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温体仁出任内阁大学士以来,攻击他的事件已经发生过几十次了,攻击他的人上自大臣,下至庶民,攻击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温体仁是靠和东林魁首钱谦益撕破脸皮,经过激烈斗争才得以晋身内阁的,因而一直被东林一气视若仇敌,因此他不断受到言论攻击,反而越是这样,却受到了崇祯的特殊宠眷。
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没有一个内阁辅臣能像温体仁那样任职长久。在其他49位阁臣中,除了周延儒先后两次入阁总共5年多时间,前期的吴宗达在阁近5年,后期的陈演在阁近4年之外,其他人多则两三年,少则几个月,很少能多年安居于相位。
而温体仁几乎做了整整七年辅臣,四年首辅,创下了崇祯时期的最高纪录。
而他能在阁臣特别是首辅的位置上坐得如此长久而稳固,又体现出崇祯对他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
崇祯对于温体仁最为欣赏的地方是他的“孤立无党”。
这其实同温体仁的性格有关。温体仁为人阴沉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在朝为官数十年,没有一个挚友,也没有什么可靠的心腹。因此,在历次内讧中,同他结成同盟,为他充当党羽的,都是为了一时的利害,过后就可能与之反脸,很少有人能够同他长期合作,更谈不上关系密切。
对于一个高级的政客来说,这很难讲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在明末朋党交哄、勾肩搭背的官场上却是十分难得。
崇祯从小受到魏忠贤的影响,极其痛恨朋党勾结、串通一气,因而对温体仁的孤立也就特别看重。
按照崇祯的思维逻辑,只有孤立者才会全心全意地只依赖他一个人,满腔热情地为他办事,才是最可靠的忠臣。
除了孤立无援之外,温体仁还有一大优点,就是清廉不贪。
由于少有交往和内心的孤傲,温体仁很少接受贿赂和常例以外的馈赠,居首相多年仍然相当清贫。
这一点,连杨乐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他一直找不到搬倒温体仁的原因之一。
攻击温体仁的人在各种问题上捕风捉影,吹毛求疵,却闭口不谈当时普遍存在的贪贿问题。
文不爱钱,武不怕死,就是忠臣良将。
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尽管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中已经被动摇,但在一直讲求廉政的崇祯心中却还是有相当的影响,因而清廉也成为温体仁得到崇祯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孤立和清廉之外,温体仁就像换了一个人。他不贪财,却极重名位和权利。他把钱谦益和周廷儒赶下了台,自己做上了内阁首辅之位,提拔自己的亲信,祛除异己。
杨乐杀了他,他可是朝中的内阁首辅大臣,绝对是一等杀头的大罪,只是杨乐已经畏罪潜逃,不知所踪。
崇祯微微叹了口气,望着池子里摇着尾巴抢食的小鱼,心中一片戚戚然,杨乐的背叛,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大的几乎让他痛心疾首,喘不过气来。
不过,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内阁首辅的人选需要尽快重新任命。
只是,宫里的谣言四起,温体仁一死,那些曾经被压迫的又把陈年旧账翻了出来,攻击的奏折从来没有断过,垒成了厚厚的一匝。
钱谦益也借势加了一把火,东林一派乘势不依不饶地追究起当初温体仁的过失,而且把过去的一些是非也重新搬了出来。
这样造势,无非还是盯上了内阁首辅的位子。
崇祯皇帝早厌恶了东林一派,脑海里却没有更好的人选,只能采用枚卜之法(抓阄),点用礼部侍郎刘宇亮为礼部尚书,佥都御史薛国观为礼部侍郎,并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首辅为张至发。
张至发算是走了狗屎运,从外僚直接进入内阁中枢,但他并无所才能,只是一味地遵循温体仁之时的旧制,但在机智和眼色上都赶不上温体仁,根本揣测不出崇祯的真实用意。
因此,崇祯对他谈不上眷顾。
就这样,大明王朝重新更换了人马,继续在飘摇的末世里前进。
三艘巨船从渤海湾的葫芦岛出发,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天的海上航行,终于看见了台湾岛的模糊轮廓。
宁海花拿着一件厚实的外衣,从船舱走了出来,然后披在杨乐身上,轻声道:“外面风大,还是回舱里歇息吧?”
杨乐微微一笑,伸手握住宁海花冰凉的小手,道:“海上一路颠簸,让你受苦了。”
宁海花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心里却感到幸福和甜蜜,柔声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走到哪里,我就跟你到哪里。”
杨乐伸手将她拦入怀中,回头询问蒋大鱼道:“还有多远?”
