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锦医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是乔铃儿,对于崔燕子的这种做法没什么反感,看不出有什么不妥。

    “你不是要跟自己的手下接头吗?他们来了吗?”趁着难民的队伍因为这个“小插曲”而停下的时候,张阳向崔燕子问道。

    “喏,刚才第一个扔石头的便是,你想跟奴家一块过去吗?”崔燕子努了努嘴。

    “你自己过去吧,之后如何安排?”张阳摆了摆手,实在不知道崔燕子什么时候跟自己的手下接上头的,不过既然选择了信任崔燕子,那便信任到底。

    崔燕子看张阳如此做派,抿嘴一笑,倒是招了招手,示意自己的那个手下过来。

    等那个人走了过来,张阳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人。

    这个人瘦瘦小小,一身破衣烂衫,满脸尘灰,已经掩盖住了本来的面目,混在难民队伍之中好似水滴进入了大海,一点儿也不起眼。

    唯一不同的只是,这人虽然瘦小,可是从身上裸露出来的地方却可以看出此人健康精壮,而且从他向张阳看过来的眼神儿也能看出,与一般难民的浑浑噩噩不同,此人的眼神儿伶俐狡黠,倒是跟唐小乙有些相似。

    “猴儿,过来,这是自己人,不必回避了。”崔燕子对那叫做“猴儿”的瘦小汉子说道。

    “是!大姐头!嘿嘿,这位大哥是?”那猴儿跑过来,只正经地回答了崔燕子一下,便立马没了正行,肆无忌惮地上下打量起张阳来,听这猴儿的声音,便知道,这猴儿不过十六七岁,正在变声期,嗓音有着这个年龄少年人特有的沙哑。

    “管那么多?知道这是自己人便行了,赶紧说一说,家里现在如何了?”崔燕子白了那猴儿一眼,似乎跟这个少年关系并不一般。

    “大姐头放心,家里都挺好,虽然前两天没了您的消息,不过大家都知道大姐头你的手段,这不,一收到你的消息,我就带了几个人过来了嘛。只是”那猴儿说话的语速很快,说话噼里啪啦,如同炒豆子一般。

    “只是什么?”崔燕子皱了皱眉头。

    “是是依云姐被官兵给抓了,现在不知道”猴儿摸着脑袋说道。

    “是说那健壮的妇人吗?她的腿断了,身上也断了几根骨头,之前便已经被锦衣卫带到附近的城镇里去了,应该没什么事儿。”乔铃儿插话道。

    “锦衣卫?!”猴儿听到锦衣卫这个词汇,打了个激灵。

    “嗯,眼前这两位都是锦衣卫的老爷。”崔燕子有点恶意地说道。

    “啊?!”那猴儿听到崔燕子如此说,吓了一跳,赶紧把手往怀里的匕首摸去。“你大姐头如今也是锦衣卫了。”张阳这一句话,一下让那猴儿石化了,手也停在怀中,不知道是要把那匕首掏出来好,还是不掏出来好,迷茫地看向崔燕子。

376章 赶往天津卫() 
崔燕子也并没有跟那猴儿多说什么,只是简单跟那猴儿交代了一下之后的行止,让猴儿回去跟她的几个心腹报平安,并询问了杨虎大军的动向,猴儿出来的时候,贼军已经跟明军的撤退部队接了一仗,正如崔燕子的计谋,贼军一路被徐鹏举率人彻底打散,再也无法追上明军的撤退部队。

    然而杨虎贼军却并没有因此停止追击,而是继续向北进军,兵锋直指天津卫。

    正如之前所说,从沧州到天津卫,一路一马平川,基本无险可守,而朝廷派出的三个捕盗御史,甯杲已经彻底“失联”,薛凤宁这会儿远在淮阳,剩下的一个殷毅,这会儿正在天津卫闭城不出,天津卫地界以南的广大地区,因为沧州到真定一线的防务崩溃,而彻底变成了不设防的状态。

    知道了贼军大部队这会儿也在向北进军之后,崔燕子皱了皱眉头,只给了那猴儿三个锦囊,吩咐他若是在杨虎那边遇上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便将锦囊打开

    打发走了那猴儿,张阳、乔铃儿和崔燕子三人并没有随着难民的队伍往前走,毕竟,难民的队伍目标太大,按照崔燕子的说法,杨虎每次大规模攻城,都会四处劫掠百姓当做前锋炮灰,而这难民队伍,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张阳在莱州的时候,也见过杨虎贼军如此攻城的情景,自然深有感触。

