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门之后的历山大尔查科夫这才突然发现,原来儒学的大师们也跟他们这些贵族们一样,都爱讲个“礼”字。只不过,儒学大师们所极力推崇的这个“礼”,却远远地似他们这些人从前瞎讲究的那种贵族之“礼”。
因为,一个人真要是一直死抱着族之“礼”不放,他就会变得不仅越来越歪,还越来越如同是茅厕中的石头,又臭又硬,惹急了连天王老子的话都敢不听。
而要是学会了儒学的“礼”,况就大不相同了,因为只要是学会了这个“礼”的人,他顷刻间就会染上陪伴其终生的软骨病。
到候,不要说是沙皇这个一国之父、真命天子根本没人敢惹,就是沙皇随便派出去的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小官吏,那也得被万民奉为“父母官”,既然都是“父母”了,草民们再不好好地孝敬、再不老老实实地听从使唤,那还了得!
不见,连那些亲王贝子、超品大员们见了皇帝老子都不仅得五体投地的叩拜于地的同时,还得连声地自称“奴才”,至于那些草民们,那还算个球呀!
“奴才”,“农奴”,有区别吗?
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真是佩服死了那位几千年前的儒教始祖,他简直是太聪明了,太富有想象力了,太那个那个什么了……
他竟然能设计出在这个世界上如此美轮美奂,如此实用,如此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仅仅就通过一个“礼”字,就能把一个本来是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的、活生生的、极其复杂的人,轻易地转变成一件既服服帖帖,而又是地地道道的工具的好学问。
于是,在亚历山大尔查科夫的积极努力下,俄国在得到了来自太平天国政府的大批经济援助的同时,还从太平天国引进了数以千计的“正宗的儒学经师们”,大张旗鼓地在全社会开展“礼学(虽然“儒学”好,但亚历山大二世还是这个名字不够响亮,远不及“礼学”来得更直接、听着更悦耳)”的教育事业,以教导那些既粗陋不堪、又绝非善类的俄国人,学会如何“知礼”和“守礼”,明白什么叫“感恩”。
即便是这样,亚历山大尔查科夫的那位沙皇似乎还是觉着不够味儿。
于是,又经过了亚历山大尔查科夫的一番艰辛努力,太平天国政府只好还同时答应俄国政府,由西北、北方及东北这大军政公署负责筹办起了数十所“礼学速成学堂”,每年接受成千上万的俄国政府派遣的优秀儿女前来学习礼法、操演礼技。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么的奇怪,没有物质刺激,很多人估计这一辈子只想浑浑噩噩,任你啥好东西,他都学不进去。而一旦“学习”能与利益、金钱等物件一挂上钩,甭管好赖的东西,那就啥都容易推广。
于是,政府为了“造奴”的需要,渴望做奴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终于使得“礼学之花”开始在俄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对于亚历山大尔查科夫肚子里的那些不愿意说的东西,林海丰却不用猜也能想到。
“呵呵,英国人倒是很有意思,看上去也是很为你们着想。那么,不知道贵国的沙皇陛下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第三十三章 大英帝国得以发达的三大法宝()
丰虽然一开始说自己因为从来就没有支持过,也不了印度人,但他最后又抛出了要力促印度与英国和谈这一手,布尔布隆的第一个使命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老朋友毕竟是老朋友,布尔布隆总是在关键时刻能体会到老朋友的真诚,以至于他这次又像以往一样,想报答,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地来报答老朋友对他的恩情。
不过,林海丰对他的恩情并未就此算完,还有令布尔布隆更惊讶的好事,紧跟其后。
起来,国土面积在亚洲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在经济上那曾经也是很不一般。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它,则曾经是世界上数得着的棉织业大国。在英国殖民者进入之前,印度那可是一直向全世界输出它的棉织品,且输出了数百年之久。
可惜的是,自从英国人踏上了他们的这片土地之后,一切就都变了。
输出棉织品的印度,竟成了英国倾销其棉织品的超级大市场。进入十九纪五十年代,曾经以为世界提供棉织品为荣的印度,输出的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棉织品,却是大批大批的原棉和羊毛,而超过英国全部输出总值四分之一以上的棉织品,则都被印度所消化。
在英国殖民者的摧残下,印度的民族纺织业被彻底摧垮了,它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英国人的工业原料的附庸。
有人曾论证,英国人之所以能够领跑世界的工业革命,并成为了一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其根源是他们掌握了原始积累阶段的三**宝。
一是所谓的“圈地运动”。
提起圈地运动,在任何一个国家地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步阶段,都无一例外地使用过(当年的满清殖民中国时,也曾用过这一手,那时候好像是叫跑马圈地,甭管谁家的地,只要满清王公贵族骑上自己的马呼啦啦地一圈儿跑下来,马蹄所形成的圈子里的一切,就都成了跑马者的私产)。
