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道、肠及附属器官。他还把胚胎的发育分为三个时期:一为原始分化时期, 

动物层分化为皮肤层和肌肉层,可塑层分化为血管叶和粘液叶;二为组织的 

分化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三为形态的分化时期,开始形成器官。他曾 

详细观察过某些器官的形成过程,例如他发现眼是由2个原始体形成的,神 

经管的突出前部形成了眼窝,而头部的上皮则发展成晶状体。冯·贝尔由此 

得出结论,认为发育实质上是一种分化过程。 

    还在1811年,比较解剖学的创始人梅克尔 (1781—1833年,德国)就 

曾猜想:一个物种是从另一个物种进化而来,因此高等动物的胚胎在发育过 

程中会重演物种的进化。冯·贝尔指出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他认为高等动物 


… Page 59…

的胚胎在发育之初仅表现出某种类型的一般性状,但在后期却表现出纲的性 

状,最后才表现出目、科的性状。因此,一种类型的胚胎可以和另一种类型 

的胚胎相比较,但不同类型的成年动物却不能比较。 

     1826年,冯·贝尔在解剖一只刚交配过的母狗时,在许多滤泡中发现了 

一个黄色班点,他判断这就是哺乳动物的卵。他说“哺乳类的卵实际上也像 

鸟卵一样是一个小卵黄球,不过体积更小罢了。 

     冯·贝尔的比较胚胎学为进化论提供了依据,达尔文高度评价了这一点, 

他写道:“冯·贝尔赢得了所有动物学者的深切敬意,约在1859年,他就表 

示相信现在的完全不同的类型是由一个单一的祖先类型传下来的。” 



                  2。细菌学、免疫学及寄生虫学的发端 



     (1)细菌的发现与研究 

     17世纪,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观察到过去用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列 

文虎克(1632—1723年,荷兰)用一台自制的显微镜在雨水、泥土甚至牙垢 

中发现了各种形状的微生物。他还观察到煮沸后的肉汤,放上一段时间,汤 

里会出现微生物,放在封闭容器中的肉虽然不会生蛆,但在显微镜下可以看 

到大量微生物繁殖出来。他在1684年发表了最早的细菌图,从中我们可以辨 

认出链球菌、杆菌和螺旋体。这些发现使当时的学者们相信,微生物是从无 

生命物中诞生的,而各种生物又是从微生物中产生的。这种认为生命是从无 

生命物质直接产生出来的假说叫“自然发生说”。这原是一种古老的错误的 

理论,结果却在17世纪得到新发现的“支持”。18世纪后,人们又开始怀 

疑“自然发生说”的正确性。一位英国神父用煮沸的方法杀死瓶子里有机溶 

液中的微生物,可是不久又生出了新的微生物,于是他认为无生命物质确实 

可以产生微生物。生物学家斯巴兰札尼(1729—1799年,意大利)对这一实 

验产生怀疑,他认为这可能是瓶口未封闭好的结果,于是他用19个封闭的瓶 

子,在沸水中浸1小时,结果在瓶内有机溶液中确实没有再见到微生物。据 

此,他认为英国神父见到的微生物是从空气中进入瓶内的。 

     19世纪后,此类争论仍在延续。施旺强调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但法国 

博物家普谢却在1858年宣布,他已用实验证明生物能在几天里从无生命中自 

生出来。这样,到1860年法国科学院为解决这一问题发起了征奖活动,结果 

由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年,法国)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长期悬 

而未决的难题。 

     巴斯德原是一名化学家,他对生物学的研究是从研究发酵开始的,从 

1857年起,他致力于各种发酵机理以及改进醋和酒的生产。还在30年代施 

旺等人就已提出酒精的发酵是一种活的酵母作用的结果,但李比希等化学家 

却认为发酵仅是化学过程,与生物无关。巴斯德经过研究后指出:发酵的产 

物不仅是酒和二氧化碳,还有甘油、丁二酸和其它物质,然而这一复杂的过 

程不是一般化学方程式所能表达的。他用实验证明在没有“有机氮化物”的 

条件下,发酵在酒精中照样进行,乳酸发酵也同样进行。1861年,巴斯德观 

察到了醇酵母是一种杆状的类似鞭毛虫状的微生物,其发酵作用只能在无氧 

条件下进行,这使他发现存在着不依赖氧生活的微生物。1863年,他把发酵 

机理推广到腐败作用,认为这是微生物把死去的动、植物分解为简单化合物 

的过程。 


… Page 60…

     巴斯德是达尔文的信奉者,他认为微生物不可能在短时间里由无生命物 

质生成,有机培养液中的微生物可能是由空气中的某种微生物胚种繁殖起来 

的。1860年,他在阿尔卑斯山区的不同高度上做实验,证明空气中的胚种和 

高度成反比。1864年,法国科学院在巴黎大学举行辩论会,他制造了各种形 

状的长颈瓶,内盛肉汤,瓶口不封,以利空气进入,几天后肉汤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空气中的胚种在流经弯曲的瓶颈时,都被沾在管子的内壁, 

