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官,愧不敢当。”左伯当即改口,与耿雍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书断二·左伯》有载:“左伯字子邑,东莱人,特工八分,与毛弘等列,小异於邯郸淳,亦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
所造纸张,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称“左伯纸”。因多用当地桑皮为主材,又称“左伯皮纸”。
前有蔡侯纸,今有左伯纸,虽经多次改进,利于书写又携带方便。然因习惯使然,简牍、绢帛,仍用于书写重要文档,如朝廷诏书、官府政令等。时人亦认为,重要文档应首先铸成钟鼎,其次则书于竹帛。
所谓“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便是指此。
于是乎,学富五车,读书破万卷。并非刻意夸大。想着蔡邕避难临乡时,那浩浩荡荡的千车书卷。学富五车,真不值得炫耀啊。
临乡院中桑麻皆该成药圃。无妨。只需是港口,造左伯纸所用原料,便可源源不断,足量运来。思前想后,刘备欲将治下第一座造纸工坊,建在正大兴土木的泉州港内。
若非与左伯相识的钟繇提及,刘备如何能知晓。时下竟有造纸名家,北上蓟国避难。又去信钟繇,代为引荐。
当真是想瞌睡时,便有人送枕头。一直困扰刘备的造纸,终于解决。
却不知,“研妙辉光”的“左伯纸”,距离梦寐以求的“卫生纸”,还差多远。
1。123 天赐之幸()
左伯纸的制作工艺,后世并未能继承。甚是可惜。
与之最相近者,便是后世“临朐桑皮纸”。大致可分为:采皮、泡皮、沤皮、选皮、卡对、切皮、撞瓤、捞纸、压纸、揭纸、晒纸,等十二工艺、七十二程序。
手工制作的桑皮纸,带着一种天然的原白色。可见明显之纤维结构。纸中,横丝、直丝,纵横交错,细密得当,摸起来柔软又不失韧性。
左伯制造的原版桑皮纸,更是手感绵软、纤维细长、耐损耐磨、吸水性好、防虫蛀、易保存、着色而不褪色、具有独特的墨韵特性。
需用上好的泉水泡皮、沤皮。泉州又岂能少了甘泉。良工寻来泉眼,引水工坊。循环流动,用之不竭。古法手工造纸,最大的污染来自“沤皮”工艺。然与后世工业造纸的化学污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时下污染要小很多,且极易被自然降解。以渤海湾巨大的体量所具有的自净能力而言,完全不值一提。
确定没有污染,刘备顿觉安心不少。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包括后世号称无定河的奢延水,也要尽可能涵养水源,防止泥沙流失。
头批左伯纸,快船送至临乡蓟王宫。蓟王取笔墨书之,墨韵俊逸,笔过留痕。焉能不大喜。立刻将桑皮纸赠与蓟国四师。
蔡邕运笔如飞,字字力透纸背。墨迹却不似绢帛那般容易扩散。亦不似竹简木牍那般难以附着。纸质的优势,彰显无疑。蔡邕挥毫泼墨,竟一蹴而就,不觉间将整卷桑皮纸写完。
意犹未尽,亲来讨要。
刘备笑问:国师可否将字卷送与孤一观?
蔡邕不以为意:有何不可!
刘备立刻命人裱糊装订,称《蔡邕随笔贴》,又称《快意贴》,高悬在书房墙壁,日日观摩。
“快意观贴”遂成佳话。
有一条四季不断的黄金水道,真乃天赐之幸。甚至巨马水入海口周围,相当一部分的水体,隆冬之中亦未曾结冰。
漕运之便,又何需多言。矿料、粮秣、名产,人员,皆可随船运来。在蓟国各城之间,往来转运,互通有无。不要太便利。
蓟国泉州渠,亦赶在土壤冻结前掘通。
渠经泉州城下,东北联通鲍丘水,可借夏泽、佩谦二泽,中转泃水连庚水,濡水。西南可经鲤东西二淀,连通巨马水、滹沱水。故此渠呈东北——西南走向。连通浭水、鲍丘、沽水、?水(奢延水)、巨马,五水。串联起雍奴、泉州、益昌三地数城后,入东淀。再经由前任都水长卞纪挖掘的渠道,南下滹沱水,再转漳水,经南皮入大河。
正因巨马水终年不冻,泉州渠大半渠道,隆冬时节亦可正常通航。事实上,这条泉州渠的运力,远超卞纪规划的蓟国渠。正因其最大程度的借助巨马水路,让泉州渠可四季通航。
待泉州渠通,巨马水连通日广,与诸多水体冷热交汇,水温有所下降。刘备遂命良匠能工引温泉水注之。并设水闸,隆冬时开启,为巨马水升温。久而久之,随着数条温泉暗渠铺设完成,在各水体交汇处,注入暖流,整条泉州渠,冬季皆可正常通航。
温泉出益昌。
