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怕是在成为皇帝之后,身上的担子和枷锁多了很多,责任也重了很多的朱元璋,也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样的想法,因此也影响到了朱棣。
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朱棣打心里的这一份心念出现了巨大的动摇,而这动摇的来源便是自己的皇侄儿朱允炆,也就是如今的大明皇帝陛下,他原本所要效忠的对象。
不过现在还只是动摇了一点,出现了些许的裂痕,未尝没有弥补的可能,仍然会让朱棣重新相信皇族子弟团结的心念,但这却是关系到朱允炆的选择,因他而起自然因他而变,这一点无可更改。
可心中削藩之意如此坚定地朱允炆,真的会有什么改变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不能,也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所以这份在朱棣心中的观念只能呼越来越残破,越来越碎,直到完全被打破的地步,彻底让朱棣不再相信着一点。
如果朱元璋知道自己挑选的储君正在打破他所定下的规矩,不仅是大明分封藩王制度,还有他辛辛苦苦教育给自己这些儿子的心中观念,那想必会对自己当初所做出的决定而感到怀疑
第629章 风波遮不住()
金陵城外风波乍现,卷起了天下尘烟。
虽然当时在场的人不多,除了宫廷内禁军数百,也就是朱棣这边带着张枫等三十名宿卫,还有黄子澄齐泰等人。
至于那些百姓城中居民,可是早早地就被驱逐开城门附近,就连守城百户都没有资格靠近,可见当时事情的重大程度。
这其中自然是有朱允炆过于紧张的意思,当然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在于事先他和齐泰所商量的那个计划。
这现在看起来极其不靠谱的计划虽然并没有实施成功,却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能暴露出来,不然就是白白给朱允炆这个大明皇帝找负面消息呢。
虽然现在削藩的基本方向已经定下了,可没到真正动手的时候谁都不愿意提早和大明这么多的亲王藩镇翻脸不是。
就算朱允炆为如今大明天子,可这些亲王难道就不是大明朱姓皇族了吗。
同为朱家子弟,该考虑的还是要考虑,更别说还有很多是朱允炆忌讳乃至忌惮的人存在,别以为他这个皇帝就说什么是什么。
要知道天下间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数不胜数,再加上朱允炆本身年龄威望都不足以全面镇压,更别说去大手大脚的应对他那些叔叔辈的皇族亲王了。
所以能保密的尽量还是要保密,最起码在时机未到之前,这城门发生的事情尽可能的还是要平息一些才好。
可事情哪能如朱允炆想的这般简单。
朱棣那里是打算忍一时风平浪静,强压下先头怒火和武人傲气,为了大局着想为了大明基业稳固,才没有当场翻脸而已,也答应了方孝孺事后不提此事,权当做没有发生过。
而朱允炆这里作为理亏的一方自然也是必须要做好保密工作,虽然双方都没有戳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可不破不代表不做,该注意的地方还是要仔细注意才是。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自然也没有死不开口的的人,更别说是这些在皇宫当差的禁军了。
别看这些人全都是朱允炆直属士卒,忠心上也不需要太过操心,基本上不会出现叛变的可能性。
但是没有人能拦得住这些军士卖出一些小道消息啊。
就比方说金陵城一处外城门封锁整整小半日的时间,到场的还有兵部尚书齐泰大人,太常卿翰林院学士黄子澄大人,甚至有些人还发现了翰林院侍讲方孝孺学士。
这三位中的前两位可是如今大明朝堂上最风光的两位大人,也是如今天子陛下身边的倚重心腹,更是有着参国政事的特殊权力。
而方孝孺此人也绝非等闲之辈,虽不及前两位那般地位高崇权力不俗,却也是入了陛下的眼,为幕僚之一谋臣之中,也算得上心腹之臣了。
如今这三位同时出现在金陵外城门,拿这消息可就不得了了。
是什么样的大事发生竟然需要三人同时前往,还调动了数百禁军出现。
要知道这三人当中哪个都足以代表朱允炆本人的态度,就算是最差的方孝孺也比如今贵为大将军的耿炳文在陛下眼中的重要程度上都要高出许多。
没有办法,谁让当今天子太过于重文轻武呢,而且还不是其父懿文太子朱标那样,反而更加强调儒家治国,乃至全面依赖于文人的样子。
这也就导致了如今大明武人勋贵集团整体颓靡的现状,就算是先帝朱元璋所留下的耿炳文,郭英等人都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的重视,那就更别说其他勋贵了。
反倒是从幕僚三人中便可以看的出来,朱允炆依仗文人的态度十分坚决,乃至于都给出了参国政事这等大权,绝非简简单单几声爱卿心腹便可以比拟的。
