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离开卧室的时候,她的女儿已经死去,而她却以为女儿只是喝醉而已,她
更没有发现比格也在卧室里。
这就是比格悲惨历史的始末。他把她的尸体扔进了熔炉。因为她的头部
无法进去,他便用斧子砍了下来,之后,他打开排气扇以消除地下室里尸体
烧焦的气味。比格的脑子飞快地转动着寻求对策。作为一个黑人,他将是第
一个嫌疑对象。比格想,“共产党人若望”,几乎和他一样是众矢之的。他
从政治家那里得知,“红色分子”是最卑劣的一种犯罪分子。比格可以轻而
易举地把罪行推卸到若望的身上,宣称是他和玛丽一起回的家。他甚至可以
勒索绑票钱,用以伪称玛丽仍然活着。或许我们可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犯罪
心理,但这是赖特先生为了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和种族条件的有意安
排。比格的罪行很快昭然于世。为了掩盖他的作案痕迹,他又一次犯罪(这
一次只不过是杀死了他的黑人情妇),然而从他逃遁到命运的审判只是一个
时间问题。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犹太律师为比格做了一次很精彩的辩护,但
除了做一次解释的尝试之外,他再也无能为力了。
有人争辩说——我相信的确如此——他的主人公比格的表达太嫌清晰。
他在小说的后半部过于清晰地解释比格是如何接受命运的:“看起来有点合
乎自然,我就在这儿,面对着电刑椅。现在我开始考虑这件事了,这似乎是
非这样不可的事了。”后来,他把自己的话浪漫化和合理化,宣称:“我之
所以杀人,一定是为了一个很好的目的,? 。一定是为了一个很好的目的,
真到我感到一些事情已经到了严酷的可以因为它们杀人的时候,我才知道,
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些话,我觉得,简直是浪漫的胡话。德莱塞很明
智,他让读者自己现实地想象出克莱德?格利菲斯的形象,他并不过多地介
入他的小说来对他的人物进行解释。赖特先生在小说结尾把比格的命运作为
整个黑人种族的代表,并通过比格的口来说出这句话,然而这并没有玷污整
部小说。但是,这是一个目的很好的小小过错。这个故事很感人,很有力,
只要看完它就会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注意黑人问题。毫无疑问,《土生子》显
示了理查?赖特的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个最杰出的黑人作家,而且是一位
和任何一个正在笔耕的作家同样引人注目的美国作家。
(彼得?门罗?杰克,1940 年3 月3 日)
向前看,安琪儿──《你不可能再回家》,
托马斯?沃尔夫著
这部小说是托马斯?沃尔夫去世前两年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当时他37
岁,该书使得他去世这件事情现在想起来比当时更显悲惨。当他死的时候,
甚至是去年当他的第一部遗作《蛛网与岩石》出版的时候,似乎都有理由怀
疑这个年轻人,这个在他所处年代的美国最有前途的富有创造力的作家,究
竟能否与他的天才取得一致,并将此天份的潜力充分发挥。在评论《蛛网与
岩石》一书时我表达了这样的疑问。它并没有事实的基础。这本目前正在出
版的小说使我,至少有理由相信:如果托马斯?沃尔夫还活着的话,他将会
成为美国所有小说家中最伟大的一位。在他其它的作品中有些与这本书里几
乎同样美好的东西。但是,《你不可能再回家》还是独立于其余所有他写的
东西,因为这是一本由一个与自己求得和谐一致的人所写的书,是一本由一
个正在通往掌握其艺术技巧道路上的人所写的书,是一本由一个有些极重要
话要讲的人所写的书。沃尔夫之死是我们这个时代美国文学界的重大损失。
正如沃尔夫的其它所有小说,《你不可能再回家》是本有强烈自传色彩
的书。沃尔夫认为有持久生命力的小说必须得写自于其作者对生活的个人体
验。他会列举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作为这个真理的最好例证。这是条
在我看来当无法拒绝的真理,但就沃尔夫而言,他显得永远都不能获得将自
己置于其观察的广泛圈子之外,不能获得足够客观写作的能力,而只有足够
客观写作,他所写的东西才能达到那种清楚标志出真正伟大的小说家的境
界。沃尔夫生前相信他正成功地获得了这种能力,而这本书则很好地证实了
他的信念。
书的标题取自于《蛛网与岩石》书中的最后一句话。对沃尔夫来说,这
书名有很多含义,他就乔治?韦伯这个人物写道:“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
短语概括了他所学到的一切东西。”而乔治?韦伯这个形象正如在它前一本
书中的一样,正是这本书里的托马斯?沃尔夫。就其最终分析说来,当然它
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在生活中向前行进,他不可能重返过去的事,不管这些
事对我们会有多么重要。这个结论在这本书中,在个人之外,对沃尔夫很适
用;它对这世上人类作为整体来说也同样适用。我们已经到了某样东西的尽
头,已经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事物的尽头,但是我们却不能再回家,我