多年前,位于巨马水路中游的益昌,数地皆发现温泉踪迹。且水温极高,近似沸汤。数年前,刘备曾命人试将温泉水引出。看能否代替薪柴,为城邑取暖。于是令匠人沿途凿渠,引温泉下山。无奈热损太大。等到平地,已近常温。匠人来报,需造涵管,上覆土石。引水地下,方能保温。时临乡不过一县之地,造价高昂,无法承受,匠人上报刘备后,便没了下文。
待并六县为国,国力强盛。远在洛阳的刘备念念不忘,遂命将作馆,不惜工本,烧造陶制涵管,深埋地下,裹缠稻草绳结,浇筑白垩灰浆,并覆土三重保温。终将热泉引入临乡、益昌、平曲、南关等,临近数城,冬日取暖,已无需烧炭。
温泉育种、温泉保暖,两不误。今又为巨马水路升温。一举三得。
只恨温泉太少……若得足量地热能,整个蓟国取暖皆无需烧炭。
乃时下最安全易得的清洁能源。
除去木炭,蓟国已用石炭取暖。
“豫章出石,可燃为薪。”石炭便是后世的煤炭。时下又称:湮石、石涅、黑丹等。而用焦炭冶铁,也上蓟国百炼钢产量大增的原因之一。
最意外之喜,便是黄金台。
英才不断,络绎不绝。蓟国再无缺人之困。奇才难得,良才不少。
近又有中山人刘聪,字子惠,直升五层。乃冀州名士,耿直贞烈。两位国相,见之甚喜,这便举荐给主公刘备。刘备即拜为幕府军司空丞,秩千石,铜印黑绶。军司空丞,位在军司空令之下。不可谓不权重。
刘备督造临乡城时,未雨绸缪,设内中外三城。外城多置爵民、官吏宗族。中城为百官居所。内城便是王宫所在。随着百官家眷,宗人不断迁入。临乡城户数亦迅速增加。
蓟国之中便是临乡。刘备择吉日,晋升临乡令娄圭为“蓟都尹”,秩两千石,银印青绶,位同郡守。掌三百里临乡,十城政务。兼领蓟王宫中庶子。
“尹”,乃国都专用。比如京兆尹、河南尹。“蓟都尹”亦合规。剩下数县,却不可称“尹”。按照刘备的设想,以十城,百万口为限,各县将依次升为郡。县令升为郡守。掌境内各城邑政务。如此便形成:城令、郡守、国相,三级权利架构。
蓟国地窄却民多。诸事繁杂。诸如大朝会,竟往往要从日出(卯时)初,直到日昳(未时)末。可见一斑。
所谓能者多劳。让诸如娄圭、北海一龙、崔琰三友,政令只限于一城之内,着实太过屈才。如此,处理治下十城政务,可谓人尽其才。且也大大减少了两位国相的工作量。
继任临乡令者,乃少师陈寔第四子,陈谌,字季方。与兄陈纪齐德同行,父子三并著高名。世称:三君。
三君皆仕蓟国。震惊天下。
1。124 献履贡袜()
大雪纷飞,“冬至节”如约而至。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民间则走亲访友,互赠糕饼美食。其乐融融。
所谓“冬至前后”,便是指连头带尾,三日假期。蓟王设国宴,款待群臣。三百石以上,皆有列席。正殿坐不下,还有偏殿。三百石以下,刘备亦令各城长、署令,在治所代为设宴,犒劳少吏。切不可怠慢。
迁居蓟国的难民,所分配之良宅美田,田马耕牛,农作机关器,皆非免费得来。需分期偿还。五十亩良田亩产六石有余,加之田中禾花鲤亦年年丰产,院中药圃、织造毛毯、诸如此类,各有进项。除去赋税、贷款、一家用度,仍能年盈余二十万钱。
赀库收支平衡,竟无坏账。足见风调雨顺,亦足见时人诚实守信。
国中富商虽多,却无放高利贷者。究其原因,便是赀库。有赀库的无息贷款,还有谁会去举那重利盘剥的高利贷。而赀库之所以能成功运行。详尽的编户齐民制度,居功至伟。所以说,大汉朝的先进,体现在方方面面。
所谓雪中送炭。孤苦无依,生死关头,有人送一碗热汤,亦念念不忘,感激不尽。蓟国民心向背,何须多言。仿照西域,刘备将总部位于楼桑的赀库,推广全国。蓟国所有城邑,皆设有不同等级的赀库。又置:令、宰、丞、掾、史等一众属吏。由两位国相全权负责。首任秩千石之“赀库令”,便是四弟刘修。刘氏宗人,大兄刘文掌太仓,四弟刘修管赀库。钱、粮皆握刘氏一族之手,引得上下交口称赞。老族长亲来王宫,面见王太妃道谢。
家国天下。不能齐家,何谈治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冬至后,白日渐长。时有“献鞋袜”的礼俗,以示“长久履祥纳福”之意。据说,上古时便有臣下在冬至节,向君长进献鞋袜的习俗。故冬至节亦称为“履长节”,取“履长即履端之意“。
“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妇人在冬至节向公婆敬献袜履,相沿成习。
当然,赠献鞋袜者,也不仅限于女性。三国时,曹植便向其父曹操敬献过鞋袜。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