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门供职、死于马耳他附近海域的风暴的父亲所写的日记里。对V。 的寻求
由许多精彩的倒叙构成了一个谜,成为统一小说的因素——这部小说是一卷
历史和人物的精彩的全景画面。V。首先作为一个女孩出现在世纪初叶的开罗
街头,接着又以不同的名字和身份重新出现在翡冷翠、巴黎、马耳他、南非
的街头,而且总是在冲突和暴乱的时候。最后她又伪装成摩尼教的法师,在
二战中的马耳他被压在一根空袭后落下的横梁下,最终被一群孩子肢解。
V。的身份,她的种种伪装的涵义,都引起人无尽的猜想。不论V。最终是
否仍然会令人不解,让人记住的都是品钦优异的才能——他富有朝气和想象
的风格、健康的幽默、无穷无尽的信息(人们怀疑他能在两周内赶出一本过
得去的年鉴),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运用自己的感觉、利用这些天才的能力并
使之互相平衡。是的,在一部像希乐尼莫恩?搏食的三联画一样复杂且变化
多端的作品里有些章节显得乏味——作者将自己大谜语的各个片断挪来挪
去,却没取得什么效果。但这些滥用权力的地方比人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品钦才二十几岁。他在墨西哥城写作——一位隐士。要想进一步了解他
很难。但目前至少有一个证据——这部称作《V。》的处女作——它表明,无
论他的情况怎样,无论他在哪里写作,总有一位前途无量的作家在写作。
(乔治?普林普顿,l963 年4 月21 日)
非同寻常的罪犯──《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寻常的罪恶的报告》,
汉娜?阿伦特著
阿道夫?艾希曼——希特勒实行其灭绝在欧洲的犹太人政策的主要工具
之一——于1962 年5 月31 日被绞死。然而在这部书里我们却看到一个活生
生的艾希曼。我们看到他精力充沛,在书中高视阔步,他穿着发亮的黑色皮
靴走进欧洲各处的政府、军队和外交机构。我们跟着他——他的加了装饰的
帽子角度分明地戴在头上——走进旅馆,集中营,火车,人口屠宰场,军装
上纤尘不染——照艾希曼的话说,显然汉娜?阿伦特也同意他的自吹自擂—
—良心上也同样纤尘不染。
阿道夫?艾希曼的良心:就是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作者为《纽约客》描
述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审判,发表在这家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
章构成了本书的主体部分——有如掠过湖面的一阵强风激起了强烈争议。这
部书随这些文章之后而来,仿佛风起之后的一阵劲凤,很可能会引起人的深
刻的反思:艾希曼不是普普通通的罪犯,他的暴行不是普通的巡回法庭可以
审理得了的。
读者中会有人会奇怪,阿伦特小姐何以在出席了艾希曼的审判、研究了
令人棘手的材料和记录之后宣称——正像她在这部书中所郑重宣称的那样—
—艾希曼在内心里并不是一个纳粹主义者;当他加入纳粹党时,他并不知道
希特勒的计划;盖世太保在巴勒斯坦移民中为犹太人提供了帮助;希姆莱(希
姆菜!)也有其怜悯之心;用毒气杀害犹太人的计划源于希特勒的安乐死计
划;总而言之,艾希曼是一个谦逊的人。
阿伦特小姐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写艾希曼的良心。她告诉我们,艾
希曼为自己辩护的一个论点就是“没有外在的声音来唤醒他的良知”。当一
个成年人用硬塞糖果给一个小男孩去引诱他走进毒气室死亡时,人的良知仍
需要被唤醒,并被告知这样做是不道德的,那么他的良知该是处于一种何其
深的睡眠状态啊!
