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的测定工作。他们曾利用硫酸盐和铬酸盐的同晶现象成功地修正了多数金
属氧化物的化学式,进而使原子量也得到校正。
原子量的测定研究使大量无机化合物的组成逐步得到澄清,人们逐渐认
识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一种元素和它种元素相结合,原子数存在一定的比
例关系。弗兰克兰 (1825—1899年,英国)在1852年研究金属与烷烃基的
化合物时,发现每种金属的原子只能和一定数目的有机团结合。这启发他去
研究其它无机化合物的分子式,最终形成了“化合力”的概念。他写道:“一
切化学元素当生成化合物时,尽管和相化合的原子在性质上相差很大,但它
吸引这些元素的 ‘化合力’却总是要求结合一定数目的原子。”他还只能用
… Page 18…
“单原子”元素和“多原子”元素的提法来表达“化合力”的差别。
1857年,凯库勒 (1829—1896年,德国)和库帕 (1831—1892年,英
国)发展了弗兰克兰的思想,他们把各种元素的化合力用“原子数”或“亲
和力单位”来表示。他们指出“不同元素原子相化合时总是倾向于遵循亲合
力单位数等价的原则”。这样由凯库勒和库帕共同奠定了原子价理论的基础。
1864年,迈尔 (1830—1895,德国)提出了“原子价”的术语。
原子价学说阐明了各元素在化合时所遵循的量的规律,它不仅为后来元
素周期律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以至整个
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 19世纪前半叶始终没有找到一种更合理的方法来确定原子的组成比
例,以至使这一研究陷入混乱,个别人甚至怀疑原子论是否正确。在这种背
景下,欧洲的化学界于1860年9月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召开国际会议,专门
讨论原子价、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统一问题。康尼查罗(1826—1910年,意
大利)在会议中散发了《化学哲理课程大纲》一书,书中针对这些专题中的
错误理论作了逐一澄清,对如何确定原子量指出了令人信服的途径。他写道:
“等体积的气体中含有数目相同的分子,而绝不是数目相同的原子。”这就
是说首先应当测定物质的分子量,在此基础上再精确测定原子量。康尼查罗
统一了各种分歧,澄清了错误思想,赢得了化学界的承认。这样,原子——
分子理论形成了协调的体系。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从18世纪中到19世纪中的近百年里新元素不断被发现,截止1869年共
发现新元素计63种。化学家们对这些元素的性质做了大量研究,但是所得资
料纷杂,不成系统。人们自然会问:“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元素?各元素之
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1829年,贝莱纳 (1780—1849年,德国)整理研究了当时已知的54种
元素的有关资料,并把元素按性质分组。结果他发现了几个所谓“相似元素
组”,每组都包括3个元素,位于中间的元素不仅化学性质介乎前后元素之
间,而且原子量约为前后两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培顿科佛(1818—1901,德国)认为相似组的元素不限于3个,
他还发现在同一相似组中,原子量值相差为8的倍数。进入60年代,人们对
原子量和化合价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对元素性质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1862
年,尚古多(1820—1886,法国)创作了一张《螺旋图》,他将已发现的62
种元素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在绕圆柱上升的螺旋线上,结果显示出在圆柱
同一母线上,纵向排列的各元素性质相近,如Li、Na、K、S、Te;Cl、Br、
I等。于是他在论文中首先提出元素的性质周期性重复出现的观点。但是法
国化学界很难接受这一观点,巴黎科学院甚至拒绝了他的报告。
1864年,J·L·迈尔也按原子量大小顺序列出了一张《六元素表》,并
详细讨论了表中元素的性质。迈尔对元素的分族作了较好的安排,在表中还
留出了未发现元素的空位。但他的工作不够彻底,他排列过的元素还不足当
时已知元素的半数。次年,纽兰兹(1837—1898,英国)将元素按原子量排
列时,发现每隔7个元素,元素的性质就会周期性重现。他说:“相似元素
常相隔7个或7的倍数重现,他把这一规律称为“八音律”。他列出的前2
… Page 19…
直列几乎与现代周期表的第2、3周期对应,但自第3列往后显得混乱,这一
方面是由于当时原子量的测定不准确,造成了错误;另一方面他没有考虑为
未来发现的原子留出必要的空位。人们嘲笑他的“八音律”,英国化学会也
拒绝发表他的论文。
J·L·迈尔并没有灰心,他继续从事周期律的研究。1868年,他修改了
《六元素周期表》,发表了原子体积——原子量图,这时他的思考已趋于成
熟,终于在1869年独立地编制出元素化学周期表。几乎同时,俄国化学家门
