守历史原则不能外传,籍的制作水平有限,这种店几乎不存在。北方又洛云坞开了寥寥数家,萧元则在此处开了南方的第一家店。
名扬跨步走了进去。店中伙计一眼就看见了名扬,赶紧迎他到雅间。名扬摆摆手,说:“我不是来看的,我想见一见你们掌柜。”
伙计点点头,飞跑着上了二楼,不一会儿传来两个人的脚步声,伙计跟着掌柜身后又来到名扬身前。
这掌柜是一个中年人,一脸猥琐。之前萧元提过他,名扬知道他姓徐,喜欢读,自己也爱写一些故事,常有作送到茶馆供说人讲述。
老徐恭敬地向名扬行礼,问道:“将军找小人有何事?”
名扬说:“我来给你提供一些素材,你帮我写成故事,广为流传。”说着掏出一锭金子,塞入老徐手中,“这是酬劳。”
老徐激动地说:“哎呀,钱什么的就不必了,有故事就好啊。”说着,他把金子放入了袖子。
名扬便和老徐进入一个安静的隔间,名扬向老徐把剿匪的经历叙述了一遍。
次日,寿春城各个茶馆便开始流传名扬剿匪的桥段,老徐将名扬塑造成为一个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匪患汹涌,名扬却不惧艰险,带领五百骑兵七进七出,将四千土匪打得落花流水。更有他仁义纳降,袁蒿背信杀降的情节。
“月未满”的渠道四通八达,无孔不入,故事从茶馆传至街头,从寿春传遍淮南,名扬的声威响遍三郡,但郡守对袁蒿的嘉奖如石沉大海,没泛起一丝波澜。
正当名扬的事迹广为流传之际,他又去了寿春的戍卫大营看望士兵。
当年和名扬一起围捕洛云坞杀手的四个人都因功升职,洪权升为偏将,费勋和牛作金升为校尉仍在营中,李三则调至地方上担任校尉。名扬来访,卫戍营专门中军升帐迎接,在大帐中,名扬和军官们一一相见问候,见到洪权时,名扬多寒暄了几句,显得更为亲切一些。
名扬剿匪的事迹也已经在军中传开,没有人记得袁蒿带了一万人出征,只知道名扬以五百克四千的光辉战绩。有一些军官便开始吹捧名扬,夸赞之声不停,而另一些则沉默不语。
名扬看出来这是两派人,一派看出名扬的强势,便想着讨好名扬,另一派则是忠于袁氏,不想名扬太出风头。名扬在营中也没有多说什么,勉励了大伙儿几句,便要离开。
临走前,他见洪权刚好在身边,便低声说:“洪兄,你我共事一场,我觉得你是一个带兵的将才。有机会,我便把你,还有牛、李、费四个兄弟都调到我身边,咱们继续共事。”
洪权双眼一闪,下意识地想行礼道谢,被名扬阻止了。洪权明白名扬的意思,便只点头不说话。
名扬回城后,专门去看望了一下“静心斋”的老徐,夸赞他的文笔。老徐笑道:“若是将军还有好的事迹,尽管来告诉小人,小人竭尽所能,也会把故事写好。”
名扬拍拍老徐的肩膀,说:“你放心,以后要写的东西很多。你尽快带几个徒弟出来,我已经吩咐萧元收集咱们‘月未满’做的各类善事,很快就会送到你这里来,由你带人写成各种各样的故事,传播出去。”
老徐激动地泪流满面,握住名扬的手,说道:“没想到我荒废半生,还会有被重用的一天。”
“你正是建功立业的年纪,有人马背上争夺天下,有人则以笔为刀,也不失为英雄。”名扬开始给老徐打兴奋剂,描绘美好未来,“以后你的‘静心斋’将遍布天下,这里将不仅仅是一个藏、读的地方,更是创造梦想、传播神奇的地方,天下话语集于一堂的感觉,你自己想一想。”
老徐想象不来,但听起来很带劲儿。名扬也不再解释,先让老徐开始一步步地做起来。名扬早就有这个想法,那就是创造自己的媒体,传播自己的舆论。这一切,都从制造新闻开始。
本文来自看罔小说
:
第二三九章 风波不止()
名扬剿匪的舆论声势还未消去,淮南郡内就又出了大事。
中部的沅县及钟离县境内的大片林场发生大火,火势难以控制,已经吞没了十数各村庄,进而威胁到两个县的县城。两县都急发求援信,要寿春派兵救灾。
名扬在郡守府之前就收到了信息。这个林场原本是“月未满”的产业,最近交割给了官府,由官府经营。这是淮南最大的林场,却发生如此不幸的灾害,经济损失就不提了,一旦无法控制,烧掉两个县,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袁继召集文武商议对策,名扬当仁不让,请缨带兵救灾。
李丰还是用老借口阻止名扬带兵前去。
“金将军,你是三军统帅,怎可亲自带兵?”
名扬心知,就算自己举荐赵云或任永前去,他也一定以两人守土责任重大而拒绝,便不答话,看他如何谋划。
李丰见名扬不反驳,便继续说:“派一偏将带并前去即可,我看袁氏宗族中就有合适人选。”
袁继故作不知,反问道:“郡丞大人所指何人?”
“袁珑将军。”
“珑弟太年轻,恐怕难堪此任。”
李丰笑道:“此次大灾损失重大,灭火之后须得迅速安抚人心,主公若派宗族前往,可安定人心,此一;袁珑将军已在军中历练过,有经验,未来也是可造之材,应借此机会锻炼,此二;年轻不是问题,再派一得力人选辅佐即可,我想……”
名扬突然插话道:“卫戍营最近,容易听调。不如从卫戍营也派一偏将同往,辅佐袁将军。”
名扬如此一说,李丰便不再继续往下说。袁继也不得不转过来问名扬:“将军可有人选?”
“之前随我办理暗杀案件的洪权,沉稳干练,又久经沙场,是合适人选。”
袁继又看看李丰,李丰垂下眼帘,沉默不语。袁继点头,说道:“就这样,事不宜迟,宣袁珑和洪权到郡守府听命。”
不多时,两员将军先后到达。这个袁珑和之前派出去的袁蒿看上去大不一样,袁蒿一看就是各草包,而袁珑精神抖擞,满是干劲儿,只是脸上光滑细嫩,一眼就看出了他的青涩。
袁继说:“珑弟,命你率两万人马前去救灾,当务之急是灭掉大火,之后就地安置灾民,重建家园。洪权,命你辅助袁珑。”
两人一起领命,袁珑领了兵符,带着洪权离开郡守府。
会议随即散了。
袁继又偷偷令李丰绕回府内,问道:“金名扬又安插了一个洪权,你怎么看?要紧吗?”
李丰说:“不要紧,反而把洪权调出寿春更好。”
袁继说:“你一定要把救灾物资及时送到,将伤亡减至最小。否则,我心难安。”
李丰说:“请主公放心。此事本也与主公无关,是天灾。”
。
上一次,以剿匪为名,袁继派出袁蒿带一万人马去了淮南东南部。刚好有成荫遇险,名扬才有机会带五百人去把流匪剿灭,在民心上扳回一城,但袁蒿那一万人控制了东南已成事实。
这一次,以救火为名,袁珑带了两万人去了中部林场,等火灭了之后,这支人马必然就在那里驻扎下来。
可以想象,以后还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李丰的目的就是把部队分散。一旦有事发生,忠于袁氏或他的,便可掌控一地;即使不忠于他们,部队也已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也更容易防范。
自从到了淮南,整天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玩的都是套路,没有半分真诚。还真不如在徐州、幽州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