但在英国。这个运动却是进行地最彻底。又是最典型。
早在十五世纪地末期。英国地棉纺织业就已经成为了其国内工业发展地最快地一个生产系统。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同时在国外也拥有着广阔地市场。
毛纺织业地迅速发展。自然就扩大了对羊毛地需求。于是。羊毛地价格蹭蹭地上涨。养羊业。随之又成了一个极为有利可图地生产行业。
都说中国人喜欢扎推儿。啥事儿总爱一窝蜂地干。其实。“绅士”地、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地英国人也是如此。换句话说。没有谁愿意跟钱过意不去。
于是。在利益地驱使下。那些大地主和农场地经营主们。除了要把属于自己地耕地变成牧场外。还得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绞尽脑汁地去扩大自己领地地规模。他们不惜以暴力地手段。:意掠夺那些公有和他人地土地。拆毁、焚烧他们所相中地农舍和村庄。强行逼迫农民离开自己地家园。用栅栏和篱笆。把大片大片地土地圈起来。变成为他们产出财富地牧场。
英国政府地领导者们虽然没有研究过资本论。但他们却明白这样地一个道理:
要想使那些能够叫英国真正变得强大起来地以大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确立并兴旺发达,就必须要首先叫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就是必须要使少数人地手中,能够集中大量的、进行资本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其次,还必须要拥有大量的,尽管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可以给予他们人身自由,但必须是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也就是走投无路,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的雇佣工人。而这两个条件的同时形成,离开了使用暴力的手段,那则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所以,在大地主和农场主们开始掀起了血腥的“暴力拆迁”大潮同时,英国政府则不失时机地公开颁布法令支持圈地的合法化,并颁布了种种的同样带有血腥的法律,他们不惜动用鞭打、烙印、监禁、割耳朵,以至判处死刑等等的种种残酷刑罚,禁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们四处流浪,而是强迫他们成为一个个血汗工厂之中的雇佣工人,逼迫他们不得不去接受这种所谓已成既成事实的雇佣劳动制度。
到了十八世纪,圈地运动展开的更加猛烈,在这一百年间,英国政府共通过的圈地法令竟达两千两百多项,总计圈了三百四十九万英亩的土地,自此,在英国的大地上,自耕农完全被消灭。而那些资本家们,则拥有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
这就是发生在英国发迹的第一个根源——“圈地运动”。
英国得以发迹的第二个法宝,那就是贩卖非洲“黑奴”。
十五世纪四十年代,葡萄牙殖民者将从西非海岸所猎捕到的黑人带回了欧洲进行贩卖,于是开创了奴隶贸易的先河。
十六世
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施行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种族略,使得那里的矿山和种植园广泛地缺乏劳动力。由于非洲黑人对热带气候下劳作的特殊适应性,且又具备种植热带作物的技术,于是,第一批黑奴被运往美洲。
十六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头上,西班牙的王室向参与贩奴的本国“商人”正式颁发贩奴执照,贩奴这一旷古少有的恶行,居然终于冠冕堂皇地成为了由政府支持下的一个“合法”的行业,奴隶贸易就此开始泛滥。
此后,英国殖民者的势力闯入了西属美洲,由于这里急需大量的布匹和能干的“黑奴”,而布匹是英国生产,黑奴则很容易地自非洲购得,于是,这其中所蕴含着的极大的商机,就催生了第一个敢为英国天下先的奴隶贩子,他的名字叫约翰霍金斯。
一提到约翰金斯,那绝对是大英帝国历史上地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
这位霍金斯不仅曾以贩卖奴隶拔了英国此行业的头彩,从而扬名大英帝国的历史,同时,他的表弟德雷克,照样因敢于大肆地去劫掠西班牙帝国的海上船只及其殖民地的行径,而名噪世界海盗史。
更为厉害的是,约翰金斯表兄弟这一切的恶行,背后都有英国女王地大力支持,并且就因为以这哥俩为首的英国人的海盗式的劫掠,最终导致西班牙帝国的国王决定远征要英国,从而引发了英西两国的大海战,结果是西班牙帝国地无敌舰队,惨败于英国之手,而英国的海上霸权从此确立。
本就垂涎于贩奴所带的巨大暴利,看别人从“黑奴”身上发财看得心痒难熬地英国人,如今再取得了稳固的海上霸权,贩奴的罪恶行径一发不可收拾。
在威风凛凛的陆海军地护卫下,英国商船从利物浦、布里斯托尔等港口装上英国的各种工业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