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港,没问题。
倾销,是利好。
客庸,也还好。
然不知不觉间,局势逐渐崩坏。
哪里都不好了。
迎着箭雨,不惜折损过半,三韩联军终将简易云梯,搭上城墙。顾不得欢呼雀跃,更不敢丝毫放松。便有勇士,口衔利刃,手脚并用。向城头爬去。
“放推杆。”苏飞一声令下。
伴着机簧声响,完整的墙体,忽然裂开。一座座“丁”字形推杆,自靠近城头的墙体内,倾斜而出,乘势而下。将搭满城墙的云梯,悉数顶翻。
又被后缀钢丝绳,缓缓拉回墙体。无迹可寻。
“丁”字形推杆,类比吊桥,暗藏于上半部墙体之内,顺势而下,收放自如。
因力道过大。竟将梯上兵士,远远击飞,惨叫落地。骨折筋断,声势骇人。
蓟国机关器,乃为墨门顶级机关器预备。又岂是三韩联军的简易云梯,能够相抗。
城墙忽然裂开,并有重锤落下。如此场面,闻所未闻。
许多兵士,以为汉军如有神助。更有惊慌失措者,误认为城墙是活物。
以讹传讹,望风逃窜。
眼看兵败如山倒。辰王怒从心起。正欲拍马上前,砍杀逃兵。不料有国中留守军士,星夜奔来。
“报——”军士拖着哭腔,自投马前:“启禀大王,大事不好。昨晚有大队人马,自东而来。杀入国中,破屋拆墙,将家小尽数掠走!”
急血攻心,两眼一黑。摇摇欲坠间,双腿夹紧马腹,辰王吐血喝问:“人马何来!”
“传言,传言,乃蓟国水军,自南津东渡!”军士哭号作答。
“啊——”辰王大叫坠马。
中计也!
遥见辰王落马。本就濒临谷底的军心士气,彻底崩盘。漫山遍野,如鸟兽散。只顾逃窜,竟将城下、营中伤患,悉数丢弃。
居高远眺,苏飞无喜无悲:“传令升闸,遣一队人马,救治伤患。各部小心戒备,切莫中计。”
“喏!”
此战之后,三韩再无共主。当尽数归于主公麾下。
这便唤做“顾头不顾腚”。常有身居高位者,不仅爱惜羽毛,还夹紧尾巴做人。便是为“首尾相顾”。不轻易露出破绽。除非自愿“卖”个破绽。
一言蔽之。脑子不全,万勿种田。
为快速攻破马韩土冢,蓟国将作馆还专门开发了破门机关器。可迅速破门而入。
三韩青壮尽出,家中只剩老弱。被悉数压入囚车,源源不断装船贩回。
话说,横海中郎将黄盖,这些年来,先掠水贼,再抄黑山。换成三韩,亦轻车熟路,手到擒来。
兵分数路,占据要冲,扼断出逃之路,先将大小部落,团团围困。再遣一支奇兵,伏于半道,截杀驰援乱军。如此便可安心抄掠。
且与野外乱军,四散而逃不同。凡遇危机,妇孺首当其冲,乃是逃入家中躲避。想借土墙木门,暂避一时。以待回师来救。岂料瓮中捉鳖,被悉数俘获。
家破人虏。又被纵火付之一炬。
遥见烈焰冲天,逃兵各个涕泪横流。家中惨状,何必多言。
慌不择路,忽听鼓声大作。山谷两侧,伏兵尽出。杀声震天。
肝胆俱裂,如何能敌。纷纷跪地请降。
兵不血刃,完胜。
军情急报泉州港,水军大营。
一前一后,收到黄盖并苏飞手书,蓟王欣然一笑。
“无双连环,又启矣。”
左右闻言一愣。便有泉州令邴原,起身问道:“敢问主公,莫非抄掠三韩,不过是连环之始?”
“然也。”刘备笑曰:“此乃文和之谋。先定三韩,再平倭国。”
“哦?”众人面露惊讶。便是一龙之邴原,急切间亦未能窥破。见在座各位,皆静思冥想。刘备既未说破,亦未打扰。乐见其成,静观其变。
须臾,邴原起身言道:“可是狗奴国。”
刘备欣然点头:“真乃一龙也!”
