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早已制定好的应急预案,死去的居民由其家人自行处理后事,但应天府衙门会帮助他们重建房屋,让其家人早日有家可归。受伤严重的,应天府衙门也会帮助一二,但轻伤的就自己解决了。
随后,凤阳府、宁国府、扬州府等直隶省各州府的数据开始上报,每个州府都遭到了或多或少的人员财产损失。特别是城市以外的地方,房屋修得并不牢固,很多茅草屋和木屋都在这次大范围的雪灾中倒塌,人员财产损失都不浅。
至于江南其他各省份的损失,虽然数据还没上来,但想来都遭到了不小的损失。不过,朝廷早已命令大家做好了应对措施。朝廷的粮食、衣物等救灾物资开始下发,会稳定灾区人民的心,想来不会产生混乱。
暴雪刚刚开始,长江主流就已经结冰封河了,并且冰层很厚,船只已经完全无法航行。还好朝廷早已做好准备,需要从外地运入的物资早已准备妥当,足够应付一两个月了。想来,长江结冰也不至于超过两个月以上。
腊月二十三日,崇祯帝的生日,杨毅却拒绝了为他过生的提议。因为,江南各地陆续上报的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两千人在寒冬中被冻死、饿死。
虽然这个数据比往年要少很多,但却是在杨毅早已发出诏令,让大家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发生的。如果没有钦天监的预测和杨毅的英明决策,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即使这样,也能死两千多人,这说明,有些地方官府还是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发生了疏漏,才导致了这么多人丧生。
在这种情况下,杨毅自然不可能再大张旗鼓的为自己过生了。再说,这个生日其实是朱由检的,又不是他杨毅的,过着也没什么意思,不如不过。
反倒是崇祯皇帝不过生日的这个事传出去后,让杨毅的形象拔高了许多。大家都说,皇上是一个体恤民情、不铺张浪费的好皇帝。
转眼间,就到了杨毅来到明朝的第一个春节。在大家都团圆的时候,杨毅又在想自己的家人了。不过,再想也没有办法,只能和姚淑静等几个妃子在皇宫里吃年夜饭了。
经过这么久的相处,杨毅也选定了自己心目中的皇后人选,就是姚淑静了。她性格活泼,乐观向上,很对杨毅的胃口。
吴惠兰在性格上比姚淑静安静了一点,但也还算对杨毅的胃口,杨毅在心里给她留了一个贵妃的位子。
还有三个贵妃的名额,也各自有了归属。
春节过后,时间进入了崇祯十八年。正月初六,气温开始回升,封冻了一个多月的长江终于解冻,恢复了通航能力。杨毅和南京朝廷的大臣们也终于松了口气,终于可以不用担心南京储备的应急物资不够用了。
——————
在杨毅穿越到明朝,附身到崇祯帝身上后,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军事上直接掌握了南京的锦衣卫、禁卫军两股军事力量共计2万多人。这2万多人,经过了大半年的艰苦训练后,战斗力更上一层楼,杨毅相信李自成的军队即使来十万人,也挡得住。
除了自己直接掌握的这2万多人以外,现在的凤阳总兵金运虎,是杨毅提拔起来的,也可以算是心腹之将。金运虎掌握的5万多凤阳驻军,也可以算在杨毅的直接掌控之下,可以随时调动。
而江南各省其他的那些总督、指挥使、总兵什么的,也被杨毅处置凤阳总督马士英的雷霆手段震慑,纷纷上书朝廷表达对皇帝的忠心,已经没有谁敢再明目张胆的跟朝廷对着干了。当然,郑芝龙那种异类就不包括在内了。
政治上,吏部尚书王铎、刑部尚书张慎言、户部尚书乔承诏,都是支持杨毅的。而兵部尚书史可法、礼部尚书黄道周、工部尚书刘源济,已经成了杨毅的心腹。其他部署要么是忠君爱国之士,要么也是杨毅的心腹。
从中央的层面来讲,杨毅已经掌控住了朝廷大部分的军政大权。
因此,从崇祯十八年的春天开始,杨毅就放开了手脚,开始大张旗鼓的加快的发展的脚步。
首先,杨毅恢复了内阁制度。不过,杨毅建立的这个内阁,又跟明朝原来的内阁不同,是凌驾于六部等中央部署之上的,是所有中央部署的领导机构。内阁成员也不再是内阁首辅、大学士之类的称呼,而是内阁总理、副总理了。
首任内阁总理是早被杨毅属意的礼部尚书黄道周。
黄道周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在明末的封建社会大环境下,相当出类拔萃。而且年龄、资历、从政经历,啥都不缺,很多观点也合杨毅的心意。杨毅提出的很多新思想、新理论他也能理解并接收,因此就被杨毅任命为了第一任内阁总理,不过仍然兼任礼部尚书一职。
