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小官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溥听完,十分高兴,靳贵带头去看望他,又仗义执言,他果然没有选错人,这不,连天子都知道了,也十分赞赏。当然钱福也很不错,只不过他与确实有可以被指摘的地方,只希望他能引以为戒。

    到了弘治三年庚午),上御奉天殿,赐靳贵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其中第一甲进士三名,状元为靳贵,榜眼为刘存业,探花为钱福。

    都穆,宋珫,张彩等人成为二甲进士,而张超则光荣的成了一名吊榜尾的同进士。后面的都是固定流程了,皇帝赐恩荣宴,赐朝服冠带,进士上表谢恩,拜孔庙等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次礼部宴,张超也拿出了一首像模像样的谢恩诗,让想看他热闹的官员同科们有些失望。

    到了弘治三年三月丙子,授第一甲进士靳贵为翰林院修撰,刘存业、钱福为编修。命二甲三甲进士,各留十之五于各衙门办事,其余放回原藉听用。

    吊榜尾的张超这一次运气比较好,他留在了京城,被下令观政户部,观政时间是三个月。在张超看来观政只是做做样子,他准备请假回乡,一来处理一下南京的诸多事务,二来也准备把家眷接到北京。

    谁知道他带着请假条来到户部的时候,户部尚书李敏,左侍郎叶琪立刻就召见了他。上班第一天领导就召见,张超有些诚惶诚恐,“观政进士张超拜见李尚书,叶侍郎。”

    李敏第一次见张超,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尚书满脸老相,见张超貌普通,但是十分精壮,有些满意的点点头,

    “你就是张子卓?果然是一表人才。这次老夫亲自点名让你来户部观政,三个月后,吏部会任你为户部主事,你今日就入部视事吧。”

    张超大吃一惊,别人都请假回乡了,所以不由自主的说了出来,“这么快?学生还准备请假回乡呢?”

    李尚书似笑非笑的看了看他,却没有说话。这个时候叶琪就插话了,

    “子卓,朝中现在有件急务需要听听你的意见,等此事一了,自然会给你假期回乡。”

    说完叶琪就开始介绍这件急务。说起来确实跟张超有关系,他弄出的大明医药公司,需要大量收购黄柏,所以让四川的地方官代为征收黄柏这种药材,可以抵扣赋税,然后公司就会把相应的赋税缴给通州仓库。

    这本来是一件变通的好事,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现在麻烦来了,这样的好事最初只是针对黄柏这种药材的产地,但是现在四川一省的地方官老百姓一致要求推广这个办法,既然黄柏可以折色,那么白银,四川的丝绸等物都可以用来折色。

    四川的道路自古以来就十分难走,而偏偏四川要供应部分九边的粮食,需要老百姓运到九边去,官员嫌麻烦,老百姓更不愿意,动辄就是家破人亡,所以一旦被抽中就是哭天喊地,然后就会惹出一堆事情。

    可是这么一来朝廷不干了,本来几个州县涉及到的钱粮也没有多少,所以张超这么干大家也能接受,要是四川一省都这么干,那就太轰动了,四川可以干,南直隶可不可以干,这么一闹腾,整个帝国的赋税征收体系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动。

    在制度尚能维持的情况下,闹出这么大的事情,张超是不是该打,他惹出的麻烦,屁股是不是该自己擦?

    叶琪说完之后,李尚书接着说道,“你用黄柏折粮,与现在北直隶山陕等地试行的用银折粮本质相通,确实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好办法,但是九边和京师用粮关乎国家根本,轻易不可随便改革。”

    张超立刻敛色行礼道,“学生明白。”

    叶琪笑着说道,“子卓,你虽然还没有授官,但已经是观政进士了,该称下官才是。”

    张超羞赧的笑了笑,立刻改称,“下官明白。”

    接着张超埋头想了想,就说道,“黄柏毕竟数量有限,干脆与赋税脱钩,就让公司在重庆成都设立两个收购点统一收购就好。

    只是四川要求以白银或者丝绸折色,是否执行,下官以为不必先着急决定是否去做。

    可以先对九边和京师的仓库账目进行全面的盘查,弄清楚现在各处有多少粮食物资,这个时候再决定是否折色。”

    张超这个想法是十分合理的,只要做事就需要首先知道到底有多少家底,但是事实是户部,兵部,工部还有内廷都有自己的仓库,再加上各地转运的物资大部分是就地就近运输,所以到底有多少家底当家人李敏也搞不清楚,因为这涉及到好几个部门的配合。

    李敏有些苦笑的说道,“子卓,你要盘查所有的仓库,这远超户部的职权范围,老夫做不到。”

    张超目瞪口呆,一个国家到底有多少家底李敏这个尚书不知道,那谁能够知道?如此又如何进行决策?

