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枪是水冷式M1917,火炮是M1式七五山炮,还有些榴弹炮等,但这些装备比起四营手里的那些却要好上太多了,尤其是这M1式七五山炮,蒙胧乐增是一口气拖了三十门,使四营俨然就成了一个炮兵营。
而蒙乐增原本就是炮兵营的,他在火炮的运用上又很有一手,在组织防御时他就将这三十门山炮分散在高地上使用……他知道不管自己有多少火炮都无法与日军的炮兵部队相比,尤其是日军还有制空权,于是就只能将其分散并为火炮挖好防炮洞,这样他们这些炮兵才有办法在日军的炮火及空中轰炸下生存。
这会儿鬼子那一堆坦克开上来那就正合蒙乐增的心意了……随着信号兵一个个旗语打出去,分散在高地各处的炮兵就将一门门美式山炮推了出来,黑洞洞的炮口一个个就近对准下方缓缓驶来的日军坦克。
然后蒙乐增一声令下,各山炮就发出了一片“隆隆”的怒吼朝日军发射出一发发炮弹。
应该说美式M1七五山炮除了在山地上使用起来比较灵活方便外,其它各方面的性能都比较平庸,以至于美国佬自己都不喜欢用而丢给中国。但是这种山炮对付起日军九五式、九七式坦克还是绰绰有余的……日式坦克装甲薄,而且此时M1七五山炮还是居高临下的往下打,打的都是日军坦克薄弱的顶部,于是只一轮炮响之后就有三、四架日军坦克被炸成了一团火球。
这还是因为战士们对手中的美式山炮操作不熟悉没有多少准头,不过就算没有多少准头也够日军吃一壶了……日军上来的坦克总共才只有十八架,一轮火炮就被干掉三、四架,那只怕还没冲到敌人面前坦克就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那些山炮就算没打中坦克也能打得跟在其后的日军步兵死伤惨重。
在火炮不断的朝日军坦克猛轰时,四营的轻重机枪也“哗哗哗”的朝日军喷吐出火舌,这时四营装备的可都是美式勃朗宁轻重机枪,一打起来子弹就像是雨点般的朝日军砸去,这其中最可悲的就是日军的九五式轻型坦克……其12MM厚的装甲在美式重机枪面前就像纸糊似的,随着“叮叮叮”一阵爆豆般的响声,一辆辆轻型坦克就被打得冒着黑烟接着很快就着火爆炸了。
这一来指挥这场战斗的上田信夫就傻眼了,他原以为这些坦克上去能吸引敌人坦克出来,没想到敌人坦克还没有出来这自己的坦克都被打得差不多了。
上田信夫那个心疼了,这些坦克可是他费了好多力气才争取到的,没想到在战场上却这么不堪一击……其实日军的坦克一直都是不堪一击,其装甲部队之前之所以能够横行霸道,完全是因为日军的作战对像是没有什么工业武器装备弱后的亚州国家。
这一来上田信夫就再也顾不上什么引诱不引诱了,赶忙下令炮兵开火。
但可恨的是,原计划炮兵部队是用来炸毁敌人的坦克的,所以炮口全都对准高地下方的公路及旷野,等炮兵慌忙将诸元调整好对敌炮兵军实施压制的这段时间,那担任诱敌任务的坦克又被击毁了好几辆。
乘着炮兵将敌人火力压制住的时候,上田信夫赶忙下令部队撤退,但这时能撤回来的坦克就只有五辆,其中三辆坦克还带着伤,除非是大修一下否则不会有战斗力。
在上田信夫气得七窍生烟的时候,四营驻守的309高地上就传来一片欢呼,他们还从未这么畅快这么干净利落的将日军装甲部队打下去过。
但想想又觉得可悲,在国内面对的同样的日军同样的坦克,却因为战士们手里没有足够犀利的装备没有足够的弹药而对其无可奈何,炸毁敌人坦克都要靠步兵抱着集束手榴弹或是炸药包往前冲……
也正因为这一仗,于是后方的王麻子就意识到刚才日军其实是设下了个陷阱想引诱工兵团坦克上去,于是就更不会把坦克部队派上去了。
张张在知道这些的时候就只是笑了笑,日军这可以说是搬着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第一仗就死伤惨重。
只是这日军的兵力比想像的要多,史上占领密支那的日军不过一个联队三千余人,但现在日军又是火炮又是坦克再加上步兵……这绝不是一个联队可以做得到的。
但张弛却并不担心面前的这些日军能拿下密支那,原因是密支那这地方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伊诺瓦底江在这里连拐了几个弯绕着密支那流了大半圈,几乎就可以说是将密支那北、东、南三面都包围了,只留下西面可供日军进攻,而西面偏偏又有几个十分适合部队驻防的高地,高地上有天然洞穴可供储藏弹药,又有英军构筑的工事,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更为重要的还是,密支那的地理位置又恰巧是处于缅北狭窄地带入口的正中央,再往北差不多就是一片深山老林无处补给,几乎可以说要进入缅北就必须拿下密支那,否则随时都会面临补给线被密支那切断无以为继的情况。
现在,张弛等人似乎只需要在密支那等着第五军的到来就可以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六章 尊严()
另一边的第五军,却因为工兵团没有电台无法与第五军联系所以并不知道密支那已被工兵团占领。