作为内阁总理的黄道周,其工作职责是负责领导和管理所有中央部署的行政工作,总览处理所有的国家政务,事后只需将公文抄送至皇宫司礼监备案,供皇上查阅就行了。而皇帝杨毅,则只需要每旬第一天的例行朝会上听听内阁成员的重点工作汇报就行了,就不再掺和进具体的行政事务中去了。
如果实在觉得内阁有什么重大的决策错误,杨毅再使用皇帝的身份履行他的否决权。当然,这个否决权不会经常使用的。如果使用得太频繁的话,那就说明内阁成员不合他的意,还不如直接换人得了。
【明洋天水-作品,起点正版首发,求推荐票!】
第75章 大明中央银行()
内阁第一副总理是兵部尚书史可法,其工作职责是负责全国-军队的招募训练后勤支援工作,仍兼任兵部尚书衔,但没有调兵权。
调兵权被杨毅牢牢抓在手里,任何人在没有皇帝授权的情况下异地调兵,视同谋反。南京以外的总督指挥使总兵同样不许私自带兵离开驻守地。
只有当外敌入侵的时候,被攻击的驻军可以向周围的友军求援,友军部队可以临机处置,出兵进行救援。但是,事后也必须要有充分的行动报告,证明此次出兵是必须的无法回避的,才能过关,否则同样要遭到严惩。
另外,军队里中高级官员的任命权,也不在吏部和兵部了,同样被杨毅牢牢握在手中。只有杨毅亲自签署命令,盖了国玺的中高级军官升迁调任公文,才能生效。对中高级军官的任命,吏部和兵部只有建议权,无决定权。
这个决定,自然是剥夺了吏部尚书王铎和兵部尚书史可法不小的权力,但杨毅却不会因为私情而心软。
军队以外的其他事情,杨毅都可以酌情考虑,但牵涉到军队的掌控权,杨毅一点都不会放手。这是后世毛爷爷总结出来的铁律:。任何时候,杨毅都认准了这一条,紧抓军权不放手。
关于内阁成员,除了史可法以外,还有吏部尚书王铎户部尚书乔承诏刑部尚书张慎言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四人进入内阁,组成了南京朝廷的第一届内阁成员。
第一届内阁包括总理一名,副总理五名,总共六个人。
在一些涉及多个部门,又争执不下的重大政务工作上,实行内阁投票制,少数服从多数。除总理黄道周拥有两票以外,其他五名副总理一人一票,总共七票。
内阁中,杨毅再特派一名司礼监随堂太监列席会议。
这名司礼监的宦官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投票权,只有旁观权,但他会将内阁的一些重要会议内容向皇帝汇报。他作为皇帝的代表,履行皇帝对内阁成员的监督职责,以避免内阁将皇帝完全架空。
内阁成立后,杨毅在政务工作上花的时间就大为减少了。他只要在大政方针上给内阁下指示,内阁就会按照他的意愿去具体实施。
而杨毅有些比较激进不合时宜的改革方案,内阁成员也会根据明朝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修改,再反馈给杨毅。杨毅综合内阁成员的意见,改善自己的改革措施,最后再实施下去。
崇祯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杨毅下达指示,内阁讨论通过的第一次重大决议,就是成立国有,归户部管理。
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国库代收税银金银铜钱的熔铸办理存贷业务等等。每个省设立分行,州和府设立支行,县城设立办事处。
银行所有机构办事处,均由当地驻军派军队进行日夜守卫,预防意外。
因为信息不通,大多数存贷业务只能在当地办理,不能跨县跨府,甚至跨省办理业务。
真有大额金银怕路上出意外,要办理异地取款业务的,由支行以上机构开具存款证明,并派工作人员陪同前往异地办理取款业务。其中,要收取数量不菲的手续费。
跟后世不同的是,杨毅属意成立的这个明朝中央银行存钱不仅没有利息,储户还要倒给银行保管金,只是比例很低而已,图的就是一个安全保障。
至于贷款,那自然利息就比较高了,不然银行拿什么来给员工发工资?只不过,贷款利息是按年固定收取的,不会像地下钱庄那样进行利滚利。
银行成立以后,各地官府收缴的税银就直接存入银行,由银行向上级运送。
因此,货币的运输以及熔铸货币过程中造成的金银损耗,就由银行承担,不关地方官府的事了。由此,也杜绝了地方官府以火耗的名义向老百姓加税的不正之风。
中央朝廷随后通过《大明新闻报》发布公-告,严禁地方官府在“一条鞭税赋征收法”之外巧立名目,额外加收其他税赋。
如果有地方官府向地主农民加收额外的税赋,被收税者可以向上级官府举报,由上级官府给予当地官府严惩。
当然,朝廷如此为地主们着想,那地主也必须如实上报自己名下的田亩数量。如果被户部巡查组查到其实际拥有的田地与上报数量不符,多出来的田地就予以没收充公,并对其往年所欠税赋按三倍进行罚款。
如此,即可以大幅度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