蒋大鱼此时已经跟着杨乐,做了他的亲身侍卫,熟悉航海的他,立即回答道:“大人,再过十海里,便到了。”
杨乐点了点头,命令船队加速前进。
三艘巨船终于在台湾岛的港湾之中停了下来。
明朝曾经在距离台湾很近的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而在台湾并没有设置任何的权力管理机构,只由当地的土著人自由管理。
台湾的土著人首领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虽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赛德克族人,但是经过大陆多年移民的同化,也学会了汉语和礼仪。
因为他的土著语的名字叫赛德道巴塔,他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汉名,叫王赛德。
上一次,杨乐下江南之时,收服了郑芝龙,替台湾人民赶走荷兰海盗,因此,台湾人民对杨乐感恩戴德。
再后来,杨乐离开台湾,郑芝龙却留了下来,帮助赛德一起训练和管理台湾岛上的渔民。
赛德和郑芝龙,以及早就提前到来的朱兮兮、慕容寒雪、以及诸葛师还有一些大明铁卫,齐刷刷地站在栈道上施接杨乐的到来。
见过面,赛德立即引领着杨乐走向他的王宫。
台湾的建筑有大陆式房屋的特点,另外还混合了土著建筑的泥土风格。
如果单看房屋建筑的话,这个王宫建筑群并算不太大,甚至赶不上明朝的一个小小的王爷府,不过一栋栋房屋虽然算不上高大,但风格十分独特,大多数都是由青竹建成,冬暖夏凉,建筑遮掩在各式各样的热带雨林树木中,走在其中的小道上,十分清爽宜人。
王宫的前面是一块平整的广场,面积不大,方圆不过数千平米,正是专门训练军队的练兵场。
场地中许多台湾士兵正在操练。
赛德引领着杨乐、马虎、薛云等几个人匆匆穿过点兵场,进入了宫殿的大门,绕过正殿,走向旁边一所偏殿。
“杨将军,请入座。”赛德把杨乐请进会客厅,众人相继落座。
第212章 前程谋划在心中,决议收复台湾岛()
对于杨乐离开大明的事情,赛德早已经听说了,杨乐此番前来台湾,定是另有谋划,落座之后,赛德压不住心头的疑惑,很隐晦的询问道:“不知杨大人以后有何打算?”
这个疑问,也是其他在坐的所有人的疑问。
前途,是每一个人所关心的问题。
杨乐离开大明,要么投靠清朝,要么自立为王,更或者隐姓埋名,去过一种隐士的生活。
以他们对杨乐的了解,投靠清朝是不可能的事情,隐姓埋名也就不会把他的家底都带了出来,唯一的可能就是自立为王了。
杨乐扫视了一下在坐的各位,有郑芝龙、袁承焕、高迎祥、马虎、薛云、诸葛师,这些人都愿意追随于他,对于以后的谋划,确实应该有个明确的交代。
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心中长久一来的想法说了出来:“诸位兄弟,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信任,现在王朝的气运如何,我不说,诸位也都十分清楚,现在朝中许多人都在谋划后路,既然你们选择跟着我,我也跟你们说句实话,对于将来,我的谋划在海外!”
“与其窝里斗,不如抢地盘!”杨乐握了握拳头,转过身慢慢坐下,继续说道:“自古以来,拳头硬才是硬道理,当下之急,是要在这里建立新的根基。”
“当然,首先要攻下被红夷占领的热兰遮城,以及澎湖列岛,加上福建沿海,把这些地方连成一片,制定新的制度和法规,实行新的海上贸易法令,诸如这些条令,我会一一书写出来,公布于世。”
“总起说来,我要做的,是开疆拓土,建立一个新的海上贸易帝国!”
听到杨乐的这些话,诸位首领的眼睛一亮,对于将来的前程在心里面也有了底。
马虎犹豫片刻,才小声道:“大人,兄弟们想知道,您是否有另立旗杆的打算?”
另立旗杆是很隐晦的说法,杨乐率领过来的部下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曾经在深夜闹哄哄地聚集在外面的大堂里,大家心照不宣,没有一个人说出自立的话,此时,马虎既然说了出来,杨乐知道躲不过去,这也是迟到要面对的问题。
他再一次站起身来,沉默片刻,才开口道:“你们心里的想法,我都清楚,但是如今时机尚不成熟,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大明,远离了朝廷的中心漩涡,但我的心,依旧向着全天下的老百姓,但凡战争,花的都是银子,苦的都是老百姓!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但有些时候,还非要战争才能让天下太平。今后若有机会,我会那样去做的,我要建立一个新的华夏帝国!一个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的帝国!一个不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帝国,一个纵横四海的帝国!”
“这就是我的愿望,一直以来的心愿!”
说完这些话,杨乐喘了一口气,一副波澜壮阔的蓝图荣绕在他的脑海里。
而且,这些话他曾与诸葛师说过,诸葛师一直跟随着杨乐,为他出谋划策,如今彻底成了杨乐的背后幕僚,杨乐以前告诉过他,说想要开创一番大业,不过,有些晦涩的名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