而不能进入肉汤中。法国科学院评论这次辩论,认为巴斯德“利用最精确的 

实验,扫清了生物自生这个问题上的疑云。” 



     (2)细菌的培养基、染色及灭菌 

     最初用显微镜观察的细菌都是没有染色的,观察者很难看清细菌的细致 

结构。1849年,植物学家科恩(德国)首先用植物染料将组织切片染色。1769 

年,霍夫曼(英国)使用植物染料洋红为细菌染色。1876年,细菌学家科霍 

 (1843—1910年,德国)发现了细菌内生芽孢,第二年他拍摄了第一张细菌 

的显微镜照片,他用美蓝对细菌染色,将细菌膜在空气中干燥,然后用酒精 

固定。经固定和染色后的细菌膜经一个盖玻片保护便成了一种永久性的标 

本。1882年,科霍利用一种改进的染色方法成功地为结核菌染色。第二年尼 

尔森对细菌脱色方法进行了改良。 

     1890年,莱夫勒第一次证实细菌有鞭毛存在,他借用显微镜拍下了许多 

照片,照片中细菌的鞭毛清晰可见。 

    这样到19世纪末,由于技术的进步,细菌细胞的外部特征几乎都为人了 

解了。 

    还在 1860年,巴斯德为发展一种不被其它微生物污染的微生物培养方 

法,曾设计出一种半合成培养基,其中含有铵盐、酵母粉和蔗糖。他用这种 

方法培养出纯种酵母菌。 

     1872年,科恩设计了一种含有盐类和酵母粉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具有 

更广泛的用途。早期的培养基都是液体的,使用时需要连续稀释,直到获得 

无菌样品为止。这种方法不仅繁琐,而且实验结果也是不肯定的。 

     1881年,科霍用一块切开的熟马铃薯做成第一个固体培养基。次年,他 

用琼脂作为培养基凝固剂。琼脂是一种具有特定熔点的物质,本身含营养成 

份很少,不含抑制物质。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是在钟罩内进行的。后来科霍的 

学生发明了培养皿,使培养工作更加简便。科霍发明的固体培养基和混合培 

养纯化技术,使培养细菌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使得在 19世纪最后的 

20年间有可能把大部分细菌病原体得以分离,为近代医学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 

    微生物学研究,往往需要事先做好灭茵的工作。施旺在30年代曾证明煮 

沸的肉汤,只要不被空气 (未消毒)污染,就能永久保存完好。其实,当时 

使用高温消毒蒸锅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利用这种办法在19世纪初开创了食 

品罐头工业。19世纪50年代,巴斯德发展了灭菌技术,他指出使酒和醋变 

质是由于受其它微生物污染的缘故,只要适当地给酒和醋加热就能杀死这些 

微生物。特别是他还证明了灭菌时湿热比干热的效率高得多。英国医生李斯 

特尔受他启发在60年代发明了一套消毒防腐的外科装置。但是,当时人们还 

不了解细菌的芽孢能够忍耐几小时连续蒸煮,因而灭菌常常失败。 

     1876年,巴斯德证明将尿在加压条件下加热至115°—120℃,可以达到 


… Page 61…

灭菌目的。人们由此认识到某些细菌是耐热的,以至连续煮沸数小时也能存 

活。 

     1881年,科霍等人确定了用热空气和蒸汽灭菌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和最短 

时间:热空气灭菌要达到160℃,保持1小时;热蒸汽灭菌要达到120℃,保 

持30分钟。他们为实验室和手术室灭菌操作提供了依据。 



     (3)抗生素与免疫学的开创 

     施旺曾提出某些疾病可能是由一种胚芽引起的观点,后来被人称为“胚 

芽说”。巴斯德是第一个指出疾病是由一种寄生性原生动物引起的学者,他 

还认为所谓的胚芽就是细菌微生物。 

     60年代在法国南部流行蚕病,使法国的丝绸工业濒临破产,巴斯德怀疑 

蚕病是由微生物所致,便转向这一专题的研究。1866年,他终于在桑叶上找 

到一种导致使蚕发病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可以在病蚕身上找到,在健康的 

蚕身上却没有,于是他倡导隔离病蚕,烧毁病蚕蚕卵等措施,收到明显效果。 

由于他拯救了法国丝绸业,有人提议为他建立金像。 

     炭疽病的流行曾使法国的牲畜大大减少,应法国政府的要求,巴斯德开 

展了防治炭疽病的研究。 

     还在1863年,病理学家达外恩 (1812—1882年,法国)曾在患炭疽病 

动物的血液中发现一种杆状微生物,并宣布找到了炭疽病病源。 

     1880年,巴斯德从患霍乱的鸡身上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