    张超突然间感觉到他在户部搞不好是一场悲剧,得赶紧离开,要不然日后很有可能背黑锅。

第266章 张超上书() 
张超猜的没错,当他深入了解户部之后,就发现这个帝国的中枢财经机构,本质就是一个大会计,控制在户部的财源少的可怜。怪不得他弄来几十万钱粮被认为是一等一的理政能手,因为他以一人之力给户部增加了将近一成的收入,有利的支撑着帝国的运转,这样的人皇帝能不当他是宝贝吗?

    明朝的财政简单来说就是乱,真乱,乱的离谱。要收税,首先要有个标的物,在今天,是人民币这种货币,顶多加一个粮食的统购统销,但是在明代是实物,就是你生产什么国家就收什么,水稻,小麦,布匹,棉花,木材,丝绸,纸张,木炭,凡是你能想到的啥都有。

    这些东西收上来之后,还不是一家管理,户部一块,兵部一块,工部一块,皇帝一块,另外南京还有一套班子管理,这是中央层次。到了地方,地方官手里也有一部分财源。

    如此一来,中央户部大约控制了12%左右的财源,依靠这个财源在国初是足够支撑国家用度的。

    但是承平日久,首先就是可以征收的税源大大减少,因为土地人口被既得利益者隐藏了,比起冰冰这样的阴阳合同在那个时代属于高档次操作,压根没有必要性,明代直接就是投充,合理合法,十分的光明正大。

    其次官僚集团开始膨胀,说白了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最麻烦的是,朝廷要养着很多藩王,而且待遇超好,为了多骗些财富,王爷们拼命的生孩子,这样国家的负担就不断增加。

    还有一个大问题,军队的花费越来越多,国初依靠屯田能解决的军粮问题,此时根本办不到了,必须中央提供大量钱粮供应九边。要知道几十万大军从嘉峪关一直延伸到辽东,几千里防线,一字摆开,那需要的钱粮就是天文数字。

    如此一来,帝国户部就根本吃不消,无论怎么寅吃卯粮,怎么拆东墙补西墙都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明朝的户部尚书动辄得咎,属于最悲催的部堂,与礼部大宗伯,吏部天官比较起来,想想都是泪呀。

    过了十天,李敏叶琪就把张超迫不及待的叫了过来,问问他这段时间观政有什么感受。

    张超首先给两位堂官深施一礼,“李部堂,叶侍郎,给朝廷当家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

    张超这句话一出口,两位老官爷也想哭呀。只有善于理财的人才能理解对方,李敏岁数大了,就抹了抹眼睛,

    “子超,你如此一说,老夫也欣慰呀,户部确实难为,要不然圣上也不会让你这么快就过来观政,你这段时间可有什么收获?”

    “下官粗略理了理户部的事务,觉得首先就是减少缴税的品种,别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收上来,然后很多又用不上,只能丢在府库之中发霉,这样浪费太严重了。”

    李敏来了兴趣,“你具体说一说?”

    张超就开始仔细的介绍起他初步的改良计划,就是增加折色。粮食布匹这样的生活必需品还继续维持不变,但是其他比如棉花木炭纸张这些乱七八糟的统一折成白银,国家需要直接从商人那里买就是。

    事实上在中央太仓库和内承运库储藏的是奢侈品和大宗物品,但是在地方官府连笔墨纸砚桌椅都要老百姓提供,这也太离谱了,于是就搞出了种种弊病。

    所以干脆张超建议中央和地方这些开支直接收银子得了,这样官府方便,商人同样开心,老百姓也许就不是那么开心了,但谁顾得上他们。

    而且如果朝廷有需要,让相关部门列出预算,可以经过户部审核后拨付给他们钱粮,让他们自己处置。如此一来,可以增加国家的货币收入,另外万一遇到急事,也方便周转腾转。

    对于户部来说,这个建议可以提高他们的权力,增加话语权,理所当然的引起了两位堂官的兴趣。

    叶琪点点头,“这个思路不错,确实简单可行,在户部太仓库的可以请旨如此处理,但是很多物品储藏在内承运库,太监们未必愿意。”

    张超刚想说太监那边我去说服,突然间醒转过来,麻蛋的,这些问题这些老油条怎么会不知道,不会就是挖着坑等着我来填吧。

    于是张超笑着说道,“内承运库的事情比较复杂,这个还是稍等等请旨为好。只不过户部如此操作,兵部和工部是否也可以同样操作?”

    一直在旁边默默无语的李敏说话了,“兵部和工部老夫自会上折请旨。只是内承运库,你既然有想法,就由你上书如何?”

    张超心中大骂,我才上班几天,是招你们了,还是惹你们了,这么坑我?但是李敏的语气十分坚定,不由得张超拒绝,如果张某人还想继续在户部混下去的话。

    张超想了想,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就按照这个计划走,即使得罪了一部分人,也会拉拢一部分人。再说实在不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惹不起我躲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