作者相信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被错判了罪,她的轻信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
的地步,她居然引用了艾希曼的声明:“我本人对犹太人没有仇恨。”她同
情艾希曼,悲叹道:“哎、没有人相信他。”难道人们应该为对艾希曼爱犹
太人这一提法感到惊诧而受到责备吗?在战争结束时,艾希曼曾狂叫:“当
我走进坟墓时,我会因为杀死了500 万犹太人而大笑。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极
大的满足和快感。”
在这里,阿伦特小姐又不顾艾希曼自己的声明而为他辩护说,相信他亲
自杀了500 万犹太人是“荒谬”的。然而,他的罪行不在于亲自实施屠杀。
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做了具体说明:“依我们看来,把受害者送往地狱的法律
和道德的责任,不比他亲自实施死亡的责任小,可能甚至更大。”艾希曼执
行了冷酷的,将人类的一部剪除的、残酷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的灭绝计划。
艾希曼把他的受害者们集中到城市里、村庄里或是一块大陆的偏远的角落
里;艾希曼把他们像鲱鱼一样地挤挤地塞进闷罐车厢里;艾希曼用一只手拧
开煤气,最终将他们杀死。
当回顾这段往事的时候,如果一个人能够对野蛮屠杀的场面视而不见,
对妇女和孩子们面对朝他们袭来的死亡的飓风而发出的惊恐的呼喊充耳不
闻,那么他或她也许会认为这部书中的某些部分有些怪诞。比如说,阿伦特
小姐说艾希曼是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他帮助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而耶路撒
冷的地方法庭所提供的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早在1937 年11 月,艾希曼在
完成在中东的间谍之行后报告说,作为“德国避免在巴勒斯坦建立独立的犹
太人国家的政策”,移民犹太人至巴勒斯坦的计划是“完全不可行的”。
阿伦特小姐说,艾希曼“下令屠杀”犹太人的唯一的一次是在1941 年秋
天,他“建议枪杀”8,000 名塞尔维亚的犹太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在匈
牙利执行“艾希曼特别行动计划”时,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他用147 列
封闭货车向奥斯维辛共运输了43, 4351 名犹太人。在奥斯维辛,毒气室开
足马力宰杀这些犹太人。这43,4351 名犹太人是艾希曼下令屠杀的。其结果
与艾希曼亲自控制毒气和指挥焚尸工人是完全一样的。
阿伦特小姐所声称的,和已被确证了的事实之间的不一致性,在她的作
品中频繁出现,以致她的这部书简直无法被当作一部有权威的历史著作。她
声称,艾希曼从未“实际参加过大规模枪杀”或观看过“用毒气杀人的经过”。
艾希曼却自己提到参加一次大规模枪杀,他描述他看到“射手们? 。向坑里
射击”,坑里“满是尸体”。法院在终审判决时,描述了艾希曼在一个东部
的死亡营特伯林卡,观看“赤身裸体的犹太人沿着周围是长满倒钩的铁丝网
的小路被带向毒气室的情景”。
依阿伦特小姐的说法,艾希曼从未见过奥斯维辛的“杀人设施”,尽管
她承认,他曾“多次”到过这座停尸房。她的话就如同说一个人曾多次在尼
亚加拉瀑布逗留,但却从未注意到瀑布的流水一样。艾希曼将200 万犹太人
送进奥斯维辛这座“毁灭的机器”。阿伦特小姐承认,艾希曼目睹了奥斯维
辛“足够多”的事实以使其对它有“充分的了解”。
作者居然支持艾希曼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观点:即他对“砸窗之夜”一无
所知,尽管全世界都知道在那个夜晚,他们焚毁多座犹太教堂,砸烂了7,
500 扇商店的窗户,把20,000 犹太人关进了集中营。
本书的另外一大不幸的特征,即是这本书的作者, 一位杰出的学者,居
然如此频繁地暴露了纯粹个人偏见的痕迹。她攻击以色列国及其法律和制
度,而这些与艾希曼一案全无关系;她对以色列首相本?古里安表示了极大
的轻蔑。
阿伦特小姐说,艾希曼“在真正的非同寻常的程度上”,在犹太人自己
的毁灭中,接受了犹太人的“合作”。这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是基于另外一些
断言,即一些犹太人的领袖曾与艾希曼合作,在某些情况下,犹太人参加了
警务工作。艾希曼以死亡相威胁,逼迫一些内好和卖国贼与其合作,这只能
是更增添了他其罪行的恐怖性。
(M?A?穆斯马诺,1963 年5 月19 日)
连锁信──《赫索格》,
索尔?贝娄著
索尔?贝娄最新的也是最好的小说中,43 岁的男主人公,其姓名亦被用
作书名,他的处境是荒谬的。摩西斯?E?赫索格相信理性,但是他与此同时
正经受着旷日持久的精神危机的折磨,因为他的第二次婚姻的失败,将他引
到了自杀的边缘。他感叹世风日下,人们曾经崇尚的道德陷入了危机,狄俄
尼索斯(酒神)的精神再度复活,还有令人吃惊的灾变。赫索格是一位职业
的浪漫主义历史运动学家,他怀装一卷平装版《布莱克诗集》游历天下。
他是来自蒙特利尔的城里人,大半生在芝加哥和纽约度过。他所拥有的
唯一的财产是位于伯克县人烟稀少的地区的一个破败的农场。他相信“兄弟
情谊能够使一个男人具有人情味”,但他却被自己最好的朋友戴了绿帽子。
当他的六百万犹太同胞被纳粹分子及其同党杀绝之时,赫索格也终于找到了
男子汉的气概。
赫索格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重视自我及完善自我的改头换面的重任”,
但是很显然的,作为一位父亲、情人、丈夫、作家、学者,他都是失败的,
他每时每刻都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崩溃的可能。
赫索格在他最后的一个荒谬的悖论中看到了他所能够拥有的平衡。假如
真有这种平衡的话,那么它肯定来自“不稳定”。这部小说以其几乎完美的
叙述艺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悖论的,也是现代历史的真实性与智慧。这个发
现不仅仅是对于赫索格,而且对于处在同一位置上的我们——就象书中犹犹
豫豫但最终道出的——处在“后基督教时代”的人们,都是有目共睹的。
? 。
在过去10 年或15 年中,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塞林格,诺
曼?梅勒,菲利普?罗斯,主要是这些人——以主流的姿态出现在文学舞台
上。《赫索格》从几种意义上说,都是那一运动的最大的回报。这本书是这
一运动所诞生的第一部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