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那一片片葱绿,正在挖水渠的汉子们仿佛看到了希望,干起活来那是意气风发,当然,还时不时的拌两句嘴,‘我的比你的长势好!’‘俺的先发芽!’什么的,笑闹几句,奋力挖渠。
这期间,竟被夏莹莹找到了一把手枪,还有二十发子弹,小倍数的望远镜三十多个,天文望远镜一台。
天文望远镜还好,发现的地方看样是一个老板家的男孩的卧室。
那普通的望远镜,竟是在相邻的两家工厂的宿舍找到的,还是一个男宿舍,一个女宿舍,互相偷窥?还就不到一百米的距离,也不怕被发现了?太明目张胆了吧。
这两样都是张震给夏莹莹画了图让她找的,如今终于有了,张震也踏实不少。
手枪可以防身,这望远镜嘛,大明虽然现在也有了,张震不相信他们的还能比得过后世的倍数,清晰度肯定更没得比,尤其是那天文望远镜,能放大一百倍,可以观景的,让你走近十里又何妨!
这期间也有一件诡异的事,是有一天张震从工业园出来,抬头看到了他怎也无法相信的一幕,天上竟然有雾霾,还是持续两天,那感觉,张震都以为自己穿越回去了。
他只知道明末是小冰河时期,冬天特别冷,这秋末冬初有雾霾,说出去谁信啊!
随着第一场雪下来,南阳镇上也瞬间冷清了,运河上都没几条船了,大多数船只都去南方避冬了。
一波又一波的寒流吹过,刚结冰没几天就骤降到零下十几度,穿着古代衣裳,张震怎么都感觉四处进风,实在冷的够呛,他找了根温度计拿出来一量,靠啊!零下二十一度!
自己家在西北面二百来里,从小到大二十多年也没经历过零下二十度啊,这就是小冰河吗?这还没到三九呢。
好在工业园里七家服装厂有一家就是做保暖内衣的,张震穿了两层,想了想,还是没敢给佃户发,就是带着张黄河夏仲勇,沿着冰面到了困龙滩,给疍人们送去了些,交代好每人两件,不可张扬。
夜长了,张震也更有时间在工业园待着了,他也开始着手培养工人了。
包括夏莹莹在内,人人都必须学习,什么机械制图啦,加工工艺啦,机械材料啦,反正机械厂里能找到的工具书,他一样样的深入浅出的教授。
从汉字数字到各种符号,从到简单的图纸到识别各种材料,对这九个学生,张震算是倾囊相授。
就算学不会也不要紧,张震还有个大杀器,比填鸭式教育更简便的方法,没错,那就是流水线作业。
这世上应该再没有比流水线更枯燥更机械的了,每天同一道工序重复几千甚至上万次,照着葫芦画瓢就行,根本不用动脑子。
幸好九女都挺聪明的,又争宠一般的,一个个拼了命的学,不会的喊一声‘主人,我不太明白!’根本不用张震费心,听懂了的女孩七嘴八舌的一阵灌输,不明白都难,除了夏莹莹,谁都没有贴身受教的机会。
第49章 大明第一枪!()
这可是一个工业园,里面的机械,小到普通的钻床,大到几百万的五轴加工中心,机械加工类的机械很是齐全。
当然了,张震虽然是万能工,也只是手工操作机械的万能工,除了车铣刨磨插拉钻这些,简单的数控编程他会,却不精通,这加工中心的编程更麻烦,必须从头学起,很是需要恶补。
众女学习的认真,进度也快,张震开始着手让她们熟悉各类机械了。
单就这机械行业,相比男人,女性处在绝对的劣势,无论是人数还是薪资,从业人数的比例怕是都不到十比一,但是在有些方面,女孩本身的天分,可是男人怎么都比不上。
就比如那氩弧焊,女性的心思细腻加上气息较匀,如果是个性子如水般的温柔女孩干这个,很容易就能成为氩弧焊高手,就那十比一都不到的从业比例,最厉害的氩弧焊工的性别比例却是五五开,这个根本没得比,不服不行。
还有那仪表车床,更是非女工不可。
那小床子张震一个手指头都能勾的刀架托板飞退,这仪表车床,张震干了这么几年一共顶过两天班,别看机床小工件小,可是把张震累了个够呛,等那女车工回来,张震感觉脱离苦海一般。
张震一样样手把手的教授,女孩们一种接一种熟悉各种机械,并且看她们的表现,记下谁适合哪个,将来好进行简单的流水线作业,毕竟流水线的精细化分工,才是最能保证质量的办法。
工业园内温暖如春如同一个巨大的恒温车间,外面的世界可就寒风彻骨的要人命了。
本就是连年灾荒,对灾民来说,春秋天最好熬过,逃荒的途中也容易找吃的。
旱灾严重的夏天倍加炎热,根本走不得路,也容易染上病患瘟疫,有相当一部分灾民是死在盛夏的。
而最最难熬的,那就是冬天了。
万物枯萎,冰雪覆盖大地,连那草根也难挖掘,又一个个衣不遮体,饥饿的身子根本扛不住严寒,许多人不是饿死就是冻死,根本熬不过年关,要不怎有‘年年过年年年难过愁何年能过无过年’这话?