可恰恰正是因此,让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的动向在京城内已经是各方官员都关注的重中之重了。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三人基本上可以代表如今天子的意思,那又怎么会不关注,又怎么可能不在乎呢。
尤其是再知道三人齐聚外城门的时候,心中想到的绝对不止有事发生那么简单,其中牵扯之远下数之深非一般人所能及也。
甚至一些手中有门路的朝臣,那些个一二品大员,他们都知道了当天在城门附近出现了一座辇架。
虽然其上帘幕遮罩,没有人看得清楚里面坐的是谁,可是堂堂天子心腹翰林学士方孝孺大人却亲自也态度恭敬的侍奉在一旁,这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整个大明哪还有别的人能够如此随意的指使动方孝孺,还有那数百宫廷禁军,除了皇宫龙椅上那位新主人意外,再无其他的可能性。
这消息一经探出便在朝中大员之间流传开来,但是能坐到如今位置的官吏,哪个不是身经百战的老狐狸,心里头琢磨的事情谁都不可能猜的透彻。
而且大家都很清楚,如果真是那位出现在城门处,这件事情绝非是什么三言两语便能解决的小事,他们这些老家伙还是少掺和的为好,免得被人逮住了当做鸡杀给猴子看。
虽然如今的陛下尊重文臣,倚重文臣,可不代表事情就能任由文臣们胡闹,一些规矩也不可能任由文臣们逾越,做人也好做官也罢,该遵守的还是要遵守,所谓底线底线,防的就是这档子事情。
可风波不止哪有什么能被一直压下去的消息。
更别说这京城内可仅仅只有朱允炆的人,朝廷百官暂且不论,各地藩王之中亦有不少人在金陵城里留了后手。
要知道大明亲王除了那些个真正无欲无求只知道享乐的王爷意外,凡是出身在皇家当中的,又有哪个是真正的省油灯。
这金陵城谁家不放几个眼线好为自己收集消息,尤其是如今新任天子明显对他们这些分封的藩王没有好感,那是更得要注意了。
万一那一天从宫城里传出来要大举削藩的动静,他们也好做足了准备才行,免得被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都没有察觉过来,那才是真的丢人了。
也正是因此,这消息还是没有被盖在那口锅里面,终究是传了出去,传到了四方藩王的耳朵里
第630章 选择()
不过实际上这消息的传播还是有那么一次机会被拦截下来的。
要知道如今大明最强大的情报组织是谁,是先帝建立得锦衣卫啊,要论能和锦衣卫抗衡的,这天下间还真没有如此强大的存在。
锦衣卫强大在何处,天下各布政司下属州道府衙门,基本上都有锦衣卫的人安插着,且一个个身份异常隐秘,外人根本不可得知。
整个天下能完全知道锦衣卫分布情况和各级人员的,也就只有如今的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一人而已,乃至大明新帝朱允炆都不清楚自己手里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武器。
可是朱允炆不仅忽视了自己手上最好的一张牌,而且还有要将这牌主动放弃的意思。
从他对蒋瓛的态度,再到对锦衣卫施加的种种枷锁,乃至各种苛责和冷眼相待,处处表明了如今的天子对锦衣卫的态度,绝非如先帝那般倚重,甚至可能出现真正被裁撤的那一天。
如果真发生那样的事情,蒋瓛绝对可以自刎以谢其师傅毛骧的养育教诲之恩。
要知道从锦衣卫的前身校检司,到如今合并了仪鸾司乃至几处禁军的锦衣卫,其中付出了最多心血,有最多感情的不是下令创建锦衣卫的朱元璋,而是如今正躺在金陵城郊一处乡间小院中残喘将息的毛骧。
在那日金陵城门处的事情,又怎么可能瞒得住身为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蒋瓛呢。
虽然禁军是陛下的禁军,可锦衣卫也是禁军啊,这一点根本无可否认,甚至如今在奉天殿外司职值守的天武将军,都归于锦衣卫的指挥系统之下,且足足有一千五人之多,那在朱允炆当日调动的禁军当中有那么一个两个的锦衣卫自然也算不得什么了。
也正是因此,虽然锦衣卫只是如实转述当日的情况,可蒋瓛又怎么可能猜不出当日具体的事情呢,尤其是这计划如果处在旁观者的身份上去推敲一二,那绝对算的上一个漏洞百出的计划。
也就是当时结合了朱棣的自身情况,还有一些额外的因素,才能导致这看似简陋异常的计划竟然能实施到最好一步,若要换了其他场合换了其他对象,说不定要闹出怎样的笑话呢。
不过笑归笑,这最足了准备想到了一切的计划虽然简陋,但却正好对着当时的朱棣管用,也正是因此朱允炆才会同意齐泰的计划实施。
所以甭管简陋与否,只要能起到效果的便是好计划。
可事情的结果却是计划失败,败露与否尚未可知,但相比败露比没有败露的几率要多出来很多很多。
而蒋瓛作为为数不多的知情人之一,心里也在琢磨着,或许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