“原来如此……”邴原拜服:“贾诩之智,神鬼莫测也。”
1。58 万般皆好()
泉州港。巨马、塘沽二民港。人头攒头。闻讯赶来的三韩青壮,皆目露焦急,翘首以待。
得益于完备而详尽的“庸籍”记录。
先行客庸蓟国的三韩青壮,将提前与家人团聚。和风有信,漂洋过海。半岛之事,今已人尽皆知。更有辰韩、弁辰二臣智,及各国俭侧,各部樊秖,及杀奚、邑借等大小头目,被俘后,先行押来泉州港。
热闹的港市口,置一高台。台上排设牢笼,除二位国主外,大小渠帅皆被关押其中。引众人远远围观。便有三韩国人,高声询问。
亦有渠帅,瓮声答话。
问话青壮,瞠目结舌。显然是知晓,马韩辰王,竟率兵抄掠釜山港。结果一败涂地,呕血落马。蓟王盛怒之下,起兵反抄三韩。
今已国破家亡。
急切间,忙问家小下落。得知正随船贩来泉州,不由得长出一口浊气。
国破家还在。万幸,万幸。一传十,十传百。三韩青壮纷纷涌向港口。
话说。类三韩这种程度的文明,国家的概念,亦是寡淡无味。不见得比游牧民族强多少。
只需家人皆在,便万般皆好。
待大舡抵岸。温馨的相认场面,毋庸赘述。如何安置,才是重点。
毗邻泉州的长芦和长汀二县,乃此次主要安置点。对渤海湾的水气适应,岛夷远超农人。整日浸泡海水,对咸水的忍耐亦比农人强。再加能吃极苦,乃盐户不二之选。盐户亦是编户,与商户、匠户、农户,比同。
先举家迁往漂榆邑。再由漂榆津出海。沿渤海上湾,迁往正加紧修建中的各处盐邑。
蓟国薮中,有史记载的“芦台场”,乃历史最悠久的渤海盐场之一。然时下,盐户聚居的邑落,非为“场”,而称“牢”。
前汉时,盐铁官营。位于渤海湾西岸的章武、泉州二县,皆设有盐官,专管煮盐及课税事宜。时有“大富牢”,便是盐户聚居的城邑,隶属泉州县。前汉时,盐户煮海不用铁锅,而用陶器,称“牢罂”,由官寺统一配给。《史记·平准书》:“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便是指此物。
时下,渤海盐区,主要分布于冀州、青州、幽州。《魏书·食货志》又载,东汉“幽州置灶一百八十。”
后世芦台出土的铭文砖,上曰:“竟宁元年,太岁在戊子,卢乡刘吉造。”
可见,在前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芦台已称卢乡。铭文砖的出土,足可证明,芦台滨海盐业,在西汉时已颇为兴盛。后世宁河区,亦有“大富牢罂”戳记的陶瓮残片出土。“大富牢罂”,便是盐官发给盐户的煮盐器。
何不用更高效的铁器煮盐。
《史记·平准书》亦有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换言之,“大富牢”乃前汉时,设在渤海的官办盐场之一。“牢”当“廪”解,乃仓储之意。
只可惜,前汉时便已十分兴盛的煮海烹盐,皆毁于两汉之交的“大海侵”。海水倒灌,浊浪滔天。将环渤海盐场,悉数冲毁。海水淤积,盐户逃难,遂成白地。
若无蓟王横空出世,此地仍需沉寂数百年。
蓟王先在薮北通渠圩田。筑堤修路。将乱流散入薮中的三条大河,悉数禁锢在河道之内,经由泉州港东西两侧漕渠河段,奔流入海。再加三百里稻田蓄水,薮中水位一降再降。
今,大富牢城重见天日,刘备已命人原址重建。仍取旧时称谓。卢乡亦重建。改名:卢邑。撤村并邑,正当其实。
司盐署官寺,便设在大富牢城。
走马上任,将满百日的大夏令刘晔,正领着麾下属吏与一众蓟国匠师,吃住在海滩。就地取材,营造盐田。蓟王与国中大匠师,年前已在将作馆中温室,模拟多次。并整理记录了详尽的晒盐笔录。只需照本宣科,又触类旁通。再因地制宜,当尽善尽美。
以刘晔之才智,定不会辜负王上与国人厚望。盐田年产十六石。却无一石口粮。吃穿皆靠晒盐得来。前期,蓟王已命泉州城仓,调集粮秣,输往大富牢城,助盐户安居。
晒盐初期,类包吃包住的客庸模式。待晒盐熟练,便会户户分得二十亩盐田,令其自给自足。
在安置流民方面,蓟国官吏可谓轻车熟路。游民群体中所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更应处得当。蓟王洛阳大婚时,曾对七位小姐姐言道。初来新世界的惶恐和不安,也和小姐姐们一样感同身受。
将心比心。蓟国在安置流民方面,从上而下,皆十分用心。春风洋溢,诚意满满。
说宾至如归,亦不为过。
初来乍到。最难忍受的,便是陌生感所带来的惶恐与不安。唯一慰藉,唯有抱团取暖。
一言蔽之,举目有亲。
只需有亲朋好友,家人相伴。再遇善待,自当感激涕零。
至于作奸犯科,天**猾之辈。在大汉的星空下,又在蓟王治下。实在有太多办法。
要杀要剐,还是煎煮烹炸。欲行凌迟车裂亦可,孤随意。但凭所选。
此次此刻,三韩半岛。
无名山丘,无名洞窟。面容枯槁,气若游丝的辰王,缓缓睁开双眼。
“来……人……”
“大王。”心腹猛将,急忙近身答话。
“今在……何处?”
“荒山野岭,卑下亦不知。”猛将答道。
“形势……如何?”
“一败涂地。”猛将脱口而出。
“家中……”
“老小皆被蓟王掠走海上。屋舍又被付之一炬。国中片瓦无存,鸡犬不留。”说道伤心处,猛将亦心痛抹泪。
“速速……抬我去……釜山港。”辰王动了动嘴角,又见鲜血溢出。
“大王何故自