正是张震在外量过温度的三日后,连续两夜的大雪,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原野上,不少步履蹒跚的人们,也有拖家带口的,一旦倒下,那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张震吩咐一声,夏仲勇夫妇很快找来十余位妇人,刷洗好院内的大锅倒水下米,夏仲勇和张黄河去村外搭了个棚子,准备舍粥济民。
这舍粥也有道道,按着杨翰林的说法,这粥太稀了太稠了都不好,太稀了于自己名声不好,太稠了容易让灾民驻下,并且会越聚越多,再有家业的主儿也能给吃穷了。
简单来说,就是饿不死他们能送走就行。
张震此时虽然善心泛滥,此时也想尽早把路过的灾民送走,不为别的,他是怕灾民驻下之后,再把盖在雪地里的麦苗给祸害了。
那可是来自后世的杂交小麦,这世上独一份的优良品种,再培育还不知要几年呢,万一被扒出来吃了,自己上哪哭去?
人命不如庄稼,听上去挺残忍的,这救少数人一时和救天下人一世,就和后世撞死一个人还是撞死几个人一样,有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背负着道德信仰什么的,不管有没有被道德绑架,都要做出取舍。
最终张震还是选择了杨翰林的提议,只是那米粥稍稍浓稠些,除此之外,每人再给一两重的一块馒头,毕竟这可都是一条条人命,良心上怎也过不去。
一碗粥,一小块馒头,这些肯定吃不饱,哪怕是孩子。
灾民们也有哭求再给些的,无奈张震回了大院,夏仲勇张黄河两个那是坚定的执行主公之命,多一点也不给,那叫一个铁面无私。
佃户们有了张震给的银子,家中早备下粗粮,准备好过冬了,看到灾民源源不断,顿时也慌了神,事关他们的收成,当然更紧张了。
八十多个汉子聚在一起,一合计,每日提心吊胆的生怕麦苗被人吃了,这也不是个事,还是轮流守着田地比较放心。
商量之后,主动来找张震借了湖边的工坊暂住,反正也没来几个工匠,建好之后就闲着呢,现在的研发都在工业园里,张震很痛快的就借了,还在村头第一户人家租了间偏房,好让他们两头看着,更是准备了两面铜锣方便传讯,确保万无一失。
除此之外,外面再无大事,整个冬天张震在工业园内一边培养学徒,一边研究枪械,顺带的还给一辆铲车和一辆叉车装上了装甲。
单说这枪械,现代化的步枪手枪短期之内是不可能的,单单一个金属弹壳都能让张震头疼死,制作容易,量产可就难了。
火绳枪更是想也不用想,直接被他淘汰了。
然后就是燧发枪和击针枪了,相比燧发枪,还是击发枪比较现实一点。
其实那击发枪已经算是现代枪械了,身为后世人,张震领先三百多年的见识,那还不是想怎么改进怎么改进,只要觉得有用的就往上加。
第一就是刺刀了,装上这东西,近战也有还手之力不是,不然一把没有弹药的火枪,面对大刀长矛,怕是连根普通的烧火棍都不如。
第二是准星,大明的鸟统受限于加工技术,开火后只是方向对,根本不知道打哪,自己可是用机床精镗的枪管,不说指哪打哪,那也是8九不离十,没个准星怎么行?
第三个也很重要,就是那锥形铅弹,球形的蛋形的都钝的要命,怎比锥形带尖的更有穿透力?
对张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装弹了。
大明的鸟统,一分钟能装弹两次就不错了,还是前装弹,先叙进去火绳,再倒进去火药,然后把铅弹塞进去,再用通条压实,这一系列动作下来,麻烦不说,还必须站着装填,在战场上这就是活靶子啊!
这装弹也分两个方面改进,其一肯定是定妆纸壳子弹,做不了金属弹壳,纸壳的还是比较容易的,只需要把底火火药弹头依次装进纸壳包扎好就行。
其二就是击针后装弹,相比前装弹,后装弹最大的弊端就是密封性,单纯的机械密封,受冷热变化和磨损什么的,一旦间隙大了,那就是近距离看烟花,等着喷一脸火药吧。
此时还没有橡胶呢,好在工业园里几家机械厂生产的机器有不少是需要密封的,密封圈有的是存货,够张震装配几万支枪的。
经过两个月的不断试验改进,张震根据后世的记忆,自主设计的第一把击针枪终于制作完成。
第50章 名动两京()
“砰!!!”的一声枪响,子弹穿过十几米的距离,射穿竖着的薄木板,张震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枪械最重要的就是枪管和子弹,枪管对张震来说容易,知道原理造就是了,甚至连膛线都拉出来了。
而子弹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