此时坐在吉普车上带领着军队沿着曼密铁路朝密支那猛赶的杜聿明是心急如焚,这不仅是因为铁路上到处都是疲惫不堪的远征军战士和随军队一同转进的携家带口的华侨……这些华侨之所以要跟着远征军一起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时从各方面都坚定的站在远征军一边,这使得他们与支持日军的缅甸人关系恶化到了极点。所以,如果他们还留在缅甸的话,很有可能会遭到缅甸人的清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知道日军的各种暴行,知道在日军的统治下最终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干脆就跟着中国军队一起转进密支那了。
杜聿明心急如焚是因为他心知密支那几乎可以说是远征军唯一的希望。
应该说远征军还有一个希望,而且这个希望更容易实现,那就是一路上每隔几小时就会出现的一个指向印度的路标……杜聿明只需要把车头往左一转就可以把队伍带上前往印度的公路,这里离印度边境不过两百公里的路程,昼夜行军的话也许两、三天就可以赶到了。
但杜聿明永远也忘不了亚历山大在中、英、美三国最后一次召开的会议上的骄横跋扈……
“先生们!”亚历山大带着一种悲天悯的语气,得意洋洋说道:“我们在缅甸的仗已经打完了,鉴于中国军队现在面临的严峻形势,英国政府正式通知本人,并由本人转告诸位: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准许中国在缅甸的军队及其装备撤退到印度避难!”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杜聿明只气得脸都白了。
准许中国军队到印度避难?
中国是英国的盟友,而且这场仗会打成这个样子英国毫无疑问的要负绝大部份的责任,甚至中国军队回不了国都是因为亚历山大提供的假情报……而现在亚历山大居然用“避难”这个词来往中国军队头上套,中国远征军瞬间就由盟友变成了企求收容的难民。
杜聿明将目光转向史迪威,意思是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如果不是你上了亚历山大的当相信乔克巴当有日军而拼了命的把中国军队往那调,中国军队此时只怕都在回国的路上了。
所以史迪威在这时候也该出来为中国说几句话,为中国远征军的尊严说几句话。
但史迪威却故作糊涂,他想了想,就摆出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劝着杜聿明:“杜将军,技术层面上我可以代表中国远征军进一步与英国方面探讨,不过亚历山大将军说的对,眼下撤往印度是眼下中国军队唯一正确的选择!”
“对不起!”杜聿明再也忍不住了,他腾的一下站了起来,说道:“史迪威将军,你继续跟亚历山大将军探讨吧,我不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好意!”
史迪威脸色变了变,他显然没有料到杜聿明会是这样的反应。
但杜聿明却清楚,他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密支那……只要占领了密支那,那么远征军就可以得到喘息休整的机会,并与祖国遥相互应,对闯入中国南大门的日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假以时日,打通回国的道路也不是不可能。
更何况,杜聿明手里还有蒋介石的电报,就是一旦腊戍不保就带领第五军转进密支那的命令,所以就连罗卓英也拿杜聿明没办法。
最后在杜聿明的一再坚持下,第五军就踏上了转进密支那的道路。
就在杜聿明沉思的时候,天空突然传来一阵呼啸,几架日军的零式战机俯冲下来疯狂的朝正在行军的队伍投弹扫射,铁路传来了几声滚雷般的巨响,树从中烈火浓烟与碎石泥土呈辐射状腾空而起,接着就是成串成串的子弹伴和着密集的枪声倾泻下来,没有及时隐蔽的战士就像禾苗一般纷纷栽倒,受惊的骡马四处狂奔,几辆汽车被打下铁路变成了燃烧的火团。
好在杜聿明的司机机警,猛一打方向盘就将吉普车开进了路边杂草里。
但飞机的扫射是躲过了,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杜聿明却因为没有心理准备而撞得头破血流。
司机吓得魂飞魄散,还不等日军的飞机飞走就站起身朝后大喊:“卫生员,卫生员……”
卫生员飞奔而来检查了杜聿明的伤势,确定并无大碍后动作娴熟的为杜聿明包扎好伤口。
日军飞机一番耀武扬威的扫射后就扬长而去,只在铁路上留下一堆尸体和被打成废铁燃烧着的汽车,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血腥味和焦臭味,为原本就士气低落的远征军战士再添了几分落寞。
杜聿明一屁股坐在了路边的石头上,四十几度的高温使汗水很快就浸湿了刚刚包扎在他头部的绷带。
“军座!”这时一名副官走到杜聿明面前,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