    对此,张阳曾试图让难民队伍分散开来,不要继续沿着运河官道前进。

    可惜,张阳、乔铃儿几个人在庞大的难民队伍之中,根本无足轻重,即便张阳站在路旁大声劝阻,难民队伍的大多数人却充耳不闻,仍然木讷地前行。

    到最后,愿意跟随张阳一起离开大部队的人,便只有被张阳他们救下的那对母女和之前与张阳攀谈过的那个老儒生,以及猴儿留下来保护崔燕子的6个手下。

    这样的结果,实在让张阳有些无可奈何。

    叹了一口气,便再次上路。

    原本,按照崔燕子的打算,他们要绕开天津卫,直接回京,这样的做法最稳妥。

    不过张阳却坚持先去天津卫,崔燕子不知道缘由,乔铃儿却知道,因为那个涂遥这会儿可还在天津卫呢

    一行人再次上路。

    被救下的那女孩的母亲这会儿已经苏醒过来,从乔铃儿跟女孩及其母亲的攀谈中,可以知道,她们是从济南府周边的村庄逃难而来,当初济南府沦陷之后,济南府周边彻底陷入了无政府状态,杨虎的贼军四下而出,到处征粮拉丁,***掳掠,母女俩躲进了山中才幸免于难,可惜女孩的父兄都被贼军掳去,下落不明。

    失去了生活凭依的母女俩,只能加入了逃难大军,开始向京城移动,想寻一条生路。

    可逃难之路仍然步步艰险,就拿这次来说,若不是遇上张阳他们,女孩和她母亲估计很难幸免于难了。

    一路挑着小路向天津卫前进的时候,张阳继续跟那老头儿攀谈,得知那老头是个秀才出身,以前也是乡里的教书先生,虽然落魄如此,倒仍然有些诲人不倦的劲头儿,对张阳的一些疑问,倒是知无不言。

    “大明朝到现在,虽然说不上什么鼎盛盛世,可也算是承平日久,为什么不过是半年多的旱情,山东地界的局面竟然颓唐至此?在下实在有些想不明白,还望老先生为在下解说解说。”张阳问出了他一直以来的疑惑,张阳对于大明的历史并不详细了解,可也知道如今并不是王朝末世,然而从各方得来的消息,这煌煌大明如今正是烽烟四起,俨然一副末日景象,这实在让张阳有些无法理解,一直疑惑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穿越,而带来的蝴蝶效应。

    “唉大官人有所不知啊”老头儿叹了口气,对张阳絮絮而谈。

    大明朝立朝之初,便将备荒仓储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

    朱元璋曾说:“务农重谷,王政所先。古者民勤耕稼之业,故三年耕则余一年之食,九年耕则余三年之食,二十七年耕则余九年之食,是以岁或不登,民无饥色,以储蓄有素故也。朕屡敕有司劝课农桑,而储蓄之丰未见其效,一遇水旱,民即饥困。故尝令河南等处郡县,各置仓庾,于丰岁给价籴谷,就择其地民人年高而笃实者主之,或遇荒歉,即以赈给,庶使民得足食,野无饿夫。其有未备之处,宜皆举行。”

    他先是“令天下立预备仓,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后来又感到常平仓平抑粮价的作用不可低估,遂下诏:“今后宜令各府州县设常平仓。每遇秋成,官出钱钞收籴入仓。如遇歉岁,平价出粜。盖米价不踊则物价自平,如此则官不失得,民受其惠矣。”

    其后历朝皇帝也多有强调,“令各处府按官督该司处置预备仓,以积粮多少为考绩殿最”。

    正德朝之前,弘治皇帝在位时,年景也算不错,风调雨顺,各地官仓大多粮食储备甚多,可惜到了弘治末期、正德初期,各地贪官污吏层出不穷,官仓之中的储量大多以次充好,岁入粮食大多被陈粮替换,到了大旱之时,很多官仓所放之粮大多是霉变不可食之粮,其中以山东等地为最,以致民怨沸腾。

    原本储粮、放粮这样一个惠民、救民之政,成了只进不出,成了各级贪官上下其手的手段,若是平常年景也就罢了,在这样大旱之年,更是让百姓的境况雪上加霜,再加上年前席卷山东各地的马瘟,逼反了大量马户,才终于酿成了杨虎揭竿而起的局面。

    而随着杨虎等叛军攻城略地,各地的备仓之粮,又成了资敌之物,各地官府连仅有的存粮也失去,更加重了灾民之困,恶性循环之下,山东局势这才一发而不可收拾。

    老头儿虽然不知道山东之外的情况,想来也是大同小异。

    而在大明朝,除了官方赈济之外,其实另外一项最重要的赈济途径是宗族赈济。

    大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恢复和重建元朝被破坏的封建宗法关系,从上到下,大力提倡建祠修谱、创立族田义庄,其所得租米,分与全体宗族成员,“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对于所有宗族成员都给予定量的粮食布匹,对婚嫁丧葬等给予补助,表现出普遍福利的性质,又对宗族子弟的读书就学以及参加科举进行物质激励。

    正因为如此,普通生活在族群之中的百姓,生活不只能基本维持,而是得到较大改善,普通族人自不待言,“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不过这样的义庄大多出现于江南等富庶之地,而到了北方,这样的宗族赈济体系的力量自然远远不如,还无法起到能够与战乱、天灾对抗的决定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刘六、刘七所在的小山镇,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宗族。

377章 城门骚乱() 
“放我们进城!”

    “官爷!求求您!俺老娘得病了,要进城请郎中”

    “退后!退后!再不退后,格杀勿论!无那汉子,你还不退后?莫不是贼军的细作?!”

    “都让开,都让开!娘的!不长眼啊!老爷要进城!”

    天津卫的高大城门处,这会儿正乱成一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