捷列夫 (1834—1907,俄国)也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博尔斯克市,23岁任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
34岁当选俄罗斯物理化学协会主席。他分析了大量资料,在对元素的原子量
仔细核对、比较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原子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它与元
素性质的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他深入研究元素的原子价时,他又发现各
种元素的原子量可以相差很大,而原子价的变化却是有限的。他对同价元素
作了对比,发现同价元素的性质非常相似,例如所有1价元素都是典型的金
属,而4价元素的性质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所有7价元素都是典型的非金
属等。他也试着把元素按原子量排列起来,发现氯和钾的性质不同但原子量
相近,钾和纳的性质相近但原子量差别却很大,这些初看很奇怪的现象却促
使他更深入地去思考元素性质周期变化的特点。
1869年,门捷列夫独立地编制并发表了元素周期表。表中包括63个已
知元素,但表中还留有4个空位,只标明原子量而没有元素名称,以此预示
待发现的元素。不仅如此,门捷列夫还进而预言了这些未知元素的化学性质;
根据周期律他对表中标示的钍、碲、金、铋4个元素的原子量值也表示怀疑。
同年3月,他在俄罗斯化学会上宣读了《元素属性和原子量关系》,系统阐
述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观点。
这些观点主要是:
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周期性。”
②“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③“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存在”,“元素的某些同类元素将按它
们的原子量大小被发现”。
④“当我们知道某元素的同类元素之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
量”。
与门捷列夫同年发表的结果相比较,迈尔对相似元素族元素的族属划分
较为完善;迈尔还在表中形成了如我们今天所说的“过渡元素族”,他把Hg、
Cd、Pb、Sn、Tl和Al、S列为同一族,把In的原子量定为113。4,都较门捷
列夫确切。
1871年,门捷列夫不顾权威的指责和一些人的嘲笑,发表了第二个经进
一步修订的周期表。他将元素表的周期改为横排,竖行则是同族元素;在同
族元素中他又划分了主族和副族;预言了6个待发现的元素;大胆地修订了
某些元素当时已公布的原子量值。他的这些科学预见很快为后来的实验证
实。
1875年,布瓦博德朗(1838—1891年,法国)在分析闪锌矿时发现了一
种新元素,他命名为镓 (Ga),他测量了镓的性质,将结果发表在《巴黎科
学院院报》上,不久他接到门捷列夫的来信,指出他把镓的比重测错了。布
瓦博德朗重做实验,果然证明门捷列夫是正确的。他赞扬道:“我以为没有
… Page 20…
必要再来说明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了”。元素镓就是门捷列夫所预
言的“类铝”元素。
又过了4年,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元素被瑞典人尼尔森(1840—1899
年)发现,它的一切特征都与门捷列夫的预见相符。这个元素命名叫钪(Sc)。
又隔7年,文克勒(1838—1904年,德国)发现了锗 (Ge)元素,其性
质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硅”相同。文克勒惊叹道:“再没有比“类硅”的
发现能更好地证明周期律的正确性了!”
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现代无机化学的基础,它说明自然界的元素并不是
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元素性质随原子量增加而变的事实,
显示出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一发现,他说:“门
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
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
地位。”①
3。有机化学创立和生命力论破产
18世纪后半叶,从动植物体中分离和提取有机化合物的工作有了较大的
进展。例如1773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尿素,1815年从动物脂肪中分离出了胆
固醇等。于是有机分析也相应发展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碳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