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借口找到了,朱允炆才不会管这其中的猫腻之类的,反正只要有了足够的理由和证据,能够让朝廷名正言顺的拿下你岷王爵位,那这就已经足够了,其他的可不在朱允炆的考虑当中,而且让西平侯府在云南彻底站稳跟脚,这也比较符合朱允炆的想法,谁让他比较看重沐晟此人呢
“岷王楩接旨”
当传旨太监尖着嗓子宣读旨意诏书的时候,朱楩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满脑子都是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的思绪,一时间密密麻麻的问题浮现出来,都快乱成了一锅粥了。
浑浑噩噩的听完诏书宣读,朱楩的脸上白净的如同宣纸一样,双眼茫然无神,就连伸出去接下诏书的双手也不过是身体本能下意识的反应罢了,整个就像是失了魂一样没有了精神,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朝廷问罪旨意给打击懵了。
朱楩怎么都想不明白,他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不管是在和西平侯府的斗争还是他作为大明藩王的举动,都秉承着最基本的底线行事,坚持不作出有可能触及朱允炆的行为来,只想着安安分分的渡过这一次削藩的劫难。
可千躲万躲,躲到了最后也还是没有躲过去,哪怕是他都已经在王府和侯府的对峙当中主动选择了避让一方,可仍然没有逃过当今天子的制裁。
然而,朱楩要是知道他这一次被削夺爵位更多只是因为巧合而已,那说不定都有可能跪地痛哭流涕啊,大呼自己倒霉怎么老天如此的不开眼。
不过显然他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现在被锦衣卫带走的朱楩已经跟没了骨头一样,脑子里乱糟糟的根本不清楚事理,只是如同提线木偶一样被人给带走了,并且一同被带走的还有其麾下王府三护卫中的两支。
那这样一来岷王府就算是彻底在云南失去了跟脚,原本一些倒在他麾下的官员武将等等,纷纷转投于西平侯府沐晟的旗下,见风使舵也不过是如此了啊。
对于这些投机打把的人,沐晟一概收容,反正他也不会真正的将这些人当做自己的心腹,只是这云南可还是朝廷的底盘,他这个西平侯虽然看似如同封疆大吏一般,可实际上还真的要小心一些,不然今日的岷王朱楩就有可能是来日的西平侯沐晟啊
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再加上这一次的岷王,大明自从太祖高皇帝病逝之后,已经被削夺了五位亲王,并且其中除了湘王是自焚而死,算是保全了名节,也没有给朱允炆下诏问罪的机会,代价却是湘王爵位被废除。
而其他那四位亲王,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的全都被贬为了庶人,有世子在王府的也不过仅有周王一家,其他如齐王,代王,岷王这些,全都没有被朝廷册封下一任的藩王爵位继承人,完全就是这么将他们给晾在了那里。
一个被徙移到云南蒙化,一个被扔到了福建漳州,还有一个被关在高墙监牢之下,难以见到天日,最后一个代王则被监禁在自己的王府当中,整日被人监视着一举一动,身边除了自己的亲人以外再也没有半个自己人,那一个个侍女仆役的眼睛,都是朱允炆派过去盯着他的,现在朱桂整日里就好像一直处在他人的视线当中,别说自不自在了,简直是快要被逼疯了的状态。
如此四位藩王的境遇各有不同,不,现在只能说是四位庶人了,其中算好的也就是被徙移云南的周王和福建的岷王了,其他两位全都跟死人一样没什么区别
大明又少了一个藩王,这等天大的消息立时传遍了天下,搞得剩下的这些藩王又是一阵紧张情绪弥漫,很多人本来稍稍安定不久的心思又变得颤抖自危起来。
本以为消停了两个月朝廷应该是没什么动静了,大家该吃吃该喝喝,玩玩乐乐依旧做自己的潇洒王爷。
可没想到这是一点前兆都没有啊,直接就是削夺了一位藩王爵位,在邸报上的描述也就仅仅只是云南西平侯沐晟告发岷王朱楩行事不法,纵横地方徒惹民怨,朝廷立即将其拿下贬为庶人而已。
说的简单,可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这说出来的话所要表达的其实是没有说出来的那一部分。
字里行间当中只是说了对朱楩的处罚,可哪有半点选择下一任岷王继任者的意思,而这没有说出来的岂不就是恰恰要重点表明的。
说白了,当今天子朱允炆就明确的表示,岷王爵位就这么空着了,跟齐王,代王一样,将来都是百分之百要被削夺的王爵,大家不要大惊小怪的,这都是正常操作,没什么好稀奇的,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就论到你们剩下的这些藩王头上了呢,所以大家心在不要惊奇不要惊讶,还是尽在做好准备,等着朕削藩大计的进行吧
第703章 削藩(五十三)()
从洪武到建文,从朱元璋到朱允炆,大明开国至今三十二载春秋岁月,经历过多次的磨难曲折经历,也有过外敌威胁的压迫,也有内部未稳的忧患,可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雄才伟略,得以让大明顺利的渡过开创时期的艰难,方有今日雄霸天下之国度。