们必须向前进。“我认为我们在美国在这里迷失了自己,但我相信我们将会
找到出路的。”
《你不可能再回家》以乔治?韦伯正要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说开始(《天
使,望故乡》,出版于1929 年11 月),以他访问他所热爱过的德国结束,
在那里他震惊地意识到有些极为邪恶与堕落的东西已进入了这个世界,那是
些人们如果还想保持自豪与自由就必须毁灭掉的东西。在这中间描绘出的是
有史以来被灌输到小说书之中的最至关重要且最内容广泛的图画之一。处于
1929 年经济大萧条前后时期的纽约,在这里被用于进行对比鲜明的阐释说
明。斯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他最杰出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捕捉到
且所略微透露的东西在这里被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带着它所有定义好的含
义、所有的意思、以及所有充满激情但却真实展示的警告。
沃尔夫拥有的制造场景的全部高超能力,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发
挥,不管这场景只是个偶发事件还是像杰克聚会及随后的公园街公寓失火这
样重大事件(这是将某个时期的整个社会剥离到它只剩下赤裸裸的关键成分
的一系列场景)。没有一本沃尔夫的小说不描写火车旅行。这本书里也同样
如此;没有一本沃尔夫的小说不描写一群观察目光敏锐的人,他们的外部与
内心的结构已经无法抹灭地形成,无论他们在这书中是只占用一页还是从头
到尾贯穿始终。在这里他们几乎是无以伦比的丰富:也没有一本沃尔夫的小
说不带有那诗一般的气势恢宏的段落篇章,这些篇章有时也许过于词藻华
丽,但在这本书里却如纯金一般闪亮。
这本书里有两幅画像。它们并不是作者本人的画像,而是其他两个能很
容易被判断身份的人的。这两幅画像均给其所画对象增色不少,没有任何理
由不该给出他的名字。它们中一幅画的是辛克莱?刘易斯,而且,我认为这
幅画是有史以来所有他的画像中同时既是最为生气勃勃又是最理解他的一
幅。另一幅画的是帮助沃尔夫踏上成名之路的那个人——斯克里伯纳的麦克
斯威尔?珀金斯,他对沃尔夫的信念从来就没动摇过。托马斯?沃尔夫以一
封致珀金斯的信结束了这本小说,而这封信则是沃尔夫所写的最好的文章之
一。对一本带着高尚气息的书来说,这也是个非常合适恰当的结局。这是个
讲述找回了失落的自己的人的故事,与生活相关,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
(J?D?亚当斯,1940 年9 月22 日)
值得为之而战──《丧钟为谁而鸣》,
欧纳斯特?海明威著
这是欧纳斯特?海明威写下的最好的小说。它是最完整,最深刻,最根
本的。我想,它会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当《永别了,武器》发表时,我们中间有些人觉得,海明威的创造力枯
竭了。虽然,对这样一位天分极高的作家做出如此估计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但事实上,海明威确实看上去不会再有什么发展了。很早以前他的写作技巧
就已成熟,而主要是看他如何使用了。这种疑问现在已被一扫而光。他的技
巧似乎比以前更纯熟了,而且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心灵的成熟,一种对生活的
更深的信心,这比他以前表现出的要深刻得多。不管是什么因素——也许是
他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验——使他成熟,这本由他在战争中的经验而创作的
书已显出了这一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已没有任何年少幼稚的痕迹
了。这是一个具有成熟思想的成熟艺术家的作品。
这个书名源自约翰?多恩的诗。书中的第一页上有这样的诗句:
“没有人是孤岛,或完全的自我;
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海洋的一片;
如果泥土被大海冲走,欧罗巴总能留住;
如同一个海岬,如同他们的朋友,
任何人的死亡都消磨着我,
因为我如此关注众生;
因此别让人去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是为你敲响。”
这是一个精妙并且贴切的书名,因为书中充满了死亡的威胁和生者对它
的态度。这本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西班牙内战中的故
事。但用这样的故事,作者却打动了每个人的心弦,实际上,每个读者都能
感到心灵的共鸣。也许《丧钟为谁而鸣》的主题还有另一层含义:不应悲观,
而应当直面人生。在悲剧性但又深刻的哲理的展现中,使人灵魂得到了净化。
海明威已经从他其它小说的否定声中解脱出来,正如罗伯特?乔丹俯视着山
丘,面临着死亡时所想的,“我为了自己的信念已经战斗了一生了。如果我
们能在这儿打赢,在任何别的地方也一定能胜利。世界是如此美好,真值得
为它而战,我真不想离开。”
故事的框架不过是可怕的西班牙内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