灭亡北元残存势力,整合西南一地,将云贵两省重新夺回,更是将大明疆域扩张到辽东一地,极大地压缩了草原异族的生存空间,威名国立举世无双,是为天下第一。
可无奈朱元璋虽未天子,却同样有着生老病死,洪武三十一年代表着大明开国君主的离去,却也是第二代天子朱允炆正式走上了皇权巅峰。
不过朱允炆显然不满足以自己现在所掌握的权力,也许是因为他下意识的认为手中力量并没有完全的集中,也许他和太祖高皇帝的学到了皇权至上无比集中的想法,也许也许,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朱允炆对大明分封藩王制度的不满,削藩这一项国策注定是必须要实施的。
如今,大明分封下镇十数位藩王,可是到现在为止只剩下不到半数还没有经历过朝廷的削藩,其余藩镇尽皆遭到处置,要么就是本身已经不会再对朝廷有任何的威胁性,将来只需朱允炆一纸诏书便可削夺爵位的那一种。
不过就算剩下的藩王已经是不足半数,可恰恰就是这半数才代表了问题的难处,也是朱允炆必须要慎之又慎小心处理的一面。
太祖高皇帝分封皇子于地方镇守,其中有九大攘夷塞王是最为强大的,手中不论是三护卫的兵马还是地方控制能力上,都非其他藩镇亲王所能够比拟,更别说那些光有封地人还在京城没有就藩的亲王了。
可以说朱允炆这般厌恶大明的分封王权制度,跟这九大攘夷塞王所掌握的强大力量也有着不小的关系,不是没一个皇帝都是朱元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担心外部有一股乃至数股强大的力量不受自己掌控。
大明太祖高皇帝有如此的气魄,他相信自己这些个儿子没有胆量造反,也不会造自己老朱家的反,定能尽心竭力的为大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这才是最理想也最符合朱元璋初始定义的想法。
可朱允炆却不这么看待,或者说他害怕,他害怕这些手中掌握数万乃至更多兵马,名义上有不小节制权力的亲王皇叔们会产生什么不该有的想法,他怕自己屁股底下的黄金龙椅做的不安稳,他怕这诺大的金陵城根本就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什么地方藩王多行不法,肆意扰民捣乱地方治安等等,这种情况虽然是有,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却绝非朝廷大多数亲王的样子。
要知道朱元璋的皇室家庭教育可谓相当的严格,就算想要骄奢淫逸放纵妄为,那也要看有没有胆子这样做,要想一想自己做了以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就应该明白还不如老老实实做好藩王本职呢。
洪武三十一年都这么平静的过来了,就算稍有亲王行不法之事的消息传出来,朱元璋也多次的教训严惩,可这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
那为何这些亲王守规矩守了这么多年,偏偏在建文元年甚至在自己父皇刚刚殡天之后就憋不住了呢,这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没有办法解释的事情,就好像是有人在故意栽赃嫁祸一样。
事实也真就是如此,从周王朱橚到齐王朱榑,从湘王朱柏到代王朱桂,再有现在的岷王朱楩,这些被朝廷明旨废除,或贬为庶人或一死保全名节,他们真的就是必须要倒了被削夺王爵的地步吗。
很显然,答案并不是,也根本达不到彻底将其皇室身份剥夺的地步,甚至连监禁的程度都没有必要。
如果说周王府是因为王府二世子朱有爋的不忠不孝,这才导致自己的父王朱橚被徙移云南蒙化,从此失去了王爵皇亲的身份,同样再也没有机会研读他喜爱的医书了。
可是朱橚有罪吗,或许他有教子不严的罪名,可这要处罚也应当是拿朱有爋问罪,却被朝廷翻了个面,暗中和朱有爋联合起来制造假的罪证,栽赃嫁祸给周王朱橚,将其一朝打落从此称为大明万万人百姓当中的一员。
只不过这一次的削藩还没有达到朱允炆心中最完美的结果,但是说周王这爵位仍然有下一任的继承者,朝廷尚没有剥夺周王的亲王爵位。
而下一位齐王朱榑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王府世子们因为黄子澄的计划被招到京中,名以上是提先皇守灵服丧,可实际上却给了朝廷削藩极大地便利,最初就是体现在齐王朱榑的身上。
一纸诏书将齐王朱榑招至南京城,见了朱允炆一面就被下狱收监问罪,直接放到了皇室高墙监牢之内,孤零零一个人吃起了牢饭。
原本暗中规定,这时候应该将齐王爵位传给朱榑的子嗣,也就是正在南京城的齐王府世子。
可朱允炆原本打算的就是削夺齐王爵位,又怎么可能自己下诏重新册立一位大明亲王出来,这不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吗。
如此齐王世子依